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46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采用静水式试验方法进行了戊二醛对锦鲤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并通过组织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毒理学研究,旨在为戊二醛在高档观赏鱼类体表消毒和小水体景观维护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戊二醛对锦鲤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0.671、0.656、0.635和0.621 mL/L,安全浓度(SC)为0.062 mL/L,药物有效作用时间约为48 h.由此推断戊二醛对锦鲤为剧毒物质.组织学观察发现,死亡鱼鳃组织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62.
虹鳟PPARα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其组织表达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αmRNA全序列。对其序列分析发现,虹鳟PPARα与其他脊椎动物PPARα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mRNA序列有66.4%~97.5%相同,氨基酸序列有69.2%~98.9%相同。DNA结合结构域和配体结合结构域从鱼类到人类高度保守,其中DNA结合结构域有88.0%~98.8%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配体结合结构域有74.6%~99.6%的氨基酸序列相同。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虹鳟的PPARα基因与同属鲑科鱼类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属于同一分支。实时定量RT-PCR方法分析虹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发现,PPARα基因在脂肪、肌肉、卵巢、肾脏和肠中表达量较高。  相似文献   
63.
为寻找引起养殖锦鲤(Ornamental carp)病害的致病因子,从北京地区自然患病的锦鲤体内分离疑似致病菌,再将此菌人工感染健康锦鲤,确定致病菌。采用生理生化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该致病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该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病鱼体内分离得到革兰氏阴性杆菌CL0901,人工感染健康锦鲤后,能够引起鱼生病甚至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菌株CL0901与Aeromonas veronii ATCC 35624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测定结果,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在21种抗菌类药物对该菌的抑菌试验中,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洛美沙星等10种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好。本研究为进一步防制锦鲤养殖病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为了解北京地区密云水库鱼类资源及空间分布特征,对库区的主要渔获物及鱼类大小组成、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测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主要渔获物为鲢、鳙、鲤、鲫、戴氏红鲌、团头鲂、草鱼、鯵条和池沼公鱼等,其中鲢和鳙分别占总渔获量的52.7 %和37.8 %。回声探测结果显示,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46.8±7.6)dB,鱼类体长范围为3.0~74.1 cm,平均体长为10.15 cm。不同水域鱼类密度空间分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鱼类密度最大值出现在水库中心水域,为865.20 ind./1 000 m3,鱼类密度最小值位于内湖水域,仅为2.87 ind./1 000 m3。不同水层间鱼类密度空间分布亦极不均匀(P<0.01),大部分鱼类倾向于分布在水体中层,鱼类密度为570.66 ind./1 000 m3。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高溶氧量对鲟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和肝脏的损伤情况,以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5个溶氧量水平(6、8、10、12、14 mg/L)的胁迫试验,分别在胁迫后第10、20、30、40天测定鱼体内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力以及血清中与免疫相关的酶的活力。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12、14 mg/L溶氧组的西伯利亚鲟,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较其它组有显著升高(P0.05);14 mg/L溶氧组的血清SOD、CAT活力在第40天时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12、14 mg/L溶氧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2、14 mg/L溶氧组的白蛋白浓度在第20天时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之后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12、14 mg/L的高溶氧水平可刺激肝脏提高抗氧化应激酶活力,并且在短期内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经过30 d后,鱼体逐渐恢复,14 mg/L的溶氧量水平并未超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耐受范围。  相似文献   
66.
为探究低氧胁迫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血液基础指标、抗氧化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9.46±4.9)g的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氧(2.3mg/L)胁迫3h和自高氧(18.5mg/L)逐渐降至低氧(2.8mg/L)又恢复到正常溶氧(7mg/L),这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低氧胁迫试验。检测了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以及肝脏和肌肉的抗氧化酶活力和鳃组织三磷酸腺苷酶活力。结果显示,低氧胁迫下西伯利亚鲟幼鱼血红细胞数升高,血红蛋白质量浓度、血液pH、肝脏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以及碱性磷酸酶活力均低于正常溶氧组,而鳃组织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无明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急性低氧胁迫能较快使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红细胞数目增加,并影响肝脏、肌肉的抗氧化应激及代谢相关酶活力,但是短时间内西伯利亚鲟幼鱼可能还未实现鳃部的能量调节。  相似文献   
67.
为获得生产性能优良的金鳟品系,开展硬头鳟和金鳟的正反杂交实验,并对杂交子代苗种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能与亲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均为金鳟体色;硬头鳟自交组及硬头鳟♀×金鳟♂杂交组受精卵发眼率为59.47%~62.52%,金鳟自交组及金鳟♀×硬头鳟♂的杂交组受精卵发眼率为76.91%~81.22%,4个实验组苗种孵化率保持在91.55%~94.25%;硬头鳟自交组、硬头鳟♀×金鳟♂杂交组、金鳟♀×硬头鳟♂杂交组、金鳟自交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0.106、0.103、0.101和0.073,正反杂交组苗种的绝对增重率略低于硬头鳟自交组(P0.05),但显著高于金鳟自交组,2个正反杂交组间无显著差异;鳗弧菌攻毒后硬头鳟自交组、硬头鳟♀×金鳟♂杂交组、金鳟♀×硬头♂杂交组、金鳟自交组死亡率分别为54.5%、60.8%、61.6%、100%,正反杂交组苗种抗鳗弧菌病性能比硬头鳟自交组苗种稍差,但显著优于金鳟自交组苗种(P0.05),正反杂交组子代苗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8.
采用10对微卫星荧光标记分析哲罗鲑Hucho taimen同池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通过SPSS13.0的GLM模型筛选出与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长、体高和体宽)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结果显示,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个数为2.301 4;多态信息含量0.366 6~0.557 6;观测杂合度范围0.652 2~0.989 1,均大于期望杂合度;Fis值为负数,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基因座BJT4、BJT6、BJT8、BJT12、BJT18、BJT19、BJTH4和BJTH19均与体质量和体长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BJT6、BJTH6和BJTH17均与体高和体宽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发现存在"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现象。不同基因型的多重比较表明,BJT12、BJT18和BJTH4基因座的AA基因型、BJT4基因座的BB基因型、BJT6基因座的AB基因型与体质量、体长呈正相关,BJTH6和BJTH17基因座的AB基因型与体高、体宽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哲罗鲑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下一步构建哲罗鲑的遗传连锁图谱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9.
为了从虹鳟肝脏中扩增出Hepcidinc全长DNA序列,预测出氨基酸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通过RT-PCR和RACEPCR的方法,从虹鳟肝脏中克隆获得了Hepcidin全长cDNA序列,利用在线工具和软件包分析。结果表明:虹鳟Hepcidin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Q711993)为883bp,5’端非翻译区211bp,3’端非翻译区为405bp,以及一段267bp的编码序列,编码88个氨基酸,由信号肽(24个氨基酸)、原肽(39个氨基酸)和成熟肽(25个氨基酸)组成,成熟肽C端含有Hepcidin类抗菌肽的8个半胱氨酸保守性结构,可形成4个分子内二硫键。与已报道的鲑形目大西洋鲑Hepcidin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93%,与其他鱼类Hepcidin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44%~88%,是Hepcidin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70.
通过研究戊二醛(glutaraldehyde)对锦鲤、罗氏沼虾、铜绿微囊藻、团集刚毛藻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急性毒性效应,探讨了其在水体景观维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2%戊二醛对锦鲤的安全浓度为0.062mL/L,对罗氏沼虾的安全浓度为0.256mL/L,对铜绿微囊藻的安全浓度为0.006mL/L,对团集刚毛藻的安全浓度为0.02mL/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安全浓度为0.002mL/L.建议使用2%戊二醛维护水体景观的浓度为0.02m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