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以下简称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网渔场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和斯诺岛(Snow Island)3个区域;其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是历年磷虾生产最稳定的区域,尤以海峡中部靠近南极半岛一侧水域(58°~60°W、63°~64°S)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最高;乔治王岛和斯诺岛区域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岛屿周边近岸水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区域、乔治王岛区域和斯诺岛区域的历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0.00%~99.97%、0.03%~21.15%和0.01%~17.25%,历年作业天数占比分别为61.76%~98.75%、1.25%~28.68%和0.84%~16.67%。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渔场的生产主要在3—5月,日产量主要为150 t以下;乔治王岛区域生产主要在1月份,日产量以150 t以下为主;斯诺岛区域的日产量在3月份较高,主要以150~250 t为主。各年度的连续生产期分布区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水域为主;各日产量区间的生产日历年主要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各日单位小时产量生产日也呈现逐渐集中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趋势;各级别亚渔场历年主要分布区域均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3年1–9月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福荣海”轮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3n mile/h拖曳获得的产量作为CPUE指标,对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月的月均CPUE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各渔区中平均CPUE值以48.1区最高,为(25.12±31.04) t/h;48.3区最低,为(11.49±12.06) t/h;CPUE值的波动幅度48.1区大于48.2和48.3区。48.1区的南极磷虾群主要分布于0 –100 m水层,CPUE值以25–50 m水层为最高;48.2区虾群主要分布于50–150 m水层,CPUE值以100–150 m水层最高;48.3区虾群主要分布于100–250 m水层,CPUE值以200– 250 m水层最高。海底深度<500 m的近岸海域是磷虾主要集群分布区和商业捕捞渔场,以水深<250 m的浅水区渔场虾群密度最大,平均CPUE值为(17.54±35.26) t/h,水深250–1500 m的深水区渔场平均CPUE值变化较小,在12.0–14.0 t/h之间波动,但水深>1500 m时,平均CPUE值降到(9.62±9.54) t/h。作业渔场的表温SST主要集中在-1–2℃,当SST为-1–0℃时,平均CPUE值最高。探捕调查发现了5个主要的磷虾集群,集群时间可达30 d以上,但集群密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调查结果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商业捕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于2006年对岩牡蛎Crassostrea nippona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贝促熟时,其最佳放养密度为120个/m3;催产时,用阴干并伴随升温的方法,其催产效果较好;岩牡蛎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120粒/mL以下时,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孵化效果;幼体培养密度为10个/mL时,其成活率和日增长率较高;幼体培育期间,将金藻和扁藻按1∶1混合投喂,培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使用Ⅰ-DEAS软件,依据累积疲劳损伤理论对翻车机进行了疲劳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编制了翻车机的载荷谱,建立了翻车机的疲劳损伤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利用Miner的疲劳损伤理论和S-N疲劳曲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翻车机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可有效地预测翻车机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5.
根据拖网渔船船型论证的特点,将传统的经济论证分成两个主要的子系统:船型技术参数论证子系统与船型经济参数论证子系统.在两个子系统中,可以由所属学科的专家或工程设计人员独立进行建模,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协同设计的思想,使船型经济论证具有分布式及并行优化的特性,以提高拖网渔船经济论证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南极磷虾油不仅含有丰富的?-3脂肪酸(如EPA、DHA),而且富含虾青素,可以开发成高附加值的保健食品南极磷虾油软胶囊。软胶囊囊皮配方的设计与优化,是软胶囊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利用正交设计的实验方法,以柠檬黄为指示剂,考察了不同配方胶囊囊皮的溶出速率,筛选出最佳的囊皮配方。结果表明,当水∶甘油∶明胶为0.8∶1∶0.5、山梨醇用量为3%、富马酸用量为0.7%时,胶皮的溶解速率最大。该研究结果对南极磷虾油等油溶性软胶囊类产品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9/2010和2010/2011两渔季,我国渔轮在南极公约区内、位于CCAMLR48.1亚区邻近南设得兰群岛和48.2亚区邻近南奥克尼群岛的南大西洋水域开展了南极磷虾捕捞作业。根据两渔季采集的捕捞群体中南极大磷虾体长及性比资料,利用体长频数的混合分布法,比较和分析了两渔季我国商业捕捞所获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年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2009/2010和2010/2011渔季夏至秋初(12月~翌年4月),近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水域,南极大磷虾捕捞群体中至少有5个年龄组,雌雄性比、种群年龄组成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间和季节、区域差异。48.1亚区近南设得兰群岛水域,2009/2010和2010/2011渔季的1月和12月,南极大磷虾以5+龄虾数量最多,雌性临产个体占相当比例(>40%),雌性临产个体的年龄分布为3+~5+龄,以5+龄为主。而48.2亚区邻南奥克尼群岛的水域,2009/2010渔季的2月,以5+龄虾数量最多,出现一定比例的5+龄雌性临产个体;2010/2011渔季2~4月连续3月,随时间后移,该水域的大磷虾年龄构成由复杂转为单一;以3+龄虾数量最多,雌雄比值增加;雌性临产个体由很少至基本不出现(<1%);各年龄组生长率随月减少,3~4月均为负值。由上述结果推测,2010/2011渔季南极大磷虾产卵高峰期应早于2011年2月,较2009/2010渔季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8.
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对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分别为5、10、20、30、40 g)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内含物和消化酶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的肠道内含物和消化酶活性(P〈0.05);相同温度下,体重对肠道内含物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也呈规律性。最小体重组(5 g组)仿刺参肠道内含物和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的比活力,在温度为12.7~16.2℃时,分别在较低水平上平稳上升;在16.2~22.1℃时,迅速上升,在22.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13%、(1143±16.95)、(1188.42±34.13)、(118.06±0.56)U/g;在22.1~26.1℃时,在较高水平上平稳下降到24.39%、(934.57±63.46)、(983.56±23.58)、(116.11±0.33)U/g。与之相反,最大体重组(40g组)仿刺参肠道内含物和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比活力,在温度为12.7~16.2℃时,在较高水平上平稳上升,在16.2℃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9.32%、(1 366.49±45.02)、(1 556.32±37.05)、(121.23±0.45)U/g;在16.2~22.1℃时,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在22.1~26.1℃时,在较低水平上平稳下降,在26.1℃时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0.02%、(257.61±34.39)、(603.28±31.95)、(96.34±0.86)U/g。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保持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原料品质,实现其高质化利用,本研究选取冷冻南极磷虾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非蛋白氮(NPN)含量、三氯乙酸(TCA)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证实了南极磷虾NPN含量的变化可以表征蛋白自溶进程,且可以实现海上处理样品、运至陆地实验室后进行分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选取完整的及挤压破损的新鲜南极磷虾作为研究对象,以0~8 h南极磷虾样品的NPN为指标,研究了南极磷虾起捕后蛋白自溶进程以及挤压破损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起捕死亡后的1 h内,NPN无显著变化(P>0.05),1 h后NPN迅速增加,挤压破损加速了南极磷虾的自溶进程,因此,目前的拖网作业方式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
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对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代谢率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对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相同温度下,体重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也有规律性。A、B组仿刺参(12 g以下)在12.7~16.2℃下,耗氧率和排氨率缓慢上升;在16.2~22.1℃下迅速上升,并在22.1℃时达到最大值[(37.13±1.33)、(35.38±0.55)μg/(g.h)和(0.55±0.054)、(0.54±0.053)μg/(g.h)];在22.1~26.1℃下缓慢下降。与之相反,其他3组仿刺参(18 g以上)在12.7~16.2℃下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平稳上升,在16.2℃时达到最大值;在16.2~22.1℃下,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在22.1~26.1℃下,在较低水平上平稳下降,26.1℃时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