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农学   10篇
  27篇
综合类   350篇
水产渔业   642篇
畜牧兽医   5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别珠江3 种主要鲌亚科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尧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尧海南红鲌(Culter recurviceps)。从GenBank 和文献资料中初选3 种鲌亚科鱼类的微卫星标记、设计108 对微卫星引物、用PCR 扩增3 种鱼的基因组DNA、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选出每种鱼的特异微卫星标记、共 获得16 个特异性标记。其中、微卫星标记F-524 在广东鲂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309~320 bp、在鳊中无扩 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4 在鳊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目的片段为160~201 bp、在广东鲂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7 在广东鲂和鳊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160~190 bp、在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片段为123~143 bp。3 个微卫星标记、单独使用 1 个特异性标记或几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相结合、可快速从分子水平鉴别出广东鲂尧鳊尧海南红鲌、从而解决3 种鲌 亚科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态比较相似、通过形态鉴定比较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氟苯尼考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吸收特征及组织毒理,在30℃实验条件下,分别按0、5、12、20、40、80、100 mg/kg的给药剂量,通过药饵单次饲喂实验罗非鱼氟苯尼考后,使用HPLC方法检测各剂量组的血药浓度,结果发现各剂量组10 h的血药浓度分别为0、1.49±0.46、2.66±0.62、5.08±0.75、10.60±2.34、13.74±2.87、14.42±0.49μg/mL(M±SD,n≥6,n为各浓度点数据量),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实验动物体内血药浓度也随之上升,但40 mg/kg剂量以上,其浓度增幅降低,提示药物利用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按照0、12、20、40、100 mg/kg的给药剂量连续饲喂罗非鱼7 d以研究药物对罗非鱼的组织毒理特性,组织切片显示20 mg/kg以下剂量组未见明显病变,在高剂量组(40 mg/kg、100 mg/kg)则出现了剂量依赖的肝肾细胞损伤现象,并且该损伤在继续饲养7 d的情况下未见修复。建议生产上的给药剂量不高于20 mg/kg,以免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利用率降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3.
罗非鱼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的水产养殖对象,在我国的养殖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但目前罗非鱼养殖普遍存在种质退化和混杂问题,使其苗种在生长速  相似文献   
994.
Cyt b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力较小,具有较快的进化速率,加上容易使用一些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和测序,非常适合进行种间系统进化的分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的系统分化和分子分类的研究。月鳢和斑鳢均属鲈形目,鳢科鱼类,是我国南方名贵的水产养殖品种,有着类似的形态特征和相似的生活习性,在生产上人们常将它们统称为乌鱼。在分类上曾将月鳢和斑鳢分属在不同的属,月鳢为月鳢属(Channa),斑鳢为鳢属(Ophiocephalus)。为了从分子水平研究这两种鱼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测定了月鳢和斑鳢线粒体Cyt b全基因测序,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Largemouth bass ulcerative syndrome virus,LBUSV)的甲基转移酶(MTase)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及TaqMan-MGB探针,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建立了LBUSV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含有MTase基...  相似文献   
996.
对珠江野生鲮的形态变异进行了观察研究,同时将野生鲮与人工繁殖群体进行了比较。发现采集的珠江野生鲮中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类群:一个群体背部呈绿色,颜色较深,称为深色群体;一个群体背部呈黄色,颜色相对较浅,称为浅色群体;人工繁殖群体的体色与深色群体相近。在3龄鲮中,浅色群体与深色群体个体的平均体重具有显著差异(P<0.001),前者比后者高37.8%;在5龄鲮中,两个群体的个体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根据11项可量数据转化来的9项特征参数,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方法对野生鲮两个类群及养殖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结果显示:3个群体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其中野生群体中的浅色群体与养殖群体的差异较明显,表明珠江鲮已有一定的分化,外型的不同为开展鲮优良品系的选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997.
罗非鱼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罗非鱼(Tilapia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共有3个属约70多种。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罗非鱼养殖已遍布7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性养殖鱼类。目前制约罗非鱼养殖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种质混杂及退化。造成种质混杂及退化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首先,由于全雄罗非鱼苗种大多是采用种间杂交的方式获得,但由于管理上的疏忽极易造成罗非鱼纯种基因的丢失。McAndrew等就曾发现1个罗非鱼商业品系含有多达4种不同罗非鱼的基因。  相似文献   
998.
为探明二硫代磷酸酯类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特异性毒性机理,以尼罗罗非鱼和土鲮(Cirrhinus molitorella)为试验对象,研究暴露在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5、0.1 mg/L)和不同时间下2种鱼的生存状况以及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及清水恢复的整个过程中,暴露在0.05、0.1 mg/L药液中的尼罗罗非鱼和鲮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0;尼罗罗非鱼和鲮的脑及肝脏中的ACh E酶活性呈现出随药物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但尼罗罗非鱼体内ACh E酶活性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鲮(P<0.05),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在10 d清水恢复后,暴露在0.05、0.1 mg/L药液中的鲮脑中的ACh E酶活性复原度高达96.25%、79.33%。由此得出,低剂量的二硫代磷酸酯类对尼罗罗非鱼具有高毒性,而对鲮的毒害作用较小,其特异性的毒杀机制可能源于2种鱼体内ACh E酶活性对二硫代磷酸酯类敏感性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在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中新发现的编码牛磺酸转运蛋白的基因TauT2在盐碱胁迫下对鱼体渗透压调控的作用,为深入阐明鱼类中牛磺酸转运蛋白的功能提供更全面可靠的数据。【方法】通过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TauT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进行分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及其高级结构,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肝、肠、肌肉等13个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在盐碱胁迫(盐25 g/L,碱4 g/L) 96 h内,不同时间点鳃、肾、肠和肝组织中TTauT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获得的TauT2基因CDS序列全长1881 bp,共编码62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斑马拟丽鱼(Maylandia zebra)牛磺酸转运蛋白的一致性最高,为98.72%,与已报道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的tTAUT1蛋白一致性为88.52%,该蛋白具有典型的牛磺酸转运蛋白跨膜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TauT2基因在肝、肠、肌肉等13个组织均有表达,其中血液中表达量最高,肠中的表达量最低。盐碱胁迫条件下,TauT2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鳃、肾、肠和肝组织中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鳃和肝达峰值的时间为48 h,肾和肠达峰值的时间分别是24和72 h,达峰值的时间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tTauT1基因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莫桑比克罗非鱼在受到盐碱胁迫后,通过提升TauT2基因的表达量来有效调控体内渗透压,为渗透压稳态的维持发挥作用。莫桑比克罗非鱼体内至少有2种不同的牛磺酸转运蛋白,已发现的这2个蛋白氨基酸序列、三级结构及在鱼体不同组织中精细调节体内渗透压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其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仅中国罗氏沼虾的养殖年产量就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虽然罗氏沼虾具有相对较强的抗病能力,但近年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罗氏沼虾养殖过程病害问题时有发生,其中白尾病对罗氏沼虾幼苗期造成的危害较大。综述了罗氏沼虾白尾病的病原及传播、检测技术和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