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9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671篇
林业   90篇
农学   154篇
基础科学   119篇
  2005篇
综合类   1124篇
农作物   100篇
水产渔业   165篇
畜牧兽医   429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46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景观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 2014年庆元香菇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遗产景观是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最直观的表现,研究遗产地的景观特征和演变状况,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景观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实现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发展。本文运用Landsat 1991年、2001年、2010年和2018年的卫星影像结合实地调研,研究庆元香菇文化系统遗产地的景观现状、特征及结构,分析1991—2018年各景观类型演变规律及可能驱动要素。结果表明:1)遗产地景观类型主要包括森林、耕地、居民地和水体4类,其中森林面积达到1 643.23km~2(86.61%),是优势景观类型。2)区内山高、林密、溪流和菌菇资源丰富,形成了"河流-村落-梯田-森林"的垂直景观结构,并拥有西洋殿、菇寮等独特的香菇文化景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3)1991—2018年,遗产地森林面积增加139.28km~2(7.34%),耕地面积减少154.53km~2(8.15%),居民地面积增加11.86km~2(0.63%),水体面积增加3.48km~2(0.18%)。4)景观变化与相关政策密切相关, 20世纪后半期,遗产地森林砍伐严重,森林覆盖率由79.27%降低到77.97%; 21世纪以来,封山育林和生态林业建设使森林覆盖率从77.97%上升至86.61%,退耕还林和城镇化政策则分别促使了耕地面积减少和居民地面积的微弱扩张。总之,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遗产地景观结构独特,得益于当地居民林-菇共育的传统理念、香菇栽培技术的进步和当地森林保护等政策的施行,遗产地森林面积经历轻微的下降后又迅速增加,为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2.
气候变暖对我国乃至世界小麦育种和生产有很大影响。为了研究我国不同生态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化调控机理,本研究以黄淮冬麦区北片和南片及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20个当前大面积推的小麦品种、新审定品种和新选育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黄淮冬麦区北片河北省石家庄市种植,在返青期前对其抗旱抗冻性、根冠比和叶片干重与鲜重比进行调查;收获后对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经济系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考种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的抗旱抗冻性为黄淮冬麦区北片黄淮冬麦区南片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三大生态麦区的单株粒重与分蘖数、穗粒数、单株生物量、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黄淮冬麦区南片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呈显著和极显著的农艺性状相对较多,说明这两个生态麦区的品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生态麦区其他农艺性状正负相关各有一定差异。在欧氏距离20处,20个小麦品种(系)被聚类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品种(系)(第Ⅰ类)及黄淮冬麦区北片品种(系)(第Ⅱ类)两个大的生态型;在欧氏距离6处,Ⅰ类又分为分别以‘百农207’‘济麦22’和‘西农979’为代表的3个亚类,Ⅱ类是以‘长旱58’为代表。产量、穗长、株高和经济系数4个主成分因子对10个农艺性状表现型变异累计贡献率为76.39%。‘济麦22’等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品种(系)综合得分在前20株中占95%。以上研究结果为小麦适应气候变暖育种和引种示范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3.
动物的消化道中栖息着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利用肠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同时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生物胺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影响宿主自身的营养物质代谢、免疫活性和一些生理功能等。其中,SCFA是最常见的微生物发酵产物,可从多个方面影响动物的机体健康。因此,本文综述了SCFA的代谢过程与生理功能及其在母猪生产中的应用进展,为其在母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4.
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及独特的高原气候,导致区域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对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生态状况与变化原因,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决策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总结近年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土保持监测的目标、内容及特点,提出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及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5.
利用Landsat TM影像数据,结合乌审召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苏贝淖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在小尺度流域层面上探讨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系统排泄区湖淖流域植被变化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2000-2007年间苏贝淖流域年均NDVI呈增长趋势;2)空间尺度上,植被覆盖在2000-2007年里整体改善、局部恶化,退化区主要分布在可能受到工业活动开采地下水影响的苏贝淖、奎生淖、乌审旗碱厂附近,但之后的2009-2011年间植被覆盖由局部退化发展为整体退化,水体面积也逐渐缩减,佐证了地下水开采对植被覆盖产生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论点;3)NDVI在月份尺度上与气温、降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与气温的相关性大于降水。  相似文献   
36.
[目的/意义]科技文献资源保存已纳入多个国家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中国图书馆仍缺少对数字资源本地保存及服务方法,亟待明确其中的关键问题并建立工作策略。[方法/过程]针对当前国际知识产权形势以及机构对数字资源资产管理新要求,调研国内外文献保障机构的数字资源本地保存现状,梳理图书馆数字资源实现馆藏保存与服务中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中国图书馆数字资源本地保存及服务方式。[结果/结论]数字资源本地保存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图书馆服务方式、保存工作持续性等问题,有必要从数字资源馆藏体系建设的角度,确定数字资源馆藏保护、本地保存、自主可控的原则,以国家协议、电子资源采购条款约定保存权益、国际合作、数字呈缴等方法来获取数字资源馆藏内容、服务权益,通过技术架构支持数字资源的“在线、近线、离线”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37.
设施农田高强度的耕作模式使土壤重金属累积日益加重,因地制宜地确定其土壤重金属目标值与筛选值对设施农田可持续生产意义重大。本文以石家庄、衡水与唐山为研究区,基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用熵权法得出综合风险等级并确定重金属污染分区阈值。结果表明土壤Cd、Cu、Zn污染最严重,高风险区占比达40.57%。研究区设施农田土壤Cd、Cu、Pb、Zn全量与有效态的目标值分别为0.12、40.17、19.23、116.03 mg·kg-1与0.02、4.19、0.59、8.80 mg·kg-1;筛选值分别为0.40、90.27、38.33、170.68 mg·kg-1与0.11、11.77、1.55、14.24 mg·kg-1。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反推分区阈值的方法简单便捷,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的目标值及筛选值的确定为研究区设施农田重金属污染的预防提供了多方位的指导。  相似文献   
38.
海水螺旋藻营养价值丰富,在水产养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主要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海水螺旋藻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营养成分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海水螺旋藻的饲料添加剂应用提供参考。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海水螺旋藻粉(0%、0.7%、2.1%、3.5%和5.0%),饲喂凡纳滨对虾56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中营养成分及肝胰脏中碱性磷酸酶(APK)、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YZ)和酚氧化酶(PO)的活力。结果表明,饲料中高含量添加海水螺旋藻(5.0%)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P0.05),饲料中添加海水螺旋藻对凡纳滨对虾的粗脂肪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以显著提高其肌肉中粗蛋白含量(P0.05),高含量添加海水螺旋藻(5.0%)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P0.05),饲料添加海水螺旋藻粉可以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APK和LYZ的活力(P0.05),随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对PO、SOD和GSH-Px活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无明显的规律。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海水螺旋藻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免疫力,并增加凡纳滨对虾的营养价值(粗蛋白、EPA和DHA),因此螺旋藻粉可以作为一种对虾饲料添加剂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39.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叶菜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叶菜类蔬菜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最佳替代比例及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综合评价较缺乏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对包心菜和小青菜进行等氮水平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包括:纯化肥氮(0M),25%、50%、75%和100%有机肥替代化肥(25%M、50%M、75%M和100%M),研究不同处理下蔬菜产量、经济效益、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结果表明, 25%M处理下包心菜和小青菜产量均达最高,且与0M处理相比包心菜和小青菜的产量分别增加15.0%(P0.05)和16.3%(P0.05)。25%M比0M处理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1.7%和5.4%,但在50%M、75%M和100%M处理下经济效益为负增长。25%M处理下,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在包心菜和小青菜季分别为42.1kg·hm~(-2)和12.9kg·hm~(-2),比0M处理分别降低23.4%(P0.05)和41.6%(P0.05); 0M和25%M处理间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 25%M处理在包心菜和小青菜季的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74 kg·hm~(-2)和3.06 kg·hm~(-2);与25%M处理相比, 50%M、75%M和100%M处理下氧化亚氮排放分别增加33.7%~60.8%(P0.05)、50.0%~134.3%(P0.05)和56.8%~185.6%(P0.05)。基于此,提出叶菜类蔬菜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适宜替代比例在25%左右时可实现最佳的增效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40.
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战略性农业产业,本文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产品生产、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选取28项指标,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基于该指标体系,利用NUFER-animal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17年中国奶业绿色发展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产业绿色发展的限制因素,阐明了优化途径。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稳步提高,从2.0kg?cap.?1?a?1增加到12.5kg?cap.?1?a?1;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从2.4t?head?1?a?1增加到7.0t?head?1?a?1,种养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由8.4%提升至14.4%;单位牛奶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均呈下降趋势,生产单位牛奶的蓝水足迹由0.5 m3?kg?1降低到0.2 m3·kg?1,耕地资源投入量由18.5 m2?kg?1降低到3.3 m2?kg?1;养殖系统氨挥发量指标由21.9 g(N)?kg?1降低到7.0 g(N)?kg?1,但仍远远高于欧美国家水平;牛奶生产和加工成本逐年增加,利润却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水平。空间特征分析表明:农牧交错带和东部沿海地区产品生产、资源投入和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北方地区牛奶及奶制品的生产、消费水平均高于南方地区。发展种养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技术与模式、构建产销一体化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利益共享机制和形成全产业链质量追踪服务体系与国民消费信任机制是促进中国奶业振兴和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