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6篇
  4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针对生产上青饲玉米品种匮乏,栽培技术不配套等问题,引进、筛选出北农青贮208、辽源1号等品种适宜在江孜、白朗和南木林等类似区域推广种植;通过高产栽培、青贮、青干等技术示范,为全区青饲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可供操作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2.
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年鉴是西藏发展史最具权威的证明,它记录了铁一般的事实,只有不断地总结历史,尊重现实,找准问题实质,抓住主线,认认真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肥料、饲料两大难题,西藏农牧业才能大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3.
伊维菌素小单室脂质体工艺配方优化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高包封率的伊维菌素小单室脂质体,本研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选取超声波频率、超声时间、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伊维菌素与卵磷脂质量比各因素进行正交交互作用考察,同时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工艺配方组合下伊维菌素小单室脂质体的包封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伊维菌素小单室脂质体的制备最佳配方和工艺组合为超声波频率200 kHz,超声时间6 min,伊维菌素与大豆卵磷脂质量比为1:10。经过优化组合,得到了较高品质的伊维菌素小单室脂质体,平均载药量达到(92.35±0.61)%,药物品质优良,且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不同水平丙酸对青稞(Hordeum vulgare)秸秆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0(CK), 0.3%(PA3), 0.4%(PA4)和0.5%丙酸(PA5)4个处理组。青贮后第30 d开窖取样测定发酵品质,并有氧暴露12 d分析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各组pH值、乳酸和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丙酸添加组乳酸/乙酸(除PA3组)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态氮/总氮和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氧暴露阶段,PA4和PA5组pH值与对照组和PA3组相比上升幅度较小,乳酸、干物质含量损失较少,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着丙酸添加量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各组氨态氮/总氮值和丁酸含量逐渐升高,且PA4和PA5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PA3组(P<0.05)。表明添加0.4%以上的丙酸能够改善混合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55.
采用HNO3-HCl O4湿法消解样品,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糌粑中的4种微量元素。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FAAS法和ICP-OES法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5.49%~100.74%和94.88%~102.99%之间,2种方法的RSD均小于4.19%,2种方法都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较为理想。测定结果显示,糌粑中4种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FeMnZnCu,且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Fe、Mn、Zn元素的含量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6.
为探讨GnRH并列体二聚物(GnRH-TDK)对雄性藏绵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采用GnRH-TDK主动免疫雄性藏绵羊,并将雄性藏绵羊随机分为免疫去势、手术去势及对照3个组,其中免疫去势组于25周龄时初免,8周后加免;手术去势组在试验开始前1周进行外科手术去势;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以初免当天为0周,每4周采集血样1次,加免后8周屠宰所有试验羊并分离两侧睾丸,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抗体滴度及LH、FSH、T、TSH、T3和T4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免疫去势组绵羊产生了良好的抗体反应,初免及加免后体内抗GnRH抗体滴度均快速升高,且血清T含量显著下降(P0.05),至屠宰时仍维持在较低水平(4.27 ng·m L~(-1)),同时睾丸严重萎缩。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去势组血清TSH、T3及T4未显著下降。由此可见,GnRH主动免疫对血清中TSH、T3及T4浓度无明显影响,即GnRH主动免疫对雄性藏绵羊甲状腺功能无影响。本研究结果为GnRH主动免疫去势的分子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
摸清过量施氮下不同青稞品种(系)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和调控机制,为西藏河谷农区青稞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N1(施氮量70 kg/hm2,常规施氮处理)、N2(施氮量172.5 kg/hm2)、N3(施氮量275 kg/hm2)、N4(施氮量345 kg/hm2)4个施氮处理,CK(施氮量0 kg/hm2)为不施氮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水平下,青稞品种‘藏青3000’和青稞品系‘6927’的株高、分蘖和成穗、叶绿素、粒重和籽粒灌浆特性、氮素利用和产量等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施氮对青稞的基本苗没有影响,青稞分蘖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处理下‘6927’的最高茎蘖数高于‘藏青3000’;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稞成穗数呈现减少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所有生育期的株高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或增加不明显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SPAD值呈先增加后不再显著增加或降低的趋势,‘藏青3000’各施氮处理的旗叶叶绿素SPAD值高于‘6927’;施氮可明显提高青稞各生育期...  相似文献   
58.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发酵底物,分析不同添加水平[0(对照)、0.25×107、0.50×107和0.75×107CFU/m L]植物乳杆菌对发酵底物体外发酵产气量(1、2、4、6、12、24、36、48 h)、产气参数、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浓度及p H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玉米秸秆发酵初期产气速率和产气量(1~24 h)(P0.05),以添加0.75×107CFU/m L效果最为理想;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后期(36~48 h)产气量(P0.05),而以添加0.25×107CFU/m L效果最为理想。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的增加,2种底物体外发酵液NH3-N浓度均呈现显著的线性增加效应(P0.05)。不同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对2种底物体外发酵NDFD、DMD、发酵液VFA(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和戊酸)浓度以及p H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试验结果推断,添加植物乳杆菌能促进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及其氮代谢,同时对维持p H的稳定平衡具有积极作用,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0.75×107和0.25×107CFU/m L。  相似文献   
59.
【目的】认识藏区青稞根际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藏区青稞根际土壤,对根际样品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测定分离菌株的溶磷能力、抗病促生(IAA产量)能力,并运用反转录重复因子扩增(BOXA1RPCR)技术、16S r 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系统分析可培养放线菌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通过7种培养基共分离得129株放线菌菌株,其中有51株菌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9.5%)产IAA,8株产量较高(>57 mg/L),77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0.0%)表现出溶磷活性。基于BOXA1R-PCR图谱,采用平均连锁聚类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129株菌被分成19种不同的遗传图谱类型。基于分离菌株的菌落特征和遗传聚类图谱选取32株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通过Mothur软件对分离菌株进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OTU分类单元,其中以OTU1为主。系统发育显示代表菌株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放线菌属(Actinomyces)等5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种属。【结论】西藏青稞根际土中放线菌多样性明显,这些放线菌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开发应用前景的菌株。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利用18对微卫星对改则县的16头本地牦牛和18头半野血牦牛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显示,18对微卫星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44,其中TGLA73、BM2113和BGR3012等3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最高,为1.000 0,AGLA293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最小,为0.204 9。改则县本地牦牛的期望杂合度(HE±SD=0.700 0±0.042 2)、观测杂合度(HO±SD=0.724 3±0.027 0)、平均等位基因数(NA=6.22±2.86)以及多态信息含量(PIC=0.636)均要高于改则县半野血牦牛(HE±SD=0.686 4±0.039 4,HO±SD=0.694 0±0.026 5,NA=6.06±2.44,PIC=0.622)。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005 42,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发现2个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