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水产渔业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三类;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67.2%~81.5%)最大,是大神堂海域的生物食物网的基础。不同区域同一食物源的δ13C和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礁区内滤食性贝类毛蚶(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δ13C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作为潜在碳源的浮游植物对其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7.70‰~14.34‰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95级之间。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δ15N和营养级在礁区内有所提高,礁区建成的年份越长,其营养级与对照区域的差别越显著。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可能导致鱼礁区内滤食性生物的食物来源组成改变,并提高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营养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于2018年9月通过打捞鱼礁的方式调查了2010、2012、2014、2016和2018年投放礁区礁体附着生物情况。结果显示,虽然不同年份投礁区礁体附着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均占绝对优势。2018年投礁区由于礁体投放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稳定的附着生物群落,其礁体附着生物的种类数、附着生物数量和重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年份。2010年投礁区域礁体附着生物种类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年份,但在附着生物重量上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人工鱼礁附着生物优势种种类组成受到其所处海域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大,时间序列对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影响在投放前期较为明显,当生物量达到一定数值后,其影响明显减弱,但其生物生态环境仍在缓慢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表型性状的相关性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繁殖时期的南方群体北方养殖菲律宾蛤仔(SN)、北方土著品种(NN)和南方群体南方养殖蛤仔(SS),测量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活体质量(mL)、软体质量(mM)和烘干后软体部干质量(mF),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表型性状对软体质量的作用效果,为菲律宾蛤仔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形态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地理群体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表型性状并不相同,南方群体北方养殖蛤仔群体的壳宽直接作用最大,壳宽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北方土著品种群体壳长是主要因素,壳长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南方群体南方养殖蛤仔群体壳高的直接作用是主要因素,壳长通过壳高的间接作用是次要因素。对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进行删除,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SN群体,mM1=-4.276+0.211SH+0.116SW;NN群体,mM2=-2.806+0.088SL+0.087SH;SS群体,mM3=-3.101+0.290SH。回归方程分析表明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构型的人工鱼礁对鱼苗的聚集效果,利用室内装置,在静水和流水条件下,研究了大窗箱型、大小窗箱型、“卍”字型和双层增殖型四种方形人工鱼礁及其不同组合对于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黒鲪(Sebastes schlegelii)的聚集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水条件下,大小窗箱型对黑鲪的诱集指数最高,为0.74,双层增殖型对大泷六线鱼的诱集指数达0.8;而在流水条件下,大小窗箱型和双层增殖型诱集指数均大于0.6。在实验的四种礁型中,上述两种礁型的诱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海洋渔业》2021,43(5)
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体长1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400 mg·L~(-1),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1))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质量浓度48 h。待标记鮻幼鱼长至10 cm左右,采集鮻耳石样品,并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耳石EPMA面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标记组鮻耳石均出现明显的"高锶标记环",并且整个实验期间标记组与对照组鮻的存活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耳石锶标记技术作为鮻小规格苗种大规模标记的方法是可行的、安全的。耳石EPMA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鮻耳石中的Sr/Ca峰值和Sr/Ca显著变化阶段均值与水体中Sr/Ca是呈线性变化的,而鮻耳石高锶标记环的宽度与水体中Sr/Ca是呈对数关系变化的。综合实验结果,50 mg·L~(-1) Sr~(2+)的标记浓度完全可以实现小规格鮻苗种大规模标记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耳石锶(Sr;)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群体识别的可行性,以体长5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的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和400 mg/L,以自然海水(Sr;质量浓度为7.9 mg/L)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的质量浓度标记48 h。同时开展双环标记实验(在鮻3 cm幼鱼时进行Sr;质量浓度200 mg/L海水96 h标记,待其长至5 cm幼鱼时进行Sr;质量浓度100 mg/L海水48 h标记)。实验结果显示,Sr;质量浓度50;00 mg/L的海水48 h标记的鮻耳石Sr/Ca比均出现一个显著的上升阶段且面分析出现明显的"高Sr;标记环"。综合本研究结果和标记效率,推荐采用Sr;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海水进行鮻耳石Sr;标记。双环标记实验鮻耳石Sr;元素面分布结果出现层次分明的双环,且双环标记组鮻耳石2条不同标记环的线性分析结果与其相对应的单环标记组基本一致,这表明通过Sr;标记次数来进行不同放流群体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8.
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 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 granii)、虹彩圆筛藻(C. oculusiridi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h. l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h. 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 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7月和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39.53×104和21.5×104 cell/m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比5月和7月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著高于鱼礁区,7月和11月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礁区外最低。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9.
缢蛏外套膜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壳长(53.24±2.23)m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外套膜组织,经H·E染色和特殊染色等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外套膜组织结构与细胞化学成分。组织学观察表明: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无边缘膜突起;边缘膜由内外侧上皮、结缔组织、肌纤维及分布在其中的粘液细胞组成。组织化学研究显示: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内含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外侧上皮和肌纤维蛋白质含量较高;在外侧上皮中检测到较强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解决缢蛏贝壳易破损、运输中大量死亡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