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7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对不同放牧方式下无芒隐子草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芒隐子草叶片表皮为一层细胞,叶肉细胞为短柱状,与表皮细胞垂直排列;夜间放牧和自由放牧区叶片的中脉厚度、叶片厚度和叶肉细胞面积较白天放牧区低,上下表皮细胞面积和上下角质层厚度较白天放牧区高。  相似文献   
142.
同异分析法在食用向日葵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异分析法对21个食用向日葵自交系的多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8个材料表现为较好或优良,可作为进一步筛选的重点材料;7个表现一般的材料,可留圃进一步观测;6个表现较差的材料可对其淘汰,将其从育种程序中剔除。研究表明,利用同异分析法对向日葵育种材料进行评价具有综合、客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3.
耕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耕地地力是表征农田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进行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级是保证农田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对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简述了国内外耕地地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8种主要技术及方法的发展历史和评价应用的优缺点。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GIS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方法以及以GIS为基础的数据挖掘方法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GIS以及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对提高农田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为精准化。通过本文的综述比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及发展效益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4.
适宜播期提高农牧交错带春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明确农牧交错带播种期对春小麦的产量、生育期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从2011年到2012年在内蒙古进行了小麦分期播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5个播种期,从4月26日开始至6月5日结束,每播期间隔10 d。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5月6日之后播种的各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最后播种的小麦产量相比4月26日播种的减产63.3%~72.3%,对应的收获指数和千粒质量也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小麦晚播后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平均温度降低所致。播期导致各生育阶段所需要的天数特别是播种到出苗期产生差异,但全生育期所需要的生理发育时间(发育最低温度Tb为0,最适温度To为20℃)在不同年份和播种期处理下均没有显著差异,稳定为95.3个生理日数(当每日平均温度均为最适温度时所需要的发育天数)。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与4月26日播种处理相比,最后播种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68.8%~74.3%,主要是晚播小麦麦穗干物质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比例降低,营养体生长过旺,增加了各生育期内的日耗水量。不同播期下,春小麦地上部植株氮素累积吸收量为14.0~17.0 g/m2。播种期对春小麦氮素累积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早播处理小麦的收获指数和产量较高,所以氮素的吸收转化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晚播处理。在农牧交错带适时早播春小麦不但可提高产量,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水氮资源的吸收利用效率,这对该区域实现春小麦高产和稳产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5.
野牛草种子休眠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坪一号"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Nutt.)Engelm)为实验材料,通过硝酸钾、赤霉素引发实验、种子解剖、电镜扫描、能谱分析等手段,分析限制野牛草试验材料发芽率低下的原因。种子引发试验参照碱蓬(SuaedaglaucaBge.)种子解除休眠的赤霉素(GA3)和硝酸钾(KNO3)浓度,分设0.5%硝酸钾和20 mg/kg4、0 mg/kg、60mg/kg、100 mg/kg赤霉素等处理。结果表明:野牛草种子休眠类型属机械休眠与生理休眠同时存在,且生理休眠占主导地位的综合休眠;野牛草种球外部的颖苞对种子的强烈束缚引起了机械休眠,而生理后熟是野牛草种子生理休眠的直接原因;赤霉素对休眠程度较深的去颖苞种子引发效果最好,且以60 mg/Kg浓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6.
为探索适应于滴灌燕麦的高效栽培技术,于2019-2020年通过裂区试验,设置20 cm(A,常规等行距种植)、15 cm(B,带状种植)和10 cm(C,带状种植)3种行距作为主区,以及22.5 kg·hm-2(Y)、0 kg·hm-2(N)2个保水剂施用水平作为副区,分析行距和保水剂对滴灌燕麦群体数量、群体质量和产量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缩小行距能够促进燕麦群体结构形成、群体质量提升以及产量的增加,过度缩小行距则会抑制燕麦生长。在不施用保水剂条件下,AN和BN处理间燕麦群体结构、群体质量及产量基本上差异不显著;施用保水剂后差异显著,与AY处理相比,BY处理分蘖期总茎数、分蘖数、分蘖成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抗倒伏指数和籽粒产量2年平均分别提高1.93%、4.48%、4.40%、3.37%、9.43%、6.87%和16.65%。同种行距下,保水剂的施用能不同程度促进燕麦群体结构形成、群体质量提升以及产量的增加,整体以行距为15 cm的带状种植表现更优;与BN处理相比,BY处理的基本苗数、分蘖盛期总茎数、总分蘖数、分蘖成穗率、株高、叶面积指...  相似文献   
147.
山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山羊养殖业是畜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价值。山羊的基因编辑已成为研究热点,是基因水平上研究山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改造山羊基因组,可大力改良山羊奶源,肉源,皮、绒及毛源等经济性状,进行性别选择,降低患病率及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为山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也对人类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基于多个品种山羊及部分家畜的基因敲除(geneknockout)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归纳,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山羊基因敲除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并对家畜产业后续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8.
<正>我国玉米种植面积6.2亿亩,产量达2.73亿吨,随着土地规模化流转与经营,加之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生产开始向集约化经营化、机械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实现我国耕地低碳化排放、多功能化方向碳固定,研发制造推广应用高速免耕精量播种机是实现低碳输出作物高效固碳农业发展需求的主要技术突破途径之一。高速免耕精量播种机是实现免耕播种作业速度提升,  相似文献   
149.
长期定位轮作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阴山北麓地区干旱栗钙土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基于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6),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2016年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吸收量,最大叶面积指数为2.19,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36.53 g/株,植株N、P、K养分最大吸收量分别为3.35、0.36、6.99 g/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总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相比于对照,总产量分别提高110.57%和85.44%,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295.11%和247.56%,商品薯率提高25个百分点。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或化肥平衡配施(NPK)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98、38.27 kg/(hm 2·mm),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104.72%和38.27%。化肥平衡配施(NPK)当季肥料利用率最高,N、P2O5、K2O利用率分别为25.44%、20.78%和61.13%。生产1 t马铃薯鲜薯吸收N 3.79~6.41 kg,平均5.29 kg;吸收P2O5 1.28~1.80 kg,平均1.61 kg;吸收K2O 5.44~11.70 kg,平均7.99 kg。该研究可为阴山北麓地区旱地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0.
向日葵籽粒锈斑病又称“水锈病”,是近几年向日葵生产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严重影响向日葵籽的商品性,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在向日葵籽粒锈斑发生严重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和五原县新公中镇试验点调查取样,评价了44份向日葵品种(39份食葵品种与5份油葵品种)的籽粒锈斑抗性,结果表明:乌拉特前旗试验点供试食葵品种中,只有赛瑞1号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低于25%;另外共有6份品种(包括JK103、LJ188和LD5009等),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介于25%~50%之间;其余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都在50%以上。就严重度而言,共有20份品种籽粒锈斑的严重度鉴定为1级,但是其平均籽粒锈斑率却介于17.30%~88.63%之间;其余品种的严重度均为2级以上。五原试验点的调查结果表明,供试向日葵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介于61.02%~99.63%之间,均显著高于乌拉特前旗试验点相同品种的调查结果;但是就严重度而言,只有10份品种籽粒锈斑的严重度为1级,以3638C为代表。而供试的5份油葵品种中,除了XKS2029外,其余4份品种的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均低于25%。同时,不同播种时间下同一品种的籽粒锈斑发生程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如SH361品种单盘平均籽粒锈斑率从5月27日播种的34.49%上升到6月20日的98.47%;相应的严重度也从1级上升到4级,说明播期不同对籽粒锈斑发生程度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