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当前已知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大体上分为5类。第1类为源自病毒的抗病毒基因,它们源于病毒基因组;第2类为与病毒基因相关的其他基因序列,它们或独立存在、或寄生于病毒、或依赖于病毒才能复制,如核酶基因、缺陷干扰颗粒等;第3类为源自植物的抗病毒基因,它们是植物基因的一部分,如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潜在自杀基因、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等;第4类为植物抗体基因,它们是从动物体内获得的具有抵抗植物病毒作用的中和病毒基因;第5类为干扰素基因,它们为控制激素(干扰素)合成的基因,最初在动物体内发现,其后在烟草、番茄、番椒、丁香等植物中也发现干扰素基因。抗病毒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十分复杂,不同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各不相同,同一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也有不同的模型,多数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还未搞清,所以,在抗性机理方面尚未有统一的学说来阐明。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应侧重于植物抗病毒基因资源的分类与整理、抗病毒基因介导的抗性分子基础、抗病毒转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的影响因子(如转基因重组、沉默等)、新的抗病毒基因的发掘、增强抗病毒转基因生态安全性与遗传稳定性的措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22.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生物农药和3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对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毒力较好,其EC50分别为  0.041 2  μg/mL、0.000 1  μg/mL和0.052 0  μg/mL;0.3%四霉素AS对3种马铃薯病害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009 3  μg/mL、0.208 4  μg/mL和0.265 9  μg/mL;3%中生菌素WG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较弱,EC50分别为 7.494 1  μg/mL、2.035 6  μg/mL和20.266 6  μg/mL;20%烯肟·戊唑醇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0.435 9  μg/mL、0.003 9  μg/mL和1.114 0  μg/mL;50%锰锌·氟吗啉WP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1.216 2  μg/mL、0.192 5  μg/mL和5.153 5  μg/mL;30%苯甲·嘧菌酯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11.270 1  μg/mL、0.227 8  μg/mL和6.071 8  μg/mL。综上所述,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0.3%四霉素AS和20%烯肟·戊唑醇SC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室内毒力较好。  相似文献   
23.
从番茄病果上分离纯化的细菌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培养特性观察及16S rDNA
序列测定,鉴定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Okabe)Young,Dye et Wilkie。
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已鉴定菌株及番茄发病组织进行PCR 扩增,均扩增出530 bp 左右的特异性片段,印证
了可利用特异性引物MM5F/MM5R 对分离菌株或番茄发病组织进行PCR 扩增以检测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  相似文献   
24.
对甘肃省6个蔬菜主产区的根结线虫发生与危害程度进行系统调查,根结线虫在各主产区均大量发生,土样中根结线虫检出率为58.02%。采用雌虫会阴花纹形态、Mdh Est同工酶以及ITS PCR技术,将采自甘肃省内13种蔬菜上的18个根结线虫种群鉴定为两类,在茄子与芹菜上发生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其余作物上均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南方根结线虫占检测种群的88.89%。在田间进行9大类共23个蔬菜主栽品种和嫁接砧木的根结线虫抗性鉴定,参试辣椒品种、番茄品种“金鹏M215”和茄子砧木“托鲁巴姆”在田间未发生根结线虫病害,其余蔬菜各品种均为感病类型。  相似文献   
25.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  相似文献   
26.
为明确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药性水平,采用平皿法测定甘肃省4个典型生态区57株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小,EC50为0.10~1.56mg/L,EC50平均值为0.66mg/L,49株菌株EC50连续性正态分布时的EC50平均值0.61mg/L即为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基于此发现,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平均抗性为1.08,最高抗性为2.55,暂未出现抗药性,其中中部干旱雨养生态区5株菌株十分敏感,平均抗性和最高抗性分别为0.84和1.11,而河西干旱灌溉生态区15株菌株敏感性较低,平均抗性和最高抗性分别为1.23和2.55,需警惕其抗药性。  相似文献   
27.
对甘肃省玉米叶部病害进行调查,发现一种新病害-玉米叶点霉叶斑病,分离得到引起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初呈白色,后期逐渐变成灰黑色,菌丝分枝,具隔膜,无色或淡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钝,无色,单胞,两端不含油球;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 ph)。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将其鉴定为玉米叶点霉(Phyllosticta zeae)。  相似文献   
28.
为了明确MN品系皮燕麦对甘肃流行E型麦二叉蚜的抗性,筛选优异的抗蚜种质资源,在田间3年成株期自然感染蚜量比值法表型抗性鉴定基础上,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蚜、实验种群生命表法测定了12个MN品系皮燕麦对E型麦二叉蚜的抗生性。结果表明,E型麦二叉蚜成蚜在表型中抗品系MN10253上的成蚜寿命和总产蚜量显著低于表型中抗品系MN08243、低抗品系MN09103和中感品系MN09255,产蚜前期显著长于MN08243、MN09103和MN09255;在MN10253上的平均发育历期短于MN08243;在MN10253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显著低于MN08243、MN09103和MN09255;在MN10253和MN08243上的内禀增长率rm、周线增长率λ和净增值率R0显著低于MN09255,有翅蚜率显著高于MN09255。说明表型中抗品系MN10253对E型麦二叉蚜种群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中国马铃薯不同产区氮肥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和文献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6 个马铃薯主产区氮肥施用量、基肥量、追肥次数、马铃薯产量等因素,对马铃薯氮肥利用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提高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不同产区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差异较大,东北区为184 kg · kg-1、西南区110 kg · kg-1、中原区104 kg · kg-1、华南区99 kg · kg-1、西北区95 kg ·kg-1、华北区84 kg · kg-1;氮肥施用过量是氮肥偏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土壤测试与植株营养诊断相结合的氮肥推荐方案、新型肥料和有机肥配施的施肥方式进行马铃薯产量潜力的充分挖掘是实现减氮增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0.
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对337份外引玉米种质进行抗丝黑穗病的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337份玉米种质中,有14份材料表现高抗(HR),33份材料表现抗病(R),39份材料表现中抗(MR),各占供鉴材料的4.2%,9.8%和11.6%。其余251份表现感病(S)和高感(HS),共占鉴定材料数的74.5%。由此可见,供试玉米种质对丝黑穗病抗性表现存在差异,总体对丝黑穗病的抗病能力较低。分析发现,在261份美国自交系中,表现中抗及以上自交系共72份,占供试自交系的27.6%;在76个俄罗斯杂交种中,表现中抗及以上杂交种有14个,占供试杂交种的18.4%,说明美国自交系较俄罗斯杂交种的抗性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