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林业   80篇
农学   174篇
基础科学   39篇
  233篇
综合类   516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256篇
园艺   70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1.
除草剂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0年生巨峰葡萄园,研究了生长季使用除草剂对成熟期葡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高浓度乙草胺、乙羧氟草醚和百草枯复合除草剂后,降低了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花青素含量;第2年使用高浓度的乙羧氟草醚单剂,降低了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花青素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表明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巨峰葡萄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2.
为了对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进行全面、综合、客观的诊断与评价,通过文献计量法和频度分析法对国内外耕地退化评价文献内的高频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适用于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诊断与评价的指标体系(TIS)。同时以拜泉县为研究区域,通过聚类分析建立了土壤退化程度诊断与评价最小指标集(MIS)。结果表明:(1)TIS共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侵蚀特征因子4类共11项指标:腐殖质层厚度、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坡度、垄坡角、沟壑密度、容重、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前6项指标组成了MIS。(2)研究区未退化土壤占12%,轻度退化土壤占12%,中度及以上退化土壤占76%。坡度可能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坡度与垄坡角之间存在协同关系。此外,施用农药、化肥以及连作导致土壤酸化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23.
黄泛沙地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泛沙地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以山东省国有东明林场3 a,5 a,8 a,10 a生杨树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室内试验与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团聚体分布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在表层土层(0—20 cm)中,随林龄的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后增加再略减的趋势; 而在20—40 cm土层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为5 a>8 a>3 a>10 a; 在40—60 cm土层无显著差异;(2)在0—20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表现为3 a>5 a>10 a>8 a; 在20—60 cm土层,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无显著差异。土壤稳定性与团聚体的形成和有机碳密切相关,有机碳含量与GM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均呈现一定程度表聚性,在0—20 cm各林龄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9.17%~74.26%。在3 a到5 a阶段由于土壤淋溶作用,可能导致有机碳储量发生转移,从表层土层(0—20 cm)向底层土层(20—60 cm)转移,而在8 a到10 a阶段,有机碳储量从底层土层向表层土层发生转移。研究结果为揭示黄泛沙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结构形成与有机碳提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
对腐植酸缓释肥在花生种植上进行肥效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品种对花生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养分条件下,施用活性化腐植酸缓释肥的花生长势、经济性状和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其中活性腐植酸缓释肥增产效果最显著,每亩增产11.6%。本试验以活性腐植酸缓释肥肥效最好。  相似文献   
25.
以草莓品种丰香为试材,以菇渣为对照,将菇渣与水苔按不同质量比混配成栽培基质,研究不同配比的新型基质对草莓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新型基质理化性状(EC值、p H值、容重、比重、孔隙度)均适合草莓生长,混配基质栽培的草莓茎粗、叶面积、还原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及果实产量均优于对照,以菇渣∶水苔=15∶1的处理更能显著提高草莓生长量,提高果实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26.
秸秆腐解物覆盖对园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为了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厚度的作物秸秆腐解物的覆盖在园林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玉米、小麦、棉花秸秆的腐解物为覆盖材料,覆盖3、6、9 cm,研究了不同秸秆腐解物及不同厚度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可以显著降低表层(0~10 cm)土壤体积质量,提高土壤渗透性,具有显著的保水作用,如覆盖1 a,各材料覆盖6 cm效果理想,如覆盖2 a,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覆盖最佳覆盖厚度为9 cm,棉花秸秆最佳覆盖厚度为6 cm;3种秸秆覆盖6 cm时,杂草减少96%以上,覆盖9 cm时,杂草抑制率达100%;覆盖1 a后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覆盖后地面径流浑浊度减少90%以上;覆盖还能减缓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农业废弃物园林覆盖省水、省肥、省工,符合节约型园林的要求,生态效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蔬菜安全生产管理与服务网络平台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进一步推进蔬菜生产的安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促进蔬菜安全生产,该文以国家综合示范项目为基点,以国家蔬菜生产基地——寿光的专业数据为例,综合采用J2EE(Java2平台企业版,Java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网络技术(Internet)、无线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DBMS)以及可移动电话或手机GPS定位技术,研究、设计和建设了蔬菜安全生产管理与服务网络平台,包括基于WebGIS的蔬菜安全生产有线网络系统、基于GIS与无线通讯的氮肥平衡推荐系统和基于3DGIS的蔬菜安全生产可视化系统。该平台能够辅助政府机构实时对蔬菜的安全生产进行监控,提供决策依据,为蔬菜生产用户提供氮肥平衡推荐和蔬菜栽培技术指导,并将氮肥平衡推荐功能扩展到低端硬件手机用户,实现生产信息技术到田间地头的延伸。  相似文献   
28.
农机铸件表面硼化物梯度耐磨材料的显微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铸造表面合金化工艺制备的合金层存在着硬度高,机械加工困难及合金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较低而易剥落的缺陷,该研究针对这些缺陷进行研究,采用梯度成分设计原则,制备出不同组分及含量的梯度合金粉剂层膏块,在HT200铸铁件表面制备出硼化物梯度耐磨材料,对该材料的形成过程、微观组织及显微硬度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合金层由过渡区→中间耐磨层→表面铸铁烧结层3部分组成,中间层的微观组织为硼化物,其基体上散布着高碳铬铁颗粒,且颗粒粒径影响其与梯度材料的熔合性,并在实际农机铸铁件犁锺上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与未处理零件相比,犁锺使用寿命提高2.5倍以上。  相似文献   
29.
多对象特征提取和优化神经网络的玉米种子品种识别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了实现机器视觉代替人的视觉,对玉米种子品种进行实时、客观、准确和无损伤识别,研制了玉米品种识别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针对玉米种子及种子图像的特点,对玉米种子品种识别技术与算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对象有效特征提取和主成分分析优化神经网络的玉米种子品种识别方法,提取了玉米种子的几何特征和颜色特征参数,优化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种子图像处理策略和品种识别算法,提高了玉米品种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对农大108、鲁单981、郑单958、五岳18共4个品种玉米种子进行了品种识别试验,每粒种子识别的平均耗时为 0.127 s,综合识别率达到97%以上。研究表明,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种子品种识别与检测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可提高玉米种子品种识别效率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30.
玉米收获机茎秆堆放装置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械化整秆回收可提高玉米茎秆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是玉米茎秆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现有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玉米茎秆堆放装置,采用铣切刀、搅龙和压送器等部件将玉米茎秆割下、切断并条铺成行,然后由安装在玉米收获机后下方的搂草机构将其集成草堆。堆放装置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操作人员可通过调节旋钮,方便地改变玉米茎秆的堆间距,机具在地头转向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相应按键,方便地控制搂草过程的启、停。试验表明:该玉米收获机茎秆堆放装置工作安全、可靠,与传统的收获相比,玉米茎秆整秆回收效率可提高50%以上。该装置的设计,为玉米茎秆回收和高效生态化利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