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67篇
农学   166篇
  26篇
综合类   154篇
农作物   135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本研究通过抗性接种鉴定对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小滨麦易位系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Sn6343(t);利用辉县红与山农6343杂交构建了包含302个家系的F2分离群体,对其进行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连锁分析和染色体定位。在分析的1980对SSR、EST-SSR和STS引物中,有403对基因组SSR引物可在亲本间揭示多态性差异,其中Wmc658和Barc122两个引物在优选小群体中可以扩增出多态性谱带;采用F2群体对两个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证明Wmc658和Barc122与山农6343抗白粉病基因PmSn6343(t)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4cM和5.4cM,并将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2AL上。利用F2:3家系对两个标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个标记是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Sn6343(t)连锁的可靠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2.
利用新开发的功能型共显性分子标记usw47对86份供试普通小麦品种(系)的镉吸收基因Cdu1组成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59个材料具有低镉吸收型对应的375 bp特异带,占68.60%;27个材料具有高镉吸收型对应的225 bp特异带,占31.40%。在47份小偃6号的衍生材料中,有74.47%的衍生品种(系)在镉吸收基因Cdu1基因位点上与小偃6号一致,具有低镉吸收型的优良等位变异;25.53%的衍生后代具有高镉吸收型的等位变异类型。山东省近年选育的小麦材料中多数具有低镉吸收型的特异条带。  相似文献   
103.
条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而携带不同抗病基因小麦品种的利用与合理布局是降低病害威胁最经济可靠的途径。为挖掘和丰富小麦条锈病抗性相关基因资源,本研究以筛选到的抗条锈病硬粒小麦种质Y1499和感病材料Gaza为亲本构建遗传群体,在室内对其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利用衍生后代中选择的F3∶4群体构建混池,进行RNA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Y1499对CYR32的抗性由两个主效基因互补遗传控制。利用BSR-Seq关联分析在鉴定到3个小麦材料Y1499中条锈病抗性基因候选区间。GO富集结果显示,F3∶4抗感池间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反应相关基因。KEGG富集结果表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谷胱甘肽代谢和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  相似文献   
104.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2,自引:10,他引:52  
采用SDS-PAGE和SCAR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近30年来主要推广品种和新近育成的部分品系共179份进行了1BL/1RS鉴定,结果表明: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育成的小麦品种中约38%为1BL/1RS品种,其中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频率较高,分别为59%和4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频率较低,均为20%;东北春麦区未发现1BL/1RS品种。大多  相似文献   
105.
小麦成熟胚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为了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成熟胚(MEs)培养和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的优良基因型,【方法】以27份优良普通小麦冬性主栽品种或高代育种品系为试材,采用整粒切胚诱愈方法(endosperm-supported method),对小麦成熟胚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成熟胚培养过程中光照、温度、培养基2,4-D浓度、基因型等因素对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影响较大;同时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存在着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成苗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研究从27个小麦基因型中筛选出了3个适合于成熟胚整粒切胚诱愈的基因型,即山农2618、泰山021、河北341,他们的成苗率分别达到了15.38%、25.27%、21.33%。【结论】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优良基因型的筛选,为以后小麦的遗传转化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春播小麦醇溶蛋白组成及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平平  陈东升  张勇  夏先春  何中虎 《作物学报》2006,32(12):1796-1801
对来源于中国、CIMMYT和澳大利亚的33份春性小麦品种进行2年4种环境的田间试验,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醇溶蛋白组分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醇溶蛋白总量及ω、α/β和γ(γ1、γ2、γ3)各组分含量及比例在基因型间和环境间存在显著差异。α/β型含量最高(43.12%~50.87%),γ型次之(32.71%~43.14%),ω型含量较低(11.89%~21.58%)。1BL/1RS易位显著改变小麦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和比例,易位系的ω型醇溶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易位系,为17.44%~21.58%,而γ型醇溶蛋白显著低于非易位系,α/β型醇溶蛋白在易位和非易位系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不论在1BL/1RS易位系或非易位系中,醇溶蛋白总量及ω、α/β和γ型醇溶蛋白含量都与面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大部分面粉品质性状相关不显著,说明谷蛋白组分可能对加工品质更重要。在易位系中,ω、γ1和γ型醇溶蛋白总量与沉降值呈显著正相关,醇溶蛋白总量、γ2和γ型醇溶蛋白与形成时间显著正相关,ω和γ型醇溶蛋白含量与延伸性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筛选出小麦籽粒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种质资源,为贵州小麦籽粒品质的遗传改良及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生产中表现优异的135份贵州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苯酚染色法进行染色,在此基础上以STS分子标记(PPO16、PPO18和PPO29)检测小麦PPO活性相关基因,并通过Fragment AnalyzerTM毛细管电泳鉴定相关基因,进而对小麦籽粒低PPO活性基因的组成进行鉴定和筛选.[结果]135份小麦材料籽粒经苯酚染色后,有4份材料未染色(A级),9份呈浅绿色(B级),65份材料呈棕色(C级),57份材料呈黑色(D级).STS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在A级和B级材料中检测到10份材料含Ppo-A1b基因、4份材料含Ppo-D1a基因,其中4份材料同时含有Ppo-A1b/Ppo-D1a基因,分别是贵麦2号、惠水1-23、石无芒和08-9选单-2-7;在C级材料中检测到3份材料含Ppo-A1b基因、17份材料含Ppo-D1a基因,其中1份材料(贵农08-9)同时含有Ppo-A1b/Ppo-D1a基因;在D级材料中均未检测到Ppo-A1b和Ppo-D1a基因.[结论]采用苯酚染色法结合STS分子标记检测可对小麦籽粒是否含低PPO活性基因进行准确鉴定.贵麦2号、惠水1-23、石无芒、08-9选单-2-7和贵农08-9等5份含有双低PPO活性基因(Ppo-A1b/Ppo-D1a)的种质资源,可作为亲本材料直接用于小麦籽粒低PPO活性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小麦新品系在云南省的适应性,为小麦品系综合评价及其在云南省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DTOPSIS法(以下简称为DTOPSIS法)对2018─2019年度云南省区域试验中11个小麦新品系在云南省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小麦品系不同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并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系.[结果]11个小麦新品系产量排序为云152-484>云麦110>临麦22>玉18-2>云麦56>蜀麦1767>德1733>云184-13>文2-396>滇麦13号>保15J-8>云杂19号,超过对照品系云麦56的品系共有4个,分别为云152-484、云麦110、临麦22和玉18-2.8个农艺性状的权重值排序为基本苗>产量>最高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生育期.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小麦品系与理想品系的关联度(Gi)排序为云152-484>玉18-2>云麦110>云麦56>滇麦13号>保15J-8>蜀麦1767>德1733>文2-396>临麦22>云杂19号>云184-13.DTOPSIS法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小麦品系与理想解的Ci排序为云152-484>云麦110>玉18-2>云麦56>蜀麦1767>滇麦13号>德1733>临麦22>文2-396>保15J-8>云184-13>云杂19号.虽然2种方法评价结果整体趋势较相似,但也存在差异,与按产量表现的排名结果相比,按DTOPSIS法的排名结果较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排名结果更吻合.此外,Ci差异大于Gi差异和产量差异,且按DTOPSIS法Ci排名与按产量表现排名和按灰色关联度分析Gi排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1和r=0.895,P<0.01),进一步说明DTOPSIS法较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产量表现评价小麦新品系在云南省的适应性更充分、更合理.[结论]综合评价云南小麦品系时不仅要重视品系的产量,还应重视小麦的基本苗、最高分蘖和有效穗等性状的考察.云152-484、云麦1102和玉18-2在云南省适应性和丰产性均较好,可进一步试验、示范及推广.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DTOPSIS法更适于综合评价云南省小麦新品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研究小麦ZY96-3籽粒在灌浆过程中与籽粒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为了解基因调控籽粒灌浆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小麦ZY96-3籽粒灌浆期间6个与籽粒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动态。【结果】 从小麦ZY96-3开花后6个目标基因的表达模式均是先增后降,且都在花后7 d开始表达;与粒重相关基因TaTGW6在花后7 d表达量最高,与籽粒大小相关基因TaCYP78A5、蛋白质合成基因TaPBF-D和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Ⅰ、SBE1、AGPase1都在花后15 d左右表达量达到最大;自花后19 d开始,各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结论】 与粒重相关基因TaTGW6主要在小麦ZY96-3籽粒灌浆初期起关键作用,而其余5个基因主要在籽粒灌浆中后期发挥功能。基因在小麦ZY96-3籽粒灌浆期间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110.
正安科 140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百农 64为母本、以新 9526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90055;同年通过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审麦 2019003。1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小麦,全生育期 217 d,略早熟。幼苗半匍匐,叶片窄,叶色绿,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快,抽穗早,受倒春寒影响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