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5篇
  34篇
综合类   244篇
农作物   15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试验以甜玉米东甜3号、东甜4号为材料,研究钾素用量对甜玉米穗位叶蔗糖形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吐丝后穗位叶蔗糖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两个品种均以施钾肥150kg/hm2处理蔗糖含量最高,不施钾肥最低;穗位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变化与蔗糖含量变化一致;蔗糖合成酶(合成)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的时期因品种而异,不同钾肥处理间酶活性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元分析的大豆胞囊线虫抗性QTL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年发布的大豆公共遗传图谱soymap2为参考图谱,共搜集整理了自1994年以来已报道的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相关的151个QTLs,通过BioMercator2.1和公共标记将相关QTLs映射整合到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soymap2上,并利用元分析技术发掘"真实"QTL。本文共发掘出与抗大豆胞囊线虫1、2、3、4、5和14号生理小种相关的16个"真实"QTL,其中有四个位点的图距小于1.5cM,一个位点的图距小于5cM,分布于A2、E和G连锁群,其中G连锁群上5.11cM处的定位区间包含已报道的Rhg1位点;发现在G连锁群上有一个定位区间控制1,4号生理小种,在B1连锁群上有一个定位区间控制2,5号生理小种,可见这些位点具有兼抗性。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利用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引物对ITS1和ITS4PCR扩增大豆灰斑病菌的16个生理小种的DNA,均得到600bp片段;继而用HinfⅠ、RsaⅠ和Hae Ⅲ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将扩增产物消化,得到15个多态性片段,可将16个生理小种区分开来。 used to amplif  相似文献   
104.
为分析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以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济麦22为材料,分别在低温驯化期和封冻期用透射电镜观察两个品种分蘖节和叶片的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低温驯化期(11月2日)两个品种分蘖节的细胞超微结构均没有受损。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细胞内有少量质体,且分蘖节的液泡占整个细胞的比例较济麦22小;封冻后10 d,济麦22分蘖节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线粒体外膜不再清晰,而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内除有的线粒体内外脊不再清晰外,其他细胞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封冻后30 d东农冬麦1号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细胞核完整,线粒体膜不清晰;济麦22分蘖节细胞内含物基本没有,细胞空泡化。调查期内,济麦22叶片的叶绿体紧贴细胞壁排列,细胞内有较大的中央大液泡,11月2日叶绿体内出现拟脂颗粒,封冻后30 d叶片细胞基本空泡化;东农冬麦1号有一部分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在细胞中部聚集,调查期内未见叶绿体内出现拟脂颗粒,封冻后30 d线粒体出现破损,叶绿体排列不再规则,但细胞核仍然清晰。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为深入研究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hn)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用离子交换柱层析、疏水层析和分子筛层析方法分离纯化胞外蛋白酶。[结果]从水稻纹枯病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到一个分子量约为49.5ku的胞外蛋白酶。其活性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4。Zn^2+、Fe^3+、Cu^2+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Mg^2+、Mn^2+对酶活性无影响,Ca^2+在低浓度下对酶活性有激活作用。[结论]水稻纹枯病菌可产生胞外蛋白酶,该胞外蛋白酶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性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不同施氮量及供氮方式对大豆根瘤生长及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一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以基肥的形式一次性施入,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和分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分别于播种前、苗期、花期和鼓粒期分4次平均施入,与一次供氮处理相同,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对大豆根瘤干重和数量、氮积累量、固氮酶活性及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氮方式下,各处理地上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氮积累量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分次施氮方式下,花期和鼓粒期根瘤干重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苗期,各组织氮积累均以一次性施氮方式高于分次施氮和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分次施氮对大豆植株氮积累促进作用增大,各组织氮积累表现为分次施氮>一次性施氮>对照。施氮量对固氮酶和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与一次性施氮方式下相似,但整体上较之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7.
<正>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玉米生产一直将高产作为追求的目标,围绕玉米高产技术超常密集、无节制地追加物化技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造成流失过多、利用率低、污染环境,加之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租赁费用逐年提高,自然灾害频繁,导致传统玉米种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减少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广种薄收的粗犷式生产转变成精细的集约化发展,注重单位面  相似文献   
108.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溶液中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未来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试验设置水稻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溶液中的无机氮(NH4+-N和NO3--N)、磷(P2O5)、钾(K2O)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溶液中铵态氮(NH4+-N)含量增加,而对硝态氮(NO3--N)含量的影响则是前期两个处理含量相近,而后期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溶液中硝态氮(NO3--N)含量。秸秆的施入降低了水稻生育前期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而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还田处理中磷的含量逐渐增加,并超过不还田处理中的含量。土壤溶液中钾的含量因秸秆施入变化最为明显,在整个生育期内,始终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高于不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109.
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方式施肥量与施肥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对大垄行间栽培方式的施肥量与施肥结构进行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草甸黑土公顷施肥量225~270kg时,氮、磷、钾比例以2.1∶1∶0.5为宜,公顷产量12303kg;公顷施肥量315kg时,氮、磷、钾比例以1.5∶1∶0.5为宜,公顷产量11808kg。施肥量180~270kg/hm2,产量上升幅度较大;施肥量270kg~450kg/hm2,产量略有上升,但幅度不大;施肥量450~540kg/hm2,产量呈下降趋势。通过效益分析可知,施肥量在270kg/hm2时,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10.
寒地冬小麦变温下品种间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在返青期降温下的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本试验以返青率不同的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实验室内模拟返青期气温变化,设置低温处理、恢复温度和再次低温处理。结果得出,不抗寒的品种在-3℃下即表现出主茎生长点细胞受到严重伤害;中等抗寒性的品种在-6℃下才出现受冻害特征;而抗寒性强的品种则在-9℃下才表现出细胞明显受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