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5~11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7个航次调查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相关模块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死亡参数及生长特性、种群补充模式、资源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个航次共捕获三疣梭子蟹1128 ind,雌雄性比为0.96,雌性甲宽为27~227 mm,雄性为29~207mm;获得三疣梭子蟹雌性生长参数k=1.60、L_∞=241.50、W∞=639.29、t0=0.081,雄性为k=1.50、L∞=210.00、W∞=418.23、t0=0.091;经体长结构VPA(Length-Structured VPA)模块估算,稳定状态下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性渔获尾数为734×10~4ind、种群尾数为1.15×10~8ind、资源量为2 682 t,雄性渔获尾数为810×10~4ind、种群尾数为1.19×10~8ind、资源量为1 929 t;经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及刀刃式选择假设模型(Knife-Edge)估算三疣梭子蟹雌性总死亡系数Z=4.17、自然死亡系数M=1.20、捕捞死亡系数F=2.97、资源开发利用率E=0.712、平均选择甲宽Lc=62.38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Emax=0.515;雄性总死亡系数Z=3.76、自然死亡系数M=1.19、捕捞死亡系数F=2.57、资源开发利用率E=0.684、平均选择体长Lc=40.84 mm、最大效益时开发利用率Emax=0.487。研究表明:1)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比、雌雄性幂指数均处在正常水平,总体生长状况良好;2)莱州湾三疣梭子蟹雌、雄性群体资源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最适利用率与最大利用率,处于过度开发水平;3)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现存资源量低于生态容量,上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12.
在水温为16-18℃时,将平均体重为(60.75±0.32)g的仿刺参(Apostichhopus japonicus)饲养在150 cm×120 cm×60 cm的水箱中,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富硒酵母,使7组饲料中硒的浓度分别为0、0.20、0.40、0.80、1.60、3.20和6.40 mg/kg,进行为期28 d的生长实验,并对其体壁、消化道、呼吸树、肌肉等不同组织消化酶活力、免疫酶活力进行测定,探讨不同水平的外源硒对仿刺参生长、相关酶及体内硒含量的影响,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仿刺参体内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添加适宜浓度的硒提高了仿刺参的成活率(最高达100%)、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蛋白酶(35.13 U/mg prot)和淀粉酶(0.51 U/mg prot)的最高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45倍和2.07倍.硒浓度为0.80-1.60 mg/kg时,仿刺参各组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仿刺参各组中的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有机硒的提高倍数大于无机硒,说明富集到体内的硒以有机硒为主.研究表明,硒浓度为0.80-1.60 mg/kg时,仿刺参的养殖效果最佳.本研究丰富了仿刺参的营养学内容,为仿刺参健康、高效、可持续养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3.
根据2012年6月黄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7种,隶属于6门53科,多毛类28种,节肢动物17种,软体动物16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群各3种。优势种有 3种,为无尾涟虫(Leucon sp.)、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和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调查海域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3 g/m2和358 ind./m2。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825–3.976;种类丰富度指数为0.775–4.052;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637–0.924。群落结构多元统计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18个调查站位可分为3组,Ⅰ组(C4、D4站位),群落组成为长尾虫(Apseudes sp.)、日本鳞缘蛇尾(Ophiophragmus japonicus)、钩虾1种(Gammaridea sp.),它们的分布与水深、水温、盐度呈正相关;Ⅲ组(C1、B1站位)为丝异须虫、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群落,与氨氮、硝酸盐、总氮和溶解氧呈正相关;其余站位为Ⅱ组,为寡节甘吻沙蚕、江户明樱蛤(Moerella jedoensis)、无尾涟虫群落,与各环境因子不相关。ABC曲线分析显示出黄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倾向于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环境因子中,水深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氨氮。  相似文献   
114.
整合素作为一种细胞粘附因子,在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凋亡和吞噬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大竹蛏(Solen grandis)β-整合素基因(SgβInt)的c DNA全长,分析了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进化特点,并以SWISS-MODEL预测了氨基酸序列的三级结构。SgβInt基因序列全长为1168 bp,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61 bp和1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约为4.98,分子量为30.0 kDa。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SgβInt在健康大竹蛏各组织中以及大竹蛏受到脂多糖、肽聚糖和葡聚糖等微生物多糖刺激后的表达。结果显示,SgβInt在血细胞、鳃、肝胰腺、性腺、肌肉和外套膜等组织中均可表达,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脂多糖、肽聚糖和葡聚糖都可以诱导SgβInt表达量上调,SgβInt的表达量分别在脂多糖和葡聚糖刺激后的3 h和48 h达到最高;肽聚糖刺激后SgβInt表达量上调幅度最大,在6 h时达到最高,证实SgβInt参与大竹蛏抵御外源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SgβInt的重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分析软体动物整合素的功能、揭示大竹蛏先天性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为探究Sr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结合鉴别鲍鱼地理起源的可行性,本试验以辽宁大连、山东长岛、山东荣成及福建连江4个产地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鲍鱼不同组织(壳肌、裙边、消化腺性腺、外套膜)中87Sr/86Sr、88Sr/86Sr和20种矿物元素特征及差异,通过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鲍鱼产地溯源模型并筛选优质指标。结果表明,4种组织的22种指标(除消化腺性腺Li元素)在4个产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处理,22种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不同产地鲍鱼,但依然有重叠现象;采用两种判别分析方法建立鲍鱼壳肌、裙边、消化腺性腺、外套膜产地判别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出4个组织的正确判别率分别为99.0%、97.0%、99.0%和95.5%,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得出4个组织交叉验证的正确判别率分别为97%、97.5%、99.0%和96.0%,两种模型均展现了...  相似文献   
116.
郭鹏  王际英  李宝山  王美琪  孙永智  黄炳山  王世信 《水产学报》2023,47(12):129603-129603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水苏糖对刺参生长、消化生理与糖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11.46±0.03) g的刺参幼参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包膜水苏糖,配成水苏糖含量分别为0 (D1,对照组)、0.04%(D2)、0.11%(D3)、0.15%(D4)、0.21%(D5)和0.27%(D6)的6组实验饲料,在循环水养殖桶中进行为期67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中水苏糖含量的增加,刺参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先上升后下降,D2~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体壁基本营养成分不受水苏糖添加量的影响;(2)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D3、D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D3组达最低值,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D3、D4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D6组出现炎症细胞浸润;(3)葡萄糖激酶活性先上升后平稳,D5、D6组显著高于其他组,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分别在D4、D3组达最大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呈上升趋势,D6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研究表明,水苏糖提高了刺参糖代谢效率,改善了机体消化生理和抗氧化能...  相似文献   
117.
为了探讨仿刺参幼参对配合饲料中维生素A(VA)的适宜需求量,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维生素A乙酸酯,配制VA含量分别为3 250 (D1)、5 187 (D2)、7 054 (D3)、8 970(D4)、12 975 (D5)和16 400 (D6) IU/kg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48±0.01) g仿刺参幼参8周。结果显示,(1) VA对仿刺参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2) VA显著提高了体壁粗脂肪和VA含量,降低了羟脯氨酸含量;(3)肠道脂肪酶(LPS)活性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淀粉酶(AMY)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肠道谷草转氨酶(AST)、总抗氧化能力(T-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AST及CAT活性均在D4组出现最高值,D2~D5组T-SOD活性显著高于D1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丙二醛(MDA)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8.
陈丙见  冯志萍  余为 《中国水产科学》2022,29(11):1636-1646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短生命周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 其资源丰度易受气候和海洋环境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 1977―2015 年日本与韩国的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业统计数据, 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50 m 水层温度(Temp_50 m)和 100 m 水层温度(Temp_100 m)等海洋环境数据, 探究太平洋褶柔鱼资源丰度[以 CPUE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指标]和补充量在不同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 ENSO (EI Ni?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下的变动差异。结果表明, 相较于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事件下太平洋褶柔鱼渔场内SST、 Temp_50 m 和 Temp_100 m 升高, 其在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递增的变化趋势, 且大于 20 ℃的海温分布面积增加, 三者距平值均值及正值在空间上的分布面积均大于其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厄尔尼诺事件下的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及其补充量小于其在拉尼娜事件期间的, 且资源丰度与 SST、Temp_50 m 和 Temp_100 m 间呈正相关。研究认为, 不同 ENSO 事件下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海温环境存在明显差异, 其资源丰度及补充量与气候影响下的海温变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9.
为探讨扑草净胁迫对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毒性效应, 开展了不同质量浓度扑草净(0.2 μg/L、 1.0 μg/L、10 μg/L)对四角蛤蜊 21 d 胁迫及 15 d 净水释放实验, 测定不同时间点鳃、消化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等抗氧化酶活性, 观察鳃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 扑草净对四角蛤蜊 SOD、CAT、GPx 均有一定的诱导或抑制, 0.2 μg/L 对其氧化胁迫小于其他两组; 净水释放阶段 1.0 μg/L、10.0 μg/L 组酶活性不能完全恢复甚至活性丧失, 10.0 μg/L 扑草净对四角蛤蜊有不可逆氧化损伤。扑草净可引起鳃上皮细胞萎缩、纤毛脱落, 鳃丝内腔隙变大。随着扑草净浓度增高或胁迫时间延长, SOD、CAT 及鳃组织细胞形态变化存在明显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 高浓度扑草净对四角蛤蜊有明显毒性效应。结论认为, 四角蛤蜊鳃中 GPx 可作为扑草净污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为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