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施氮量和灌水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河套灌区小麦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相统一的施氮量范围,以中强筋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灌水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较常规灌溉,小麦籽粒产量并未显著降低,籽粒品质显著提升;植株吸氮量明显降低,氮素生理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籽粒品质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多数氮素利用相关指标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过量施氮导致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河套灌区小麦高产、高效、优质相统一的适宜施氮量为:节水灌溉模式185.5 kg·hm~(-2)~209.5 kg·hm~(-2),常规灌溉模式212.5 kg·hm~(-2)~240.9 kg·hm~(-2)。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以2017年毕拉河"5.2"特大森林火灾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7月对研究区展开调查,按照不同火烧程度将火烧迹地划分为3类样地,分别为轻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30%)、中度火烧迹地(30%<乔木死亡率≤70%)及重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70%),运用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法,分析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内物种组成、植被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林火干扰下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中度火烧迹地最高、重度火烧迹地居中、轻度火烧迹地最低的格局;随着林火干扰程度加重,火烧迹地内植物群落稳定性越低。  相似文献   
73.
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沙柳SpsNAC042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逆境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psNAC04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长度为900 bp,共编码299个氨基酸,测定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得出花中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幼叶、茎9~15节间、根、成熟叶的表达量依次降低,茎尖的表达量最低。SpsNAC042基因在干旱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整体呈增长趋势,并在8 h处达到最高;在低温处理下,基因表达量迅速积累,在2 h处达到最高,然后维持在较低水平表达;在盐和高温处理下SpsNAC042基因缓慢积累,后期迅速增高,最终在24 h处达到最高。研究表明SpsNAC042基因参与逆境应答反应,为深入开展沙柳NAC基因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针对传统灌溉中存在不足,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研究了沟灌覆膜和无覆膜形式对加工番茄植株生育指标、品质、水分生产率、地上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番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对沟灌措施下的番茄植株的株高相比无覆膜处理增加达43%,茎粗增加达45%,番茄红素分别增加6.5%~25.4%;水分生产率及地上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也分别提高了56%和22%,植株产量增长了1848.15~2768.89 kg·667m-2,农民也得到了692.75~1592.75元·667m-2的增产收入。因此在沟灌加工番茄生产中采取覆膜种植能有效促进生长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5.
吉兰泰盐湖不同造林方式下梭梭枝系构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造林是干旱荒漠地区减少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不同造林措施影响着植物存活率及植物的生长状态。为探究干旱荒漠区不同造林方式对梭梭地上构件在空间排列方式的影响,采用枝系构型的理论和方法,对吉兰泰不同造林方式中梭梭的分枝构型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造林方式下的梭梭分枝构型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分枝长度、角度、枝径、体积等变化明显 ;2)不同造林方式中梭梭的分枝长度、枝径、体积总体均呈现随枝序级别的增加其值减小的趋势,但各级别分枝角度表现出不规则分布的特征;3)不同造林方式中梭梭的总体分枝率表现为:水冲造林>机械穴植造林>抢墒造林,分别为6.51±1.95、2.88±0.77、2.23±0.61。抢墒造林的梭梭枝系长度、枝径、体积、分枝能力均优于水冲、机械穴枝造林,能够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中获得更多的空间资源。因此,抢墒造林技术是更适宜吉兰泰当地梭梭生长的人工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76.
瘤胃上皮不仅是瘤胃微生物附着、生长并进行消化和代谢的主要部位,也是营养物质吸收、转运、代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瘤胃内环境与血液循环系统之间的一道重要生理屏障。因此,维持瘤胃上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保持反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循环式尤斯灌流系统的基本构造、注意事项及反刍动物瘤胃上皮机械屏障的评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维持瘤胃上皮屏障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磷肥种类对石灰性土壤马铃薯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马铃薯农田多属于石灰性土壤类型,磷肥利用率普遍偏低。不同形态的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不同,进而影响马铃薯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本试验以不施磷肥为对照,研究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对马铃薯磷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效磷含量为15.2 mg·kg-1 的石灰性土壤上,分别单施160 kg·hm-2 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马铃薯产量显著增加37.98%~57.81%,其中施用磷酸一铵的增产幅度最大;施用磷酸一铵还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叶面积指数、磷素累积量、单株产量及商品率;磷酸一铵的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比过磷酸钙、磷酸二铵显著增加了103.13%、84.51%。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燕麦再生的生理机制,以生育期不同的10个燕麦品种为材料,在灌浆期进行刈割,测定刈割前不同品种的SOD活性和干物质、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及产草量,分析不同品种生理特性和再生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44、白燕2号的再生能力较强,H44刈割前分蘖数多于其他品种,刈割后增加15%,白燕2号刈割前分蘖数较H44少,刈割后分蘖数增加109%;与其他品种相比,H44、白燕2号在刈割时SOD活性较高,丙二醛含量增加缓慢,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快,刈割前含量较低。燕麦叶片SOD活性和再生性呈显著正相关,丙二醛含量和再生性呈显著负相关,刈割前后的分蘖数和再生能力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9.
依托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站,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比分析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白桦、白桦兴安落叶松3种典型混交林内不同树种及不同径级倒木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兴安落叶松白桦与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内倒木分布格局均呈显著聚集分布,山杨白桦混交林内倒木分布格局整体表现为随机分布;(2)3种混交林内兴安落叶松树种倒木均趋于随机分布,而白桦和山杨倒木以聚集分布为主,其中,白桦与兴安落叶松树种在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内1~23m分析尺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在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内无显著关系,山杨与白桦树种在1~7m分析尺度存在较强烈的竞争,其余尺度无显著关系;(3)3种典型混交林内不同径级倒木分布格局均不同,大径级倒木以随机分布为主,中小径级倒木均为显著聚集分布,其中,大径级对中小径级倒木、中径级对小径级倒木均在小分析尺度存在较强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80.
试验旨在探讨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xycholic acid, TCDCA)对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的影响。试验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处理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用CD3+、CD3+CD4+ 、CD3+CD8+标记的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CD19+标记的B淋巴细胞百分率。 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剂量(0.20 g/kg)TCDCA组、低剂量(0.10 g/kg)TCDCA组、CsA+高剂量(0.20 g/kg)TCDCA组和CsA+低剂量(0.10 g/kg)TCDCA组小鼠脾脏中的CD4+/CD8+的比值均得到极显著提高;与环孢素A组相比,CsA+高剂量(0.20 g/kg)TCDCA组和CsA+低剂量(0.10 g/kg)TCDCA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脾脏中CD3+ T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提高。因此,TCDCA通过提高机体中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调整CD4+/CD8+之间的平衡来显著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恢复由环孢素抑制的小鼠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