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comber japonicu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种, 其栖息地环境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依据 1950— 2015 年 2.5 m、25 m、50 m 水层温度数据以及 Ni?o3.4 指数, 计算东海鲐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 对比分析不同强度拉尼娜事件期间鲐栖息地的时空变动。结果表明, 拉尼娜事件期间鲐渔场适宜栖息地面积高于正常气候条件。 弱拉尼娜事件和中强度拉尼娜事件期间, 鲐渔场各水层温度偏低, 适宜的温度面积比例较高, 栖息地适宜性较高; 而强拉尼娜事件期间, 鲐渔场各水层温度偏高, 适宜的温度面积比例较低, 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相较于强拉尼娜事件, 弱拉尼娜事件和中强度拉尼娜事件期间, 适宜栖息地的经度重心偏东, 纬度重心偏南, 不适宜栖息地的经度重心偏西, 纬度重心偏北。此外, 鲐渔场各水层最适宜温度等值线在强拉尼娜事件下偏西北方向, 推测不同强度拉尼娜下鲐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 可能是由于各水层最适宜温度显著的月间分布差异所致。研究表明, 不同强度拉尼娜事件对东海鲐栖息地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䇲鱼资源渔场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3—2011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评价等数理方法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资源和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重心主要分布在80°W~95°W、40°S~45°S范围内,随着月份的增加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从8月份渔场开始分为两个区域,其渔场重心逐渐向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偏移,到10月份逐渐偏移到最北端。在产量比重上,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渔场分布纬度处于最南端,变化范围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80°W~95°W、40°S~45°S区域内;冬季渔场纬度逐渐北移,春季渔场处于最北端,且变化范围较大。这种变化与渔场重心的分布相一致。经度上集中分布于79°W~101°W区域,纬度上集中分布于30°S~45°S区域。79°W~101°W和30°S~45°S这一区域作业次数也相对较高。灰色关联度表明,9年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的资源状况较好,研究竹■鱼的资源时空分布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复合种群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策略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为例,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分单一种群和复合种群2种种群方案,对其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研究表明,年渔获量数据和资源丰度指数数据为贝叶斯资源评估模型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单一种群方案和复合种群方案下的模型参数的预测值及估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接近,单一种群方案下的捕捞死亡率低于限制参考点F_(lim),复合种群方案下的南部种群存在捕捞死亡率大于限制参考点F_(lim)的年份,但随着捕捞死亡率的减小资源量恢复到良好水平。决策分析表明,在单一种群方案和复合种群方案下,当收获率设定为0.3及以下时,资源能够保持在可持续利用的良好水平,保守的管理策略可将收获率设定在0.2至0.3,相应的持续渔获量为80万t左右。  相似文献   
4.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ngentinus)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柔鱼类,也是我国远洋鱿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是渔业中广泛使用的表达种群丰度的指标,但CPUE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需对其进行标准化.本研究利用2012-2017年1-4月中国大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鱿钓生产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K-means动态聚类算法,对2014—2019年间采集于西北印度洋、热带东太平洋、中国南海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的角质颚进行识别。基于K-means动态聚类算法能够很好地区分来自3个海区的鸢乌贼,对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后,任选2维角质颚形态学参数以曼哈顿距离和欧氏距离进行K-means动态聚类分析,总正确区分率分别为86.7%和88.7%。K-means动态聚类算法对于鸢乌贼角质颚的识别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后续改进优化K-means算法使其具有普适性,将会提高鸢乌贼种群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蓝点马鲛()生活史特征的异质性,根据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东海外海渔场的拖网调查采样数据,对其叉长和体重关系的月间及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依据收集的367尾蓝点马鲛样本,求得其叉长和体重关系(b的估计均值为2.794。本研究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模型,用于研究蓝点马鲛的叉长和体重关系()在时间及性别上的差异。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值和均方根误差值均表明,最复杂的线性混合模型(即月份和性别对两个参数P<0.01)。在最优模型中,a值则与此相反。本研究表明,月份和性别对蓝点马鲛叉长和体重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线性混合模型能把月份和性别的异质性通过随机效应在单个模型中更准确、快速地体现,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此模型在数据来源异质性研究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_∞=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_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_(50)=13.11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_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_(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cm→16.0cm),YPR_(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究同海域物种栖息地变动的同步性有利于有效利用和管理多个关联物种资源。本研究利用 2011—2016 年秋季智利外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渔业数据及海表面高度距平值(SSHA)、海表面盐度(SSS)、400 m 水层温度 (Temp_400 m)等环境数据和 2013—2016 年秋季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业生产数据及海表面温度(SST)、 混合层深度(MLD)、400 m 水层温度(Temp_400 m)构建了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模型, 各种类选取最优栖息地模型并利用 2017 年数据进行验证。此外, 基于最优模型分别追算 1950—2017 年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与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 并分析其对 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事件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 智利竹筴鱼与茎柔鱼最优栖息地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两者潜在分布。厄尔尼诺事件期间, 各环境变量表现为海温偏高, 海面高度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 混合层较浅, 智利北部海表面盐度高于南部; 物种生境变化表现为智利竹筴鱼适宜面积增加, 最适 HSI 重心向西移动, 而茎柔鱼适宜面积减小, 最适 HSI 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拉尼娜事件期间各环境变量表现为海温偏低, 海面高度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 混合层加深, 海表面盐度变化与厄尔尼诺期间相似且差异较小; 此事件期间, 智利竹筴鱼适宜面积于西南方向显著减少, 最适 HSI 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 而茎柔鱼适宜面积于高纬度方向上增幅显著, 最适 HSI 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智利竹筴鱼与茎柔鱼适宜面积在不同 ENSO 事件下变化差异可能与东南太平洋智利海域分布的海流及两者摄食对象生物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8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海域(41°05''N~43°45''N,154°05''E~159°43''E)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北方拟黵乌贼(Gonatopsis borealis)样本,对样本的胴长(mantle length,ML)、体质量(body mass,BM)以及角质颚的12个形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角质颚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两个种类在胴长和体质量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认为,上脊突长(UCL)最适合用来表征柔鱼角质颚的生长,UCL和下侧壁长(LLWL)最适合用来表征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的生长。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认为:柔鱼的上头盖长(UHL)、下头盖长(LHL)、LLWL、下翼长(LWL)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下脊突长(LCL)与胴长呈对数函数关系;北方拟黵乌贼的UHL、下喙长(LRL)和LLWL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UCL和LCL与胴长呈指数函数关系,上喙长(URL)、ULWL和LHL与胴长呈对数函数关系。逐步判别分析显示,上、下角质颚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2.70%和84.50%,并建立判别方程。研究认为,角质颚外部形态可较好地应用于2种头足类的判别。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西北太平洋柔鱼CPUE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灰色关联聚类方法对1998—2017年5—12月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以及环境因子对柔鱼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年纬度向类群比年经度向类群的CPUE差异更明显,月经度向类群比月纬度向类群更具有季节性;强拉尼娜和弱拉尼娜事件集中的类群分类明显,厄尔尼诺、中强度拉尼娜和正常年份分类较模糊,年纬度向类群CPUE越高,海表面温度距平值(SSTA)越高,而叶绿素a质量浓度距平值(CHLA)越低。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CPUE影响不同,强拉尼娜事件会使柔鱼CPUE骤增,弱拉尼娜事件会使柔鱼CPUE略减,而中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会使柔鱼CPUE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