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平板计数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技术分析免疫增强剂党参对仿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as)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18.00±2.00) g的仿刺参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投喂海泥、鼠尾藻粉按照1∶1的质量比配制的饵料,试验组饵料中以鼠尾藻粉质量的2%添加党参,连续投喂28 d。结果表明:应用免疫增强剂党参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 P<0.05),降低其饵料系数(P<0.05),而且能够显著增加仿刺参肠道内容物中异养菌的数量(P<0.05);序列统计分析显示投喂党参后仿刺参肠道细菌优质序列比例显著增加( P<0.05),试验组达97.57%,对照组仅为80.22%;Beta多样性分析反映投喂党参后仿刺参肠道微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多样性系数范围在14.91%~15.47%、15.47%~16.21%、14.91%~16.21%;丰度分析显示投喂党参后仿刺参肠道内容物中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丰度提高,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 Firmiaites)丰度降低;聚类分析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结构相似性系数为0.97。由此可见,免疫增强剂党参可提高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增加肠道异养菌数量和优势菌群丰度,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浓度Fe~(3+)对鼠尾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体内不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Fe~(3+)浓度对鼠尾藻真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在0.04 mg/L的Fe~(3+)浓度下鼠尾藻的光合作用能力达到最强,而0.06 mg/L的Fe~(3+)浓度下鼠尾藻的呼吸作用达到最高;不同Fe~(3+)浓度下,鼠尾藻体内叶绿素a浓度和类胡萝卜素浓度变化显著,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异源铜盐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毒性影响,通过24h、48h、72h和96h的致死数量统计分析硫酸铜(CuSO4)/氯化铜(CuCl2)对幼参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SC);利用石蜡切片显微定性观察不同铜盐对刺参幼参后肠的毒性情况。结果表明,CuSO4来源的Cu^2+对幼参24h、48h和72h的LC50均大于CuCl2来源的Cu^2+对幼参24h、48h和72h的LC50,而CuCl2对幼参96h LC50大于CuSO4对幼参96hLC50;异源铜盐在暴露前48h内对刺参的毒性影响极其显著,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对刺参的毒性影响不显著;2种铜盐(以铜离子质量浓度为0.06 mg·L^-1计)对幼参的消化道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导致结缔层与上皮层分离,CuCl2对刺参肠道的毒性(类似腐蚀作用)大于CuSO4的毒性;不同的阴离子对Cu^2+的毒性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超声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鲜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中岩藻黄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岩藻黄素含量,以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溶剂、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次数对岩藻黄素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90%,超声时间18 min,料液比1 g∶5 mL,提取温度45℃,提取2次。此条件下岩藻黄素提取率达到0.292 5 mg/g鲜重(1.460 3 mg/g干重)。鲜铜藻中岩藻黄素的含量十分丰富,超声辅助乙醇提取岩藻黄素提取效率高、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5.
在饲料中添加海星棘皮,与两组商品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5.0–6.7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进行60 d养殖试验,研究其对仿刺参平均增重率(A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摄食率(FR)和蛋白表观消化率(APD)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仿刺参生长良好,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60 d时,各组仿刺参的AWGR和SGR变化趋势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售2组、海星组、市售1组;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FCR最低,与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星饲料组与市售1组的FR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市售2组FR间有显著差异(P<0.05);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饲料转化率(FE)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APD最高,为67.28%,与市售1组的APD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添加海星棘皮可以较好地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提高饲料的利用,可添加到仿刺参幼参饲料中用作饲料源。  相似文献   
6.
病害预警是保护养殖环境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仿刺参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病害预警的概念、产生、逻辑过程以及预警指标的选择及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仿刺参细菌侵染来探究预警体系的建立,以经典预警方法为基础,以新预警方法为逻辑框架,以现代预警方法为关键技术,阐述了预警体系的重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显微观察、拍照、测量的方法,对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人工培育苗种各阶段仔鱼的发育(0-80 dph day post hatching)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12℃、盐度为28-32、pH为7.8-8.2、光照为800-1200 Ix、微充气静水的培育条件下,太平洋鳕早期仔鱼发育主要特征为:0-5 dph仔鱼完全营内源性营养,1 dph仔鱼黑色素沉积较初孵仔鱼颜色加深,眼球出现彩虹色素,5 dph仔鱼消化道已打通(除肝脏外);6dph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内有小颗粒物质,营混合性营养;9dph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道内充满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入外源性营养期,血细胞流动清晰可见;12dph仔鱼头部黄色色素带明显;15dph仔鱼黑色素和黄色素密集,鳔器官开始形成;17dph仔鱼开始出现彩虹色素;20 dph仔鱼眼球发育完善,腹动脉可观察到明显的血流,鱼体尾部色素点开始出现;30-50 dph仔鱼各鳍条雏形发育;30 dph仔鱼尾鳍鳍条开始发育;40dph仔鱼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p.),第1、2、3背鳍已出现雏形;50dph仔鱼尾椎骨开始上翘,臀鳍、背鳍雏形已清晰可见;60-80 dph仔鱼色素细胞迸一步发育,各鳍条逐步发育完善,胆囊清晰可见;60 dph仔鱼鳃部呈现红色;70dph仔鱼腹部有银白色鳞片雏形出现;80dph仔鱼鳃盖已基本发育完善,腹鳍出现.本研究对太平洋鳕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描述,可为后续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饲料配方中浒苔添加量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质量(150.1±21.7)g的大菱鲆为试验对象,在半径100cm、高110cm的圆柱形流水鱼池中,深井海水与自然海水混合养殖条件下,采用摄食率法,研究在几种蛋白、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不同的饲料中添加不同量(0%、5%、10%、15%)的浒苔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经35d,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较高的市售饲料B组和A组饲喂效果显著优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较低的自配饲料组(P0.05);在3种基础饲料中添加5%的浒苔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的摄食率(P0.05),提高了自配饲料组的质量增加率,降低了市售饲料A组和B组的饲料系数,3组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均有提高,即大菱鲆饲料中浒苔添加量5%时饲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中4种消化酶活力的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活力在胃组织中活性最大,达到26.63 U,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活力值接近于0,24 h内无显著变化(P0.05)。胰蛋白酶活力24 h内呈波动变化,胃和肝胰脏中具有较高的活性,最大值分别能达到2 520.57 U/mgprot和2 143.53 U/mgprot,胃中17:00、9:00时出现峰值。肝胰脏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织,17:00时达到最大值。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最低,且变化幅度不大,肝胰脏中的淀粉酶活性值最大,最大值达到0.57 U/mgprot,24 h内,总体变化较平稳,13:00和1:00时淀粉酶的活性于其他时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胃和肝胰脏中脂肪酶具有较高的活性,且在白天时活性较大,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活性均呈较低的水平。4种消化酶均呈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0.
以初始体重为(30±2)g的仿刺参为研究对象,分别注射500μL 1.0 mg·mL-1黄柏提取物、苦参提取物、枸杞多糖提取物、黄芪多糖提取物、菊粉和天蚕素等6种免疫增强剂,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研究免疫增强剂对仿刺参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后第3天,黄柏提取物和菊粉组仿刺参体腔细胞总数量(TCC)显著增加,最高达15×106个·mL-1(P<0.05);菊粉组TCC达到106个·mL-1时的呼吸爆发活性为0.35(P<0.05);黄芪多糖提取物、菊粉和苦参提取物组TCC达到106个·mL-1时的吞噬活性为0.42,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免疫试验组的酚氧化酶(PO)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注射后的第3天达到最大值,黄柏提取物组的PO和ACP活性分别达83和0.065 U·mL-1(P<0.05);免疫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注射后的第1天出现最大值,其中以菊粉组的变化最显著(P<0.05),SOD活性达到97 U·mL-1;PO、ACP和SOD活性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活性与注射时间之间无正比关系,不同免疫增强剂产生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