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为探讨‘灰枣’高花果比的原因,通过田间观察和控制性试验研究‘灰枣’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其花部特征表现为花小、结构简单、黄绿色、花蜜暴露于蜜盘、有香气,单花泌蜜量为0.94μL±0.11μL,含糖量38%±3%,符合蝇类传粉综合征;除外来物种意大利蜜蜂外,仍有6种当地野生昆虫是‘灰枣’的有效传粉媒介,并以蝇类昆虫为主,有效传粉距离在24m内。杂交指数(OCI)大于4,人工异花授粉结实率高于自花结实率,表明‘灰枣’属于异交为主的繁育系统,需要传粉者;套袋不授粉处理不结实,表明‘灰枣’无自助的自花结实能力;人工辅助授其他品种花粉能显著提高结实率,表明花粉限制是其高花果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滴灌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滴灌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对滴灌量的响应,以新冬18号为材料,利用双管分根法比较分析了拔节期后4.24、6.12、8.01和9.89 kg·管-14种水分处理(每个处理灌水4次)下滴灌小麦根干重和根长的分布、0~100 cm土层含水量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加大滴灌量使0~100 cm土层湿润深度增加,尤其是提高了0~40 cm土层的含水量下限,并增加该土层的小麦初、次生根干重及根干重密度、根长及根长密度,延缓花后初、次生根干重密度的衰减。增加滴灌量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说明增加滴灌量可促进滴灌冬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根系生长,并延缓生育后期根系的衰亡,有利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核转录因子NF-κB与动物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分化和凋亡等密切相关,而Toll样受体(TLR)通过对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抗原识别和信号转导,在NF-κB介导的炎症和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新疆褐牛和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和TLR4外显子3 +2021 位点(E3+2021)SNP基因型与隐性乳房炎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E3+2021 SNP位点3种不同基因型奶牛个体NF-κB信号通路上9个基因(NFκB1、NFκB2、RelA、c-Rel、RelB、IKKα、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在BB基因型中,NFκB1和IKK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新疆褐牛与荷斯坦牛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RelA、RelB、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AB基因型中,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在对新疆褐牛的研究中发现,RelB、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AB和BB两种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荷斯坦牛检测的9个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AB和BB两种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下游NFκB1、RelA、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的变化,可能与新疆褐牛乳汁中体细胞数(SCS)显著低于荷斯坦牛相关。在新疆褐牛中,RelB、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可能是AA基因型SCS显著高于AB基因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于2018年在新源县采集10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对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表果明,37份标样未明确鉴定,63份明确鉴定的标样中鉴定出23种已知生理小种类型,其中条中33号、条中32号和条中34号发生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17.5%、11.1%和11.1%,为当地的优势生理小种,其余的生理小种鉴出频率低于7%;致病类群以水源11、Hybird 46和贵农22类群为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3%、25.4%和22.2%;毒性基因v9、vsu、v3b+4b和v10的发生频率分别为85.7%、79.3%、43%和22.2%,其中v9和vsu发生频率高于75%,表明抗性在逐渐丧失。新疆新源县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丰富,但演化过程滞后于内地;条中34号生理小种已呈显著上升趋势。监测结果可对预测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穗部及成熟度对春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选取不同成熟度的新春26号种子,在不同穗部间进行恒温发芽试验,测定其千粒质量、发芽率、幼苗鲜质量及幼苗干质量等种子活力指标。结果表明,成熟度越好,则千粒质量越大,相关活力指标越高,且表现为穗中部穗基部穗上部。对不同穗部千粒质量与活力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开花后25d收获与开花后30d收获的种子,其穗中部千粒质量与种子活力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即随着小麦成熟度增加,小麦种子干、鲜质量与种子活力回归关系极显著。而且,其相应部位的幼苗鲜质量或干质量均与活力指数呈极显著关系,因此,可以用种子千粒质量大小、幼苗鲜质量或幼苗干质量判定不同收获期下种子活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几种微生物菌剂对连作棉田枯黄萎病的防病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制和筛选防治新疆连作棉花病害的优良生防菌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菌根菌(AM)、菌根菌配合滴施1次生防细菌(AM+P1)、菌根菌配合滴施2次生防细菌(AM+P2)、BIO菌肥(B)、重茬菌剂(C)和木霉菌(M)6种菌剂对连作棉花农田枯萎菌、黄萎菌菌源量、防病效果及对土壤养分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AM+P1、AM+P2、AM、B、C、M处理土壤中枯萎菌、黄萎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枯萎菌菌落数量分别降低52.5%、65.0%、56.3%、46.3%、33.8%、52.5%,黄萎菌微菌核数量分别降低44.0%、36.2%、42.8%、26.7%、22.2%、42.5%;不同处理下,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各菌剂防效可达12.2%~38.8%,依次为AM+P1MAM+P2AMBC。施用菌剂能改善棉田土壤养分,增加速效氮、磷、钾质量分数;M、AM、AM+P1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同处理下,籽棉产量增加2.7~8.1kg/hm2,其中施用木霉菌剂的棉田增产幅度最大,达到38.3%。  相似文献   
17.
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以‘新陆早32号’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对2种机采棉行距配置模式(66cm+10cm、72cm+4cm)下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6cm+10cm模式下形成的冠层结构较72cm+4cm模式更有利于棉花生育后期通风透光,从而促使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持续时间长,使得66cm+10cm模式籽棉产量显著高于72cm+4cm模式,2模式间单铃数呈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北疆小麦适宜的播种模式,以北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和新冬41号及春小麦品种新春44号和新春48号为材料,设置晚播冬小麦(10月8日播种,用B1表示)、极晚播冬小麦和冬播春小麦(10月28日播种,用B2表示)以及春播春小麦(4月4日播种,用B3表示)三种播种模式,比较分析了播种模式间小麦的生育进程、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B2处理的冬小麦较B1处理晚熟约7 d,生育期缩短162 d,出苗率、最高总茎数、LAI、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及总耗水量分别降低27.6个百分点、17.1%、11.5%、9.6%、3.7%和15.9%,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7%,平均经济系数和产量与B1处理无显著差异;B2处理的春小麦较B3处理早熟7 d,生育期延长约4 d,出苗率、最高总茎数、LAI和总耗水量分别降低28.1个百分点、7.6%、5.2%和12.3%,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氮肥和生物质炭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氮(N1:300 kg·hm-2)、减量施氮(N2:255 kg·hm-2)]和4个生物质炭水平[不施生物质炭(B0:0 kg·hm-2)、低量生物质炭(B1:10×103 kg·hm-2)、中量生物质炭(B2:20×103 kg·hm-2)、高量生物质炭(B3:30×103 kg·hm-2)],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可增加春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花前同化物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促进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改善加工、营养品质。对小麦生长、品质及产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减量施氮配施中量生物质炭(N2B2)...  相似文献   
20.
探讨除草剂添加增效剂减量施用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为麦田除草剂减量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药后50 d,10%苯磺隆WP、20%双氟·氟氯酯WG和6%双氟·唑草酮OD添加增效剂激健在减施20.00%~40.00%的剂量下对麦田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为86.83%~98.47%和98.96%~99.87%,分别高于与之相对应的不添加增效剂激健的处理,较空白对照增产8.03%~10.69%,纯增收益为725.80~1 099.00元/hm,表明10%苯磺隆WP、20%双氟·氟氯酯WG和6%双氟·唑草酮OD添加增效剂激健可在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减量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