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篇
  23篇
综合类   28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868篇
畜牧兽医   3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斑点叉尾(鱼回)鳃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鳃的表面微细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耙表面被具环形微嵴的扁平上皮细胞所覆盖,鳃弓表面细胞之间有孔洞;鳃耙基部较粗壮;中部鳃丝上皮细胞表面的微嵴两侧有细小的横突,有些微嵴出现融合或间断;端部和基部鳃丝上皮细胞表面的微嵴消失,形成密集颗粒状突起;鳃小片的高度和片间距较大。讨论了斑点叉尾鮰鳃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2.
悬浮物对半滑舌鳎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对半滑舌鳎胚胎的孵化时间影响不明显,悬浮物浓度≤ 200 mg/L 时,胚胎孵化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悬浮物浓度≥ 800 mg/L时,其胚胎孵化率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悬浮物浓度≥ 200 mg/L 时,初孵仔鱼畸形率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Bliss法计算,悬浮物对半滑舌鳎胚胎的起始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为 1 974.8 mg/L (1 375.4~2 835.5 mg/L),安全浓度(SC)为 197.5 mg/L;对初孵仔鱼的 48和 96 h LC50 (95%可信限) 分别为 226.9 mg/L (204.6~251.7 mg/L) 和 202.9 mg/L (182.3~225.9 mg/L),SC为 20.29 mg/L.  相似文献   
73.
用小球藻进行缢蛏人工繁育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轮虫培养设施.以小球藻作为缢蛏浮游幼虫的开口饵料.采取贝类育苗的一般工艺进行缢蛏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缢蛏一般于晚上产卵.一直持续至凌晨;2.5 kg亲蛏共获受精卵3.0×107个.缢蛏受精卵在平均水温约15℃时.经25 h发育成2.5×107个D形幼虫,孵化率为83.3%.投喂小球藻后经12 d培育幼虫能够正常变态附着.共获1.0×10,个眼点幼虫.幼虫成活率40%,刚附着稚蛏于室内经40 d的培育获得平均壳长为3 mm稚蛏3.0×106粒,平均成活率30%.  相似文献   
74.
用透射扫描电镜观察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精子及其核前区特殊结构的形成过程.本研究依据牙鲆精子形成过程中各细胞器的变化特点,将其形成过程大致分为5个时期:鞭毛生成期,核隐窝形成期,袖套形成期,核前凹陷形成期和变态完成期.精子形成过程中,核前未生成顶体,但出现一个特殊的区域为核前凹陷区域.电镜观察显示,成熟牙鲆精子的核前凹陷结构是细胞核胞吐囊泡形成的;精子细胞核染色质的凝集由核隐窝处向前进行,核内不参与浓缩的低电子密度物质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单层界膜囊泡,以致核前出现大块低电子密度区域.此区域在胞吐单层界膜的囊泡后,形成核前凹陷.但透射电镜切片核前凹陷区域内常存在未被完全胞吐的囊泡.  相似文献   
75.
本试验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探讨了氟离子(F-)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600 mg/L氟暴露会导致胚胎孵化延迟,氟暴露组半数孵化时间(MHT)比对照组推迟9~22 h。氟暴露同时导致胚胎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出膜仔鱼活力减弱、存活时间缩短、畸形率显著升高(P<0.05),出现卵黄囊畸形、脊椎畸形、眼部充血等畸形症状。试验得出F-致西伯利亚鲟胚胎14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47.61 mg/L,孵化安全浓度(SC)为4.48 mg/L,导致仔鱼畸形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536 mg/L。氟对西伯利亚鲟胚胎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含量,提示天然水体中氟可能会对鱼类胚胎产生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6.
采用超声波法、煮沸法和微波法3种方法分别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环状异帽藻和角毛藻进行细胞破碎及快速制备基因组DNA的研究。通过细胞计数和DNA浓度测定的手段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以选择适合不同藻种的细胞破碎方法。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环状异帽藻用超声波法破碎效果较好;角毛藻用微波法较好。对用该三种方法制备的基因组DNA做了PCR扩增,电泳检测表明,与CTAB法扩增效果一样。本文建立的微藻DNA快速制备方法有望应用在赤潮藻类的快速分子鉴定方面。  相似文献   
77.
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行为特性与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强度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行为特性与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西伯利亚鲟电麻醉阶段包括部分失去平衡期、完全失去平衡期、完全麻醉期和鳃动停止期等4个时期。电麻醉时西伯利亚鲟呈现趋阳性;随着电压升高,到达各麻醉阶段时间与恢复时间逐渐缩短。西伯利亚鲟到达完全麻醉期时间在15 V、20 V、25 V、35 V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在30 V与35 V时分别仅为97.0 s和68.8 s,而恢复时间为0 s。各试验组西伯利亚鲟在电麻醉时鳃动频率均增加,而恢复阶段均降低。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摄食与活动状态均无显著影响。随着电压升高,钾离子与镁离子浓度先下降后上升,钙离子则先上升后下降。钠离子与氯离子浓度变化较大,均是15 V组时浓度最低,20 V时浓度最高。磷离子浓度呈现增高趋势。pH值在麻醉后降低,对照组与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西伯利亚鲟幼鱼适宜电麻醉强度为25~30 V,电麻醉是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
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与早期仔鱼生存活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和温度、光照、pH等环境因子对其早期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纹缟虾虎鱼进行催熟催产效果较好。纹缟虾虎鱼受精卵呈梨形或者梭形,受精率为(78.08±11.39)%,孵化率为(52.82±9.26)%,水温19.0±1.0℃时孵化出膜需208.7 h。胚胎发育分为25个时期,其中心跳期持续时间较长。初孵仔鱼全长2.534±0.078 mm,5日龄时基本完成早期仔鱼发育。17.0~25.0℃时纹缟虾虎鱼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17.0~21.0℃时SAI值为39.35~42.95,仔鱼活力较强;23.0~25.0℃时SAI值为26.85~34.20,仔鱼活力较弱。光照组与自然光照组仔鱼的SAI值较高,分别为56.47与55.20;黑暗组的SAI值为27.73。高pH组(pH7.5~9.5)仔鱼的SAI值高于低pH组(pH4.5~6.5),高pH组仔鱼的活力更强。综合各项指标表明,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仔鱼发育的适宜生态条件为:温度17.0~21.0℃,每昼夜光照12 h以上,pH 7.5~9.5。  相似文献   
79.
进行了翘嘴鲐、鲢和鳙放养密度相同(分别为1200、100和50尾亩)与不同放养密度的江黄颡鱼(分别为210、325和375尾/亩)的混养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地区以翘嘴鲌白为主体鱼,配养鲢、鳙,套养江黄颡鱼的适宜养殖模式为每亩放养翘嘴鲴1 200尾,江黄颡鱼325尾,鲢100尾,鳙50尾.  相似文献   
80.
采用解剖学、组织切片、电镜观察和2种染色技术研究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vis)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半滑舌鳎消化道可分为口咽腔、食道、食道胃、前肠、后肠5部分,观察了各部分消化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测定了消化道各部分的黏膜褶皱数、黏膜褶皱高度、肌肉层(纵肌和环肌)厚度、黏液细胞相对密度等指标.结果显示,半滑舌鳎不具备结构特征明显的胃,摄食后,食道后部与肠道连接部形成一个囊状膨大结构,称之为食道胃;食道前部开始出现杯状黏液细胞,整个食道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食道胃中黏液细胞以Ⅲ型为主,前肠黏液细胞以Ⅳ型为主,后肠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研究结果为认识半滑舌鳎消化与吸收生理机制及研制人工养殖用饲料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