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农学   57篇
  42篇
综合类   25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505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1.
为了克服肉牛品种选育和饲养管理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全、数据保存不完整等问题,提高肉牛养殖场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肉牛饲养和牛场管理的需要,以Visual Studi0 2008为系统开发平台,利用VB.NET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和SQL Server 2005大型关系数据库及Crystal Reports(水晶报表)技术进行系统开发.构建了基于VB.NET和SQL Server的肉牛场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文件、牛群管理、生产管理、育种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维护和帮助九个主要功能模块.该系统实现了肉牛生产的系统化和牛场管理的信息化,促进肉牛品种选育的进程,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有效地提高了肉牛养殖的效率.  相似文献   
22.
体温是衡量母猪发情与否的关键生理指标。母猪发情期与间情期体温的明显不同,是运用红外热成像监测母猪体温变化以鉴定母猪发情的依据。该研究基于Y3TB01体温筛查智能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C3实时非接触拍摄母猪红外热图像,并运用图像分析技术获取体温,为非接触式测温用于鉴定母猪典型生理状态提供支持。试验以空怀期、发情期、妊娠1~8 d和妊娠9~16 d大白初产和经产母猪共720头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设备和电子体温计分别测量母猪的眼睛、耳、耳蜗、乳房、外阴、臀部和直肠温度,筛选不同胎次发情母猪和返情母猪的体表关键部位温度,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运用Y3TB01体温筛查智能摄像机可以代替直肠温度测定,准确监测母猪体表温度(相关系数为0.973);红外热像仪C3检测体温异常母猪的体表温度,臀部温度可以作为筛选大白初产发情母猪和返情母猪的测定部位(准确率分别为77%和72%),外阴温度可以作为筛选大白经产发情母猪和返情母猪的测定部位(准确率分别为88%和81%)。因此,Y3TB01体温筛查智能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C3配套技术能准确监测母猪体温和异常体温报警,明确不同胎次不同生理时期大白母猪体表部位温度和体温分布,准确鉴定出发情母猪和返情母猪。研究为非接触式测温鉴定母猪发情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规模化猪场母猪的饲养管理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19-去甲睾酮人工抗原及免疫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19-去甲睾酮(19-NT)人工抗原,并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丁二酸酐法衍生化19-NT,制备17β-19-NT琥珀酸酯半抗原,其质谱和核磁共振NMR谱表明合成成功.分别用EDC法和混合酸酐法将半抗原与BSA(bovine serum albumin)和OVA(ovalbumin)偶联,制备免疫和检测抗原,并进行紫外扫描和红外光谱鉴定,NT与BSA偶联比为18:1.用NT-BSA免疫Balb/C小鼠(Mus muscalus)制备NT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效价达到1:25 600.间接竞争ELISA的IC50为27.3 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3.3~225.0 ng/mL,最低检测限为1.6 ng/mL.纯化后的抗体与17α-去甲睾酮的交叉反应率为69%,与其它激素的交叉反应率均<0.05%.制备的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为试剂盒和试纸条的研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4.
用6头装有瘤胃、十二指肠、回肠瘘管的西门塔尔杂交阉牛,以Cr2O3为指示剂测定食糜流量,用嘌呤氧化法测定RNA当量,研究不同饲养水平下,西门塔尔杂交阉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结果表明,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随饲养水平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其中低饲养水平、中饲养水平较高,高饲养水平较低。在低、中、高3种饲养水平下,瘤胃微生物对瘤胃降解氮(RDN)的转化效率(MN/RDN,g/g)分别为0.64±0.08,0.52±0.16,0.23±0.03,对瘤胃可利用能(RDOM,瘤胃可消化有机物)的利用效率(MN/RDOM,g/kg)分别为24.66±4.96,27.17±15.18,11.92±1.86。  相似文献   
25.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作为"秦岭四宝"之一,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列为易危级物种。本文从秦岭羚牛的生态学、分类学地位、寄生虫病、瘤胃微生物区系、功能基因挖掘及人工圈养等方面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秦岭羚牛的保护和管理提供  参考。  相似文献   
26.
对713只雅安奶山羊、728只成都麻羊、366只简阳大耳羊、334只南江黄羊母羊受体分别分成3组,按3种炔诺酮阴道栓-FSH程序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研究结果表明,3种同期发情处理程序对不同品种母羊都有较好的同期发情效果,4个品种的同期发情有效率分别为92.3 %(658/713)、92.7 %(675/728)、91.7 %(336/366)和90.4 %(302/334),发情羊排卵并形成功能黄体的比率分别为71.0 %(467/658)、67.1(453/675)、69.9(235/336)和63.9(193/302).4个品种母羊从撤除炔诺酮阴道栓到发情的间隔时间分别为43.3±14.3、47.0±20.5、42.8±13.0、50.8±19.4 h,发情持续时间分别为44.8±14.9、43.8±19.3、39.8±13.4、40.8±19.1 h.  相似文献   
27.
鸵鸟主要性激素分泌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旨在观察鸵鸟一年中激素分泌规律与发情行为的相关性,为采精和输精掌握最准确的时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样品中促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和睾酮(T)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①雌鸵鸟血浆内FSH水平在一年之中呈现波动式变化,从11月开始上升,12、2、7月中出现3个明显的分泌波峰,峰值分别为114.354、130.168和144.375 mIU/mL,6月中旬达到全年中最低22.312 mIU/mL;②E2水平在1~5月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在7月突然下降到最低(18.874 pg/mL),9月达全年最高峰(367.285 pg/mL);③雄鸵鸟血浆睾酮(T)浓度从1~6月一直呈上升趋势,6月达到较高水平(121.473 ng/dL),8月达到全年中最低(77.166 pg/dL),到10月中旬达到全年最高(138.562 ng/dL);鸵鸟血浆内FSH、E2及T的浓度水平在一年之中呈现波动式变化与发情表现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8.
类胡萝卜素与草坪草耐荫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类胡萝卜素与草坪草耐荫性研究的进展,阐述了类胡萝卜素的分子结构及分类、生理功能、遗传基因、提取的方法和目前国内外研究草坪草耐荫的进展,探讨了将类胡萝卜素中色素的比值作为一种新的指标的可行性,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以期为草坪草耐荫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秦川牛系中国黄牛的代表性品种,主产于陕西关中地区,被毛紫红、肉役兼用、肉质优良。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历来都比较重视秦川牛选育改良工作,其肉用选育改良经历了"役用-役肉兼用-肉役兼用-肉用"的过程。尤其是近3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保持秦川牛固有优点为基本出发点,以肉用为目标,长期坚持本品种选育,成功选育出秦川牛肉用新品系,其体型外貌和产肉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引入国外肉牛品种杂交改良秦川牛,其后代产肉性能较秦川牛得以大幅提高。同时秦川肉牛产业化开发也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本文介绍了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过程、新品系特点和推广应用成效,讨论了中国黄牛选育改良应该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对指导我国地方黄牛肉用选育改良及产业化开发,促进我国肉牛种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以3头体重600±100 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7岁西杂阉牛为研究对象,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日粮中不同整粒棉籽水平对肉牛瘤胃机能的影响.3种试验日粮分别为饲喂基础日粮的对照组(CT);含13%整粒棉籽中棉籽组(MC);含25%整粒棉籽高棉籽组(HC).研究结果显示,与处理CT相比,处理MC、HC的pH平均值略有降低(-0.11、-0.09),各处理在同一个时间点的pH值变化不显著(P>0.05).处理MC的NH3-N浓度平均值最高(7.01 mmol/L);与处理CT相比,处理MC的NH3-N浓度平均值上升0.29 mmol/L,处理HC的NH3-N浓度平均值下降0.07 mmol/L.与处理CT相比,处理MC、HC的总VFA浓度分别提高7.4%、3.5%,乙酸和丙酸浓度平均值也较处理CT有所提高,而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值比处理CT低;3种日粮间的乙酸/丙酸的平均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其平均值分别为4.49、4.35、4.05.添加整粒棉籽会显著降低稻草和棉籽中养分的有效降解率EDP(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