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黄色素含量、多酚氧化酶、脂肪氧化酶和1B/1R易位系对小麦面粉和面团的外观品质影响很大。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品种(系)面粉色泽相关基因的分布状况,用Psy-A1、Ppo-A1、Ppo-D1、Ta Lox-B1和1B/1R易位系等特异性分子标记鉴定对应的基因。结果表明,甘肃省冬、春小麦品种(系)面制品色泽相关基因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存在一定差异;Psy-A1 a(68.1%)在被检测小麦品种(系)中为优势的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且在春小麦中的分布频率低于冬小麦;2AL染色体上高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 a,除天水麦区分布频率(58%)较低外,其余麦区的分布频率均较高(72.4%~82.3%);2DL染色体高PPO活性等位变异Ppo-D1 b在春小麦中分布频率较冬小麦低;2AL、2DL染色体PPO活性等位基因组合Ppo-A1 a/Ppo-D1 b(高活性)、PpoA1 a/Ppo-D1 a(中高活性)明显比Ppo-A1 b/Ppo-D1 b(中高活性)和Ppo-A1 b/Ppo-D1 a(低活性)分布频率高;甘肃省小麦品种(系)PPO活性从西部到东南逐渐增强。高活性LOX基因Ta Lox-B1 a分布频率在各麦区均较低;从甘肃省西部到东南部1B/1R易位系分布频率逐渐升高。色泽相关基因分布频率说明,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的优异色泽等位变异分布频率低,色泽品质状况较差,春小麦优于冬小麦。大部分材料仅适宜于加工普通馒头和面条。  相似文献   
32.
为进一步提高小麦花培育种效率,拓宽花培杂交亲本可利用的基因型,以86份甘肃主栽小麦和骨干亲本为供试材料,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分析并评价其花药培养特性,探讨所筛选的具有高花药培养力基因型材料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在供试小麦材料中,春小麦较冬小麦更易于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出绿苗;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分化率及白苗分化率之间不具有相关性;绿苗生产率可作为评价小麦花药培养力的重要指标。此外,86份材料中共筛选出9份具有较高花药培养力的材料。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甘肃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花培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所筛选出的高花药培养力材料在花培育种、DH群体构建、小孢子培养和无性系变异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正兰航选01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03年以自育冬小麦品系92-47搭载中国第18颗返回式卫星进行太空诱变后,在M2发现的一个突变株,经M3单株选择和M4株系选择,获得遗传性稳定的优良新品系C38-1-4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12005。  相似文献   
34.
布劳格小麦育种模式反思与节水专用型品种选育探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针对甘肃内陆河灌区农业水资源日益减少、环境干旱、干热风频发及目前主栽小麦品种在限额灌溉条件下减产的问题,探讨了调整春小麦新品种选育思路和实现小麦生产协调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发现,仿布劳格小麦育种模式选育的一些主栽春小麦品种在甘肃内陆河灌区栽培面积最大,在高水肥投入条件下可获得高产,但在减额灌溉后,籽粒产量大幅下降。通过适度"升秆(提升生物量)"选育的"陇春34号"等高秆、中高秆类型新品种(系),在减额灌溉条件下可以不减产或显著增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甘肃内陆河灌区主动减额灌溉,节水专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目标设计与立论思维,并对节水专用型小麦的育种实践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5.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类型为THTP(6.49%)、THTS(6.06%)和THTT(5.63%),其次为TKTT(3.46%)、NHFF(3.03%)和LHFF(2.60%);毒性基因 V9 V19 V23 V25 V28 V29 V47 V51的出现频率在15%以下,其相对应的抗叶锈基因 Lr9 Lr19 Lr23 Lr25 Lr28 Lr29 Lr47 Lr51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被测小麦叶锈菌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4 6,Shannon信息指数(I)为4.281 5,说明甘肃省内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度系数范围为0.855 4~0.993 7,陇东地区(平凉和庆阳)与陇南地区(天水和陇南)亲缘关系最近,与中部地区(定西和兰州)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7.
苗期水分胁迫应答蛋白与小麦品种(系)水旱生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苗期水分胁迫应答蛋白表达与小麦品种(系)水旱生态型间的关系,以150份不同水旱生态型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正常供水和-1.0 MPa PEG-6000胁迫分别处理其幼苗72 h后,应用SDS-PAGE方法检测叶片内分子量为66.2 kDa左右的应答蛋白在不同品种(系)内的表达,分析该表达蛋白与品种(系)所属...  相似文献   
38.
试论甘肃河西灌区春小麦生物节水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甘肃河西灌区水资源利用与春小麦生产现状,论述了春小麦生物节水技术开发应用的必要性、生物节水型品种目标设计、探索实践及应用的经济效果,分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河西灌区发展春小麦生物节水,将有利于形成“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的综合节水新技术体系,是支撑和实现灌区节水农业的根本措施与潜力所在,应加大推广应用转化力度。  相似文献   
39.
旨在研究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叶片的气孔性状与抗旱抗逆性的关系并发掘育种过程中鉴别品种抗旱性的新指标。对34个不同生态区域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系)进行叶片气孔结构的显微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冬小麦品种叶片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春小麦,旱地小麦品种叶片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水地小麦,旱地冬麦和水地冬麦叶片的气孔密度均显著高于旱地春麦和水地春麦(P<0.05)。各品种小麦旗叶的气孔密度平均值高于倒二叶,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中,气孔形态小、密度大的品种抗旱性强。因此,可将气孔密度及其形态作为抗旱性选择的参考指标,同时也可为不同生态区适播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小麦慢白粉病QTL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兼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兼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慢病性基因,是培育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重要措施。百农64和鲁麦21均为慢白粉病品种,分别含有4个和3个慢白粉病抗性QTL。将百农64与鲁麦21杂交,获得21个聚合2~5个慢白粉病抗性QTL的F6株系,于2012-2013年度分别在四川郫县和甘肃天水进行条锈病田间抗性鉴定,在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进行叶锈病田间抗性鉴定。分析21个株系条锈和叶锈病的最大严重度和病程曲线下面积,检测单个QTL和QTL聚合体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效应。结果表明,QPm.caas-4DL、QPm.caas-6BS和QPm.caas-2BL对条锈病均有显著的抗性,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6.9%、14.1%和17.3%;QPm.caas-4DL对叶锈病也有显著抗性,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5.3%;QPm.caas-1A/QPm.caas-4DL/ QPm.caas-2DL/QPm.caas-2BS/QPm.caas-2BL和QPm.caas-1A/QPm.caas-4DL/QPm.caas-2BS/QPm.caas-2BL聚合体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显著高于两亲本,它们均含有来自百农64的QPm.caas-4DL以及来自鲁麦21的QPm.caas-2BL和QPm.caas-2BS,表明这些QTL具有明显的兼抗性效应。在小麦抗病育种中,聚合慢病性QTL越多,慢病性越强,聚合4~5个慢病性QTL时,株系可达到高抗甚至接近免疫的水平,是选育持久抗性小麦品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