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1篇
  12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3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通过γ射线辐射获得的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 bsl)突变体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混播制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以敏感恢复系‘Mc526’为材料,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比较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苯达松药效的差异,旨在为水稻混播制种中合理调整施药浓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21℃~36℃范围内,温度与苯达松药效呈显著正相关,即温度每增加1℃,苯达松致死浓度约下降74.09 mg/L,药效约提高0.7%。相关生理生化研究表明,体内氧自由基胁迫加剧是高温下苯达松药效提高的主要原因。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室内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2.
超级中籼杂交水稻氮素积累利用特性与物质生产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5个超级稻品种和对照汕优63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 超级稻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始于拔节期, 并随着生育进程而扩大, 抽穗以后的干物质量积累优势明显。超级稻对氮素的吸收积累总量达196.5 (184.3~200.8) kg hm-2,较对照的176.5 kg hm-2增加20.0 kg hm-2, 其中拔节前与对照相当, 拔节至抽穗期增加9.2 kg hm-2, 抽穗至抽穗后25 d增加4.9 kg hm-2 , 抽穗后25 d至成熟期增加4.3 kg hm-2。氮素吸收速率拔节至孕穗阶段达最高峰, 超级稻为3.68 (3.44~3.96) kg N hm-2 d-1, 对照为3.55 kg N hm-2 d-1; 孕穗期以后吸氮速率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 抽穗25 d以后, 对照基本不具再吸收能力, 而超级稻仍具一定吸收能力(0.36 kg N hm-2 d-1)。超级稻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抽穗和灌浆结实期植株特别是叶片含氮率的提高, 孕穗期、抽穗期、抽穗后25 d、成熟期叶片含氮率均与相应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相关, 与最终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超级稻在10.5 t hm-2产量水平下的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在1.83 kg左右。  相似文献   
33.
水稻及其敏感突变体苯达松抗性的生理生化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 bsl)基因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混播制种和杂交稻种纯度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水稻品种农林8号(N8)、W6154s和其对应的bsl突变体农林8号m (N8m)和8077s为材料, 分析了苯达松处理对叶片中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氧自由基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苯达松含量的变化, 旨在揭示水稻苯达松抗性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苯达松处理使bsl突变体叶片光系统II中还原性QA组分积累, 光合电子传递受阻, 光合能力丧失, 氧自由基伤害积累, Chl降解、质膜氧化加剧, 植株死亡。叶片中苯达松残留含量分析表明, 较强的苯达松代谢能力是抗性品种免受苯达松伤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相似文献   
35.
因为密播及秧龄的限制,常规毯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机插植伤重,大田前期生长势弱,中期由于密度过大而导致群体质量差、后期早衰,因而产量难以突破人工育插高产水平,限制杂交水稻高产潜力发挥。安徽粮丰水稻项目组探索出钵苗机插新途径,研发的钵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攻克了传统毯苗机插水稻的"3个不平衡"问题,实现了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插单产突破"吨粮"的超高产水平。本文从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大田整地、精准机插、精确施肥、浅湿交替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以期为水稻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为了探索安农1687对于条锈病抗性的遗传机理,加快安农1687小麦品种的推广,为小麦新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减少小麦条锈病对于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危害。以安农1687(安农1687是由安农1106和西农822杂交选育的,对生理小种CYR32具有抗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及其姊妹系和亲本为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安农1687及其双亲和姊妹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同时利用生理小种CYR32对安农1687及其姊妹系进行接种和鉴定,并在成株期统计其抗条锈病等级,综合接种及田间表型对小麦品系抗条锈病进行评价。鉴定结果显示,安农1687和5个姊妹系(系24、系26、系28、系30、系140)为中抗条锈病,2个姊妹系(系89和系105)为中感条锈病。利用安农1687及其姊妹系间的基因组差异信息,发现差异SNP位点富集在2A染色体短臂的31~37 Mb区间上,说明2A染色体可能存在某个或某些基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为了排除其他抗条锈病基因的干扰,对亲本及2A染色体上携带的已知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安农1687的2A染色体短臂的31~37 Mb区间可能存在一个新抗条锈病基因。通过试验和生物信息...  相似文献   
37.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3个(CK、淹水10d、淹水20d),副区9个品种(系),研究淹水胁迫下棉花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棉花涝后恢复能力变弱,品种(系)间抗涝害能力缩小。在棉苗移栽后70d时,不同棉花品种(系)在淹水10d和20d后株高较对照均降低30%~60%,主茎叶数较对照分别下降35%~62%、70%~85%,果枝数较对照分别下降17%~50%、36%~50%,LAI较对照分别下降46%~80%、70%~90%,单株干物质质量较对照分别下降47%~77%、50%~87%,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6%~32%、40%~60%。淹水10d处理下的不同棉花品种(系)在淹水结束后的10d内株高的增长率为-3.6%~14.6%,果枝数的增长率为6.9%~30.0%。在淹水10d后,赣杂108在主茎叶数和果枝数指标上均表现出耐涝,陕6353在株高、果枝数和叶绿素含量指标上均表现出耐涝。  相似文献   
38.
该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品黑一号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营养品质以及重金属含量安全等相关问题,其中4个样品中硒含量变幅在0.035~0.57mg/kg,平均为0.29mg/kg,达到富硒标准;铁含量超过检测低限15%以上;锌含量超过检测低限4倍以上。经过标准化生产的黑米重金属镉含量到达检测低限以下,低于国家标准4~5倍,达到有机标准。  相似文献   
39.
两优669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优质、抗病能力强、高产、适应性较广等特点,201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根据两优669父母本的特征特性,从制种田选择、合理安排父母本的播差期、培育多蘖壮秧、合理施肥、加强水分管理、及时花期预测、巧用"九二○"、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总结了其在江淮地区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0.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kg(N)·hm-2、187.5kg(N)·hm2、225.0kg(N)·hm2、262.5kg(N)·hm-2和300.0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在150~262.5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355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l)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氪量为262.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