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17篇
综合类   365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81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SH)成功构建了罗非鱼O reochrom is nilotica被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疫苗免疫前后正、反两个淋巴细胞cDNA差减文库,富集了免疫过程中表达谱发生变化的淋巴细胞基因,并对文库进行了斑点杂交筛选、测序和ESTs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文库富集了高丰度的差异表达基因,阳性率较高。正向文库中筛选得到21个免疫期间表达丰度上调的基因,其中1个基因与罗非鱼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10个基因与其他鱼类已知基因相似,1个基因与其他物种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9个为未知新基因;负向文库中筛选得到24个免疫期间表达丰度下调的基因,其中3个与罗非鱼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15个与其他鱼类已知基因相似,6个为未知新基因。进一步功能注解发现,正向文库功能基因包括免疫信号传导相关蛋白、防御相关蛋白、肿瘤免疫相关蛋白和淋巴细胞相关蛋白,这些基因免疫后表达丰度升高,提高了机体免疫抵抗力。负向文库功能基因包括细胞免疫相关蛋白、感染相关蛋白和肿瘤发生相关蛋白,这些基因免疫后表达丰度降低,可以降低机体感染和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102.
为探索六须鲶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采用混合使用DOM、LHRH-A2和HCG的方法,对在池塘驯养了2~4年的六须鲶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试验结果:催产的11批45组亲鱼中,顺产39组,催产率达86.7 %;收集鱼卵310.6万粒,获得受精卵244.6万粒,平均受精率78.8 %;孵出全长0.6~0.8 cm的鱼苗177.9万尾,平均孵化率达72.7 %;投喂丰年虫、水蚤、水蚯蚓、鱼肉等饵料,经17~25 d,培育出2.5~10.0 cm的鱼种114.3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64.2 %。试验还获得了具不同时期变态特征的胚胎发育图谱。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 mg·kg-1 DOM+10 μg·kg-1 LHRH-A2+1 000 IU·kg-1 HCG对六须鲶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在水温23~26 ℃,微流水+充氧的条件下,可以成功孵化出六须鲶鱼苗;以浮游动物作开口饵料,按1 000~1 500尾·m-2的密度培育鱼苗,培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mm,出膜后第3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功能基因表达信息,为深入了解功能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全长cDNA文库,并进行EST测序分析。【结果】文库质量分析表明,初始文库库容约8.50×10^6 CFU,重组率在95%左右,插入片断大小为0.5~4.0kb,多数在1.0kb以上。随机测序72条cDNA,可得到有功能注释的37条全长cDNA和18条编码未知蛋白的基因序列。通过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可将有功能注释的37个基因分为蛋白质合成、细胞骨架、细胞信号传导、代谢、转运、能量、转录、抗病及防御、生殖发育和未知功能基因等10类,其中蛋白质合成类基因最多(27.03%),与细胞骨架(13.51%)、细胞信号传导(13.51%)及代谢类基因(13.51%)共占67.56%。【结论】构建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全长cDNA文库,可实现短期内获得大量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功能基因表达信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Ⅳ-Ⅴ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了解类泛素折叠修饰蛋白(Ufml)的结构特征和蛋白功能,为进一步探究Ufml基因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同一生长性状分离凡纳滨对虾家系的肌肉组织为材料,构建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差减。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筛选获得Ufml基因,经全长cDNA文库筛选获得ufml基因全长序列。【结果】Ufml基因全长cDNA序列长714bp,包含261bp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的蛋白质为86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为9.3ku,等电点pI为6.55;其编码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中,属于亲水性蛋白,含有1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进化地位物种的Ufml基因存在较高的同源性。【结论】Ufml基因在系统进化上高度保守,这为进一步探究Ufml基因功能及原核表达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大规格罗非鱼种池塘围栏越冬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规格罗非鱼种池塘围栏的越冬技术,为罗非鱼养殖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安全越冬技术。【方法】在3个池塘中设置隔水围栏,越冬期陆续抽取地下温水补充注入围栏内,并对围栏内与外塘相近区域水温及水体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越冬期,除2号池塘外,围栏内水温保持在16~18℃,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3.5~6.0mg/L,氨氮平均值低于0.5mg/L,亚硝酸盐氮低于0.06mg/L;3个池塘罗非鱼鱼种成活率分别为98.0%、62.0%和99.0%。【结论】采用池塘围栏与抽取地下温水注入相结合的越冬模式,能确保大规格罗非鱼种安全越冬且生长效果较好,可在广西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9.
于2010-2011年按季节在北海营盘新珍珠贝养殖区海域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对该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有浮游植物36属82 种,春季以细柱藻属占优,夏季以海链藻属占优,秋季以角毛藻属占优,冬季以菱形藻属和海链藻属占优。各季节各站位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在2.8×104~9.6×104cells/ml,均位于同一数量级,多样性指数范围在2.54~2.94之间,均匀度在0.47~0.55之间,水质处于轻度污染状态,作为规划的珍珠贝养殖区,该海域饵料生物数量偏低,是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0.
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SC、0.2%苦参碱AS500倍液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各龄期幼虫均有很好的药效,不但见效快且效果好,田间药效试验,药后65h调查,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2.93%、8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