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为给小麦水氮高效栽培提供依据,以水氮响应特征不同小麦品种保麦10(适合高水肥)和石麦22(节水型)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春季灌水次数对小麦旗叶光合色素含量、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増施氮素和增加灌水次数能提高供试品种旗叶叶绿素a、b含量、可溶隆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气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减少细胞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累积量。高水氮组合(N225结合春季2次灌水)下保麦10和石麦22旗叶生理生化参数及产量性状的差异较小;在高氮、低氮灌1水下,与保麦10相比,石麦22旗叶生长中后期被测细胞保护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产量得到明显改善。石麦22较强的耐低氮及干旱能力与其水氮胁迫下植株上位叶维持较高光合色素含量、较多渗透物质含量和较强细胞保护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2.
贺杰 《中国饲料》2021,1(16):126-129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形成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花生是河北省第三大作物,河北省将花生饲料化符合该省的实际状况及“十四五”规划的要求。本文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河北省花生饲料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其中优势为河北省具有适宜花生生长的自然环境及一定规模的饲料加工产业|劣势为农民对花生的种植意愿下降,花生饲料产业链衔接不紧密|机会为中国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加工企业的财政和税收支持|威胁为来自河南、山东等其他省份甚至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竞争。通过SWOT分析矩阵提出相关建议,为河北省花生饲料化下一步的战略开发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省|花生饲料|SWOT分析  相似文献   
23.
 【目的】筛选获得低植酸玉米自交系,研究低植酸性状的遗传规律,为低植酸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钼酸铵显色法对100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测定,将筛选得到的低植酸自交系鲁原92与已知低植酸突变体Lpa/lpa241、Lpa/Lpa241和齐319进行杂交,分析低植酸性状的遗传;并用钼酸铵显色法和植酸含量国标测定法对6个不同来源的齐319、鲁原92及其杂交种进行植酸含量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发芽试验对齐319、齐319×Lpa241/lpa241、鲁原92×Lpa241/lpa241、鲁原92×齐319苗期表现进行鉴定分析。【结果】钼酸铵显色法显示,鲁原92的无机磷含量达到0.93 μg?mg-1水平,初步确定属于低植酸自交系;其低植酸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可能与lpa241等位;齐319在植酸性状上表现杂合性,存在苗期纯合致死现象;齐319×Lpa241/lpa241、鲁原92×Lpa241/lpa241、鲁原92×齐319 F2苗期纯合致死比例相近;不同来源的同一自交系间植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筛选得到低植酸自交系1个,分析其低植酸性状为隐性单基因控制,且与lpa241等位。  相似文献   
24.
为明晰补水移栽对纸筒育苗甜菜苗期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比较了地下式补水与传统的地上式补水的土壤润湿结构特征,补水量对甜菜苗期地下部根系与地上叶片发育的影响,以及补水移栽在两种土壤条件下的甜菜产量与品质效应。结果表明,地下式补水创造了环裹于秧苗纸筒底部的土壤湿润球,利于向秧苗供水与田间有效保水。随补水量的增加,甜菜苗期侧根数、主根长、主根粗、根鲜重、叶片量、叶面积随之显著增长。在华北寒旱区砂质栗钙土农田,以成活率与壮苗为目标的甜菜移栽补水量为150~200 ml·株-1、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为100~150 ml·株-1为宜,较不补水甜菜块根增产68.78%~81.82%,糖产量提高65.57%~81.82%。地下式补水移栽,是提高甜菜成活率的关键;适量补水实现培育壮苗,成为甜菜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
26.
为使小麦叶面积测算的方法更为精确,以田间种植的冬小麦植株为材料,测算了冬小麦叶面积的校正值K。在小麦每个主茎叶片展开时和主要生育时期取样,用直尺测定小麦叶片的长度(L)和宽度(W),并用Li-3000便携式叶面积仪测定对应的叶面积(A),用K=A /(L·W)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冬小麦冬前主茎叶的平均K值为0.748 8≈0.75,春生主茎叶的平均K值为0.780 6≈0.78,全株主茎叶的平均K值为0.766 2≈0.77。按生育时期测定,越冬前全部叶片的平均K值为0.729 8≈0.73,春季各生育时期平均K值为0.768 0≈0.77,全部生育时期的平均K值为0.760 4≈0.76。通过与叶面积仪实测的值比较,用全部生育时期的平均值K=0.76,依据公式A=K(L·W)计算的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比用常用的K=0.83得到的结果更准确,因而建议在利用系数法计算叶面积时采用K=0.76。  相似文献   
27.
为推动江苏响水地区露地青花菜高效、丰产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青花菜种植规模、地理地形、种植面积和水源概况等,通过计算灌溉管网系统各项参数,优化设计了基于沟渠水源水肥一体化管网布局,并根据当地灌溉分区规划和灌溉施肥制度原则,构建了1套合理的水肥综合管理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及水肥利用效率。相比传统农田灌溉施肥节水30%以上,节肥25%以上,增产15%左右,减少劳动投入80%,降低了人工管理费用,大大减少了灌溉不均匀的现象。  相似文献   
28.
为了明确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结实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大穗型品种衡观35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每公顷基本苗180万(D180)、300万(D300)、420万(D420)和540万(D540)株,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冬小麦小花结实、籽粒空间分布特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衡观35主茎穗上部和I分蘖穗下部、济麦22主茎和I分蘖穗中上部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呈增加的趋势。降低种植密度促进了两个品种穗中部小穗位弱势小花、上部和下部小穗位强势小花的结实。衡观35主茎穗中上部和I分蘖穗中部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均高于济麦22。开花期穗干重与可孕小花数呈显著正相关。低种植密度处理下开花期穗干重的增加为其获得较高的穗粒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种植密度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衡观35的穗数。由于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协调作用,两个品种均在D300处理下获得了最高产量,但与其余种植密度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来看,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会促进冬小麦主茎和分蘖穗结实,进而增加穗粒数和产量,可节约生产成本,有利于冬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9.
为明确减量播种和减施氮肥对强筋小麦品种藁优2018茎秆质量和抗倒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D210,210万株·hm-2;D330,330万株·hm-2;D450,450万株·hm-2)和施氮量(N0,0kg·hm-2;N120,120kg·hm-2;N240,240kg·hm-2)对小麦倒伏高发期茎秆形态的影响,以及抗倒伏指数与茎秆形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籽粒形成期和蜡熟期,密度由D210增加至D330,小麦茎秆重心高度显著增加,基部节间充实度、秆壁厚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茎秆重心高度以N0最小,N240最高;基部节间秆壁厚度在3个施氮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茎秆充实度、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在乳熟期和蜡熟期N120和N240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基部第1节间抗倒伏指数与节间粗度、充实度和第1节间秆壁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2节间秆壁厚度相关性不显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抗倒性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籽粒产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性不显著,但在不同施氮量间表现为N120和N240处理显著高于N0处理。因此,210万株·hm-2至33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和120kg·hm-2的氮素水平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抗倒高产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