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5篇
  2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0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黄颡鱼俗称黄姑鱼、黄蜡丁、嘎牙子,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鲇形目、科、黄颡鱼属,因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无肌间细刺而颇受消费者欢迎,而且黄颡鱼对生态环境因素适应性较强,目前已成为淡水养殖的重要对象。我们项目组采用人工性逆转和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首次实现全雄性黄颡鱼的规模化生产,并经过中试  相似文献   
92.
河流生境健康的准确评估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依据。以长江流域典型支流雅砻江、赤水河、乌江以及汉江为研究对象,对各支流的生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探索影响不同支流生境状况的主要因子,从而为长江流域河流生境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撑。从河流物理生境形态、河流岸边带生境和水环境特征3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构建河流生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体系,2017年8-9月对4条支流的162个断面进行了调查并对河流生境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价结果表明,雅砻江、赤水河、乌江、汉江的河流生境综合指数(RHI)分别为124.7、158.5、137.8、135.5,其中赤水河评价等级为“优”,其他河流评价等级均为“良”。人类活动、河岸植被覆盖、河道蜿蜒度等是影响各支流生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建议强化支流国土空间管控,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流河段开展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3.
为探究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演替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在汤浦水库流域布设6个采样点,于2012年每月中旬对浮游植物和环境指标进行一次采样调查。运用浮游植物功能类群(Functional group, FG)方法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汤浦水库共鉴定到浮游植物7门、117种,细胞密度月均值为9.37×10~6个/L,其中5月最高,极易暴发以硅藻和丝状蓝藻为主的藻类水华。按照功能群分类,汤浦水库浮游植物共划分出24个功能组类群,其中全年优势功能组类群9组,分别是C、D、F、J、L_O、MP、P、S2、X2;每月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组类群共15组,其季节演替趋势为C+P→C+D+S2→C+P+S1→L_O+P→F+J+S1→P+S2→D→MP+S2→C+MP+X2→C+P。RDA排序结果表明,空间异质性规律不明显,时间异质性呈现出一定的季节规律;其中,水温(WT)、水力滞留时间(HRT)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最显著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4.
对红树植物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植物在污染的淡水环境中能够很好生长,且对污染水体具有一定净化效果.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4d的条件下,流经红树塘的生活污水黑臭消失,浊度下降,透明度提高,出水DO浓度饱和度达到85%以上,进水COD、NH3-N和TP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73.3%、62.8%和36.7%.中试试验连续运行期间(约30 d),海桑株高平均增加0.11倍,基径平均增加0.035倍;桐花株高平均增加0.16倍,基径增加0.038倍.红树植物湿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低成本同时具有景观效果、重金属吸附等附加价值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96.
小江回水区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春、夏、秋和水华发生末期,对三峡水库小江同水区的原生动物、轮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监测到原生动物52种、轮虫35种;其中,原生动物秋季种类最多,有30种,轮虫夏季种类较多,有25种.水华发生末期的现存量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理化参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水环境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从物种组成聚类结果来看,不同时间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组成不同,且与水环境的时间异质性并不一致.浮游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与浮游动物群落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7.
对大渡河河口春秋季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53属、157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共109种,占总数的69.43%,其次是绿藻和蓝藻.左侧汊河和青衣江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优势度分析显示,大渡河河口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69 040个/L和0.9051mg/L,均以硅藻最高.浮游植物密度春季高于秋季,生物量则春季低于秋季,青衣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较干流低.大渡河河口多样性指数春季平均为3.1728,秋季平均为3.3547;均匀度指数春季平均为0.5300,秋季平均为0.5749.秋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均高于春季,青衣江两指标均较干流低.  相似文献   
98.
叉尾鲇(Wallago attu)是澜沧江土著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文章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和营养成分等4个方面概括了叉尾鲇的生物学特性,并从亲本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和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叉尾鲇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以期为叉尾鲇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为了研究汤浦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及水质状况,于2010年5、8、11月及2011年2月连续4个季节分别对其浮游植物、水文特征和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7门、58属、105种,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其物种数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各样点物种数呈现出由河流区向湖泊区递减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丰度变幅较大,在3.27×106~128.90×106个/L,其中冬季丰度最低,春季最高.春季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蓝藻组成,夏季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组成,秋季为隐藻和硅藻,冬季主要由硅藻组成.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春季水质最差,且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微型硅藻链状弯壳藻(Achnanthidium catenatum)为春季水华的绝对优势种.水华暴发可能受降水、水库调度、营养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0.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高坝电站的数量日益增加,但没有修建高坝过鱼设施的经验。国外过鱼设施历史悠久,鱼闸和升鱼机等高坝过鱼设施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述了国外高坝过鱼设施的发展状况,总结不同类型高坝过鱼设施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影响过鱼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即诱鱼水流、运行周期和机械故障。借鉴国外过鱼设施经验,有助于解决我国高坝过鱼问题。引进技术的同时,还需做好鱼类生态学和水力学等基础研究,开展过鱼设施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选择有代表性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