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1篇
农学   80篇
  13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10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育性转换表现为"长光高温下可育,短光低温下不育"反(向)光、温敏核不育种质5021S为材料,5021S与轮回422杂交组合F2作为遗传群体进行育性相关基因的QTL定位,利用124对SSR标记构建了一张全长1 912.3 cM平均图距为14.98 cM的饱和分子连锁图谱。利用Windows QTLCartographer2.5软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到4个控制育性相关性状的QTLs位点,分别位于第2、第3、第5、第7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5%~32.5%表型变异。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上RM5804与RM425之间的qpms-2贡献率为32.5%,第3染色体RM130与RM3405之间的qpms-3贡献率为16.1%。表明5021S的核不育性受2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42.
长穗偃麦草是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之一,具有抗多种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优良基因。为了从中发掘耐盐基因,分别用100、200、300、400 mmol·L~(-1)的Na Cl和20%、30%、50%(w/v)的PEG-6000处理长穗偃麦草幼苗,采用改良的SMART方法合成逆境诱导条件下的全长c DNA。采用Gateway技术中的BP反应构建长穗偃麦草全长入门c DNA混合文库,滴度为4.0×106cfu·m L~(-1),库容量为2.0×107cfu,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0.75 kb,重组率达98.9%。将该入门文库重组到植物转基因双元载体p MDC83中,获得目标文库,其原始滴度为6.0×106cfu·m L~(-1),库容量为3.0×107cfu,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0.45 kb,重组率达100%。通过农杆菌侵染萌发花粉再授粉的方法,获得转基因玉米T0种子,转化率达3%;用农杆菌侵染法将农杆菌与烟草BY-2细胞共培育,成功将目标文库转入到烟草BY-2细胞中,在培养基中加入潮霉素和不同浓度的Na Cl溶液,筛选获得耐盐细胞系69个。研究结果为大规模快速筛选鉴定植株水平和细胞水平上的抗盐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测定了根际箱种植条件下富含硫氨基酸转基因大豆品系OE-8、OE-7、RNAi-3及其受体南农88-1和17-4、21-8、57及其受体N2899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受体南农88-1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相比,转基因品系OE-8的12Me14∶0、15∶0、17∶0、cy17∶0、10Me17∶0、10Me18∶0、20∶1ω9、18∶2ω6,9cc含量显著提高,转基因品系OE-7的14Me15∶0、16∶0、20∶1ω9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转基因品系RNAi-3的14Me15∶0含量显著提高,3个转基因品系根际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中缺失15Me16∶1ω5,但出现20∶1ω9和18∶2ω6,9cc;与受体N2899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相比,转基因品系17-4的15∶0、14Me14∶0、16∶1ω7c、16∶0、cy17∶0、10Me17∶0、18∶1ω8、cy19∶0含量发生改变,转基因品系21-8的14Me16∶0、cy19∶0缺失,转基因品系57的所有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3个转基因品系根际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中出现18∶1ω2.对单个PLFA含量进行的主成分分析显示,花期转基因品系土壤总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与受体相比变化较大的转基因品系有OE-7、RNAi-3、17-4和57.  相似文献   
44.
多位点关联分析在人和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综述了以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为框架下多位点关联分析的主要方法及重要软件平台,包括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学的建立与发展,多位点模型方法的发展,多...  相似文献   
45.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茶用菊品种的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合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茶用菊品种.[方法]基于40个茶用菊品系的田间性状和花部性状,采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以及K-means聚类分析法构建茶用菊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共确定10个影响茶用菊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关键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其中单株花数...  相似文献   
46.
为进一步研究脱水可诱导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并为开展禾谷类植物转基因研究选择启动子提供依据,用大麦品种撒哈拉幼苗提取的总DNA为模板,利用设计合成的引物对进行PCR定向扩增,获得了HVA1s、Dhn4s和Dhn8s启动子片段。通过分离、纯化、酶切和连接,把启动子片段分别插入到带有GFP和GUS报告基因的表达栽体质粒中。经测序确认,目标启动子片段与原报道的同源启动子序列一致性达95.3%以上。HVA1s、Dhn4s和Dhn8s启动子在构建的瞬间表达载体pHVA1sGFPG、pDhn4sGFPG、Dhn8sGFPG和pHVA1sGUSR、pDhn4sGUSR、pDhn8sGUSR中,都具有启动表达报告基因的能力,通过基因枪转化大麦幼苗可有效启动gfP和gus基因瞬间表达。  相似文献   
47.
以粳稻南粳35和籼稻N22杂交得到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控制水稻谷粒长宽比的QTL进行定位。谷粒长宽比在F2群体中呈近似的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2.5软件共检测到3个控制谷粒长宽比的QTL,分别位于第3、4和5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介于4.97%~58.06%,加性效应值介于0.05~0.20,除q LWR-4外,谷粒长宽比增效基因均来自长粒型水稻品种N22,其中q LWR-5对谷粒长宽比表型贡献率最大;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超显性、显性和部分显性;此外,利用QTLNetwork2.0软件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硝酸盐转运子NRT2家族在植物中的进化关系,综合利用共线性信息和序列相似性信息,从8种已经进行过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大白菜、大豆、杨树、葡萄、玉米、水稻、高粱、二穗短柄草)中,搜索拟南芥NRT2的同源基因。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序列基本都具有MFS超家族的NNP家族基因的典型特征。但单、双子叶植物之间,NRT2的基因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系统发育重建结果表明,NRT2基因家族的成员主要是在单、双子叶植物分歧后进化产生的;同时,不同植物的NRT2基因又具有不同的进化模式。大白菜NRT2家族经历了基因组三倍化事件及基因片段丢失。因此,拟南芥和大白菜的NRT2家族有较为密切的进化关系,进化分析为利用已有的拟南芥NRT2研究结果进一步在大白菜中开展NRT2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线索。  相似文献   
49.
普通丝瓜雌雄性别分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8份普通丝瓜品种30节内的雄、雌花蕾着生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同时存在雌雄花蕾)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的性别分化比较复杂.无性节一般分布在起始几节,呈现连续或不连续分布,少量品种在高节位还有零星分布;双性节中雌花和雄花有11种组合方式,以多雄 单雌节最常见,在所有丝瓜材料中均有出现;雄花从个体(枚数)存在状态看,有单枚和多枚(又叫总状花序)之分,雄花分布在纯雄节和双性节之中,雄花在纯雄节中存在6 种表现形式;早熟材料的有雄节(包括纯雄节和雌、雄节)有24.1节,中熟材料的有雄节有23.6节,晚熟材料的有雄节有21.3节,且熟性越早有雄节数越多;雌花在纯雌节中有4种表现形式,以单雌形式存在最普遍;早熟材料的有雌节(包括纯雌节和双性节)有23节,中熟材料的有雌节有18.7节,晚熟材料的有雌节有13.55节;无性节、纯雄节、纯雌节和双性节的数量与品种来源地、果形、植株长势和叶色均未表现出趋势性差异.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大豆品种高丰1号于25℃在不同浓度的碘化钾溶液(0、0.5、1.0、1.5、2、2.5、3、3.5 mg/L)中浸泡6 h并培养发芽5 d后,吸水率、发芽率、生物产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及碘在豆芽各部位中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碘可促进豆芽生长,增加可食部分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并大幅度提高豆芽中碘的含量,碘质量浓度以0.5~1.5 mg/L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