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15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三氯吡氧乙酸属人工合成激素类除草剂,具有用量少、活性高、选择性强等优势。为明确其在小麦田的应用技术,采用整株水平生物法测定了其对10个安徽主栽小麦品种的安全性及对阔叶杂草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三氯吡氧乙酸对多种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活性,在供试剂量288 g(a.i.)·hm-2时,对荠菜、球序卷耳、大巢菜、宝盖草、葎草、猪殃殃、鳢肠、鬼针草、野老鹳、播娘蒿、牛繁缕、小飞蓬、羊蹄、车前草、青葙活性较好,鲜重抑制率达90.39%~100%;在用量72 g(a.i.)·hm-2时,对葎草鲜重抑制率达100%,对播娘蒿、荠菜、牛繁缕、球序卷耳、大巢菜、小飞蓬、羊蹄、猪殃殃的活性次之,鲜重抑制率在60.44%~84.30%之间;其对阿拉伯婆婆纳、荠菜、播娘蒿、野老鹳的GR50值分别为97.13、43.03、48.58、54.37 g(a.i.)·hm-2。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用量576 g(a.i.)·hm-2时,对10个供试小麦品种均较安全,株高抑制率和鲜重抑制率分别在2.98%~13.34%和3.29%~17.47%之间。三氯吡氧乙酸在4种供试小麦烟农999、荃麦725、安农0711、淮麦44和杂草阿拉伯婆婆纳、荠菜、播娘蒿、野老鹳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在2.39~12.70之间,表明该药剂在供试小麦与杂草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环境胁迫对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赵宽  周葆华  马万征  羊礼敏 《土壤》2016,48(2):235-240
综述了根系分泌有机酸种类、组成含量、来源、分析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根系分泌有机酸是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响应机制,在许多环境胁迫下诸如养分胁迫、水分胁迫和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植物通过根系释放有机酸到根际土壤中,不仅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性,还会影响土壤-植物界面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境胁迫对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研究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材料,采用不同酸碱度培养基质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研究不同酸碱条件下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pH条件下,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未受到显著影响,pH 3.5时黑麦草种子发芽指数为21.40,显著低于其他处理;(2)不同pH处理对黑麦草幼苗根和芽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H 6.5时根长和芽长分别增加4.36%和20.64%,表明弱酸性条件更利于芽的生长;幼苗叶绿素含量随酸性或碱性增加而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弱酸性条件更有利于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同的是黑麦草幼苗对酸碱性的敏感度要大于种子。  相似文献   
4.
《土壤通报》2019,(5):1062-1071
以科学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技术为手段,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0~2019年关于土壤硒研究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国际上关于土壤硒的研究力量主要以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为主;形成了以地质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趋势主要聚焦在土壤硒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有效性等方面,相应的研究方法多以植物为载体,盆栽实验为手段。  相似文献   
5.
麦秆还田下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土壤缺钾程度日益加重,作物秸秆中钾素含量较高,还田后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缓解土壤钾素不足。为研究秸秆还田替代钾肥的效果,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施钾[135 kg(K2O)·hm~(-2)]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在秸秆粉碎翻压还田(6 000 kg·hm~(-2))条件下钾肥减量10%、20%、30%和40%对水稻钾素吸收累积量、水稻产量、钾肥偏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水稻植株的钾素含量和累积量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减少而降低。钾肥施用量减少10%~40%,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略有降低,水稻产量和产值有所下降,钾肥减量10%、20%和30%时,对水稻产量和产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钾肥偏生产力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减少而提高,钾肥减量10%、20%、30%和40%处理的水稻钾肥偏生产力比不减钾处理分别提高8.4%、18.9%、33.8%和44.4%。总体而言,在常规施钾条件下,秸秆还田后随着减钾量(10%~40%)的增加,水稻钾素累积量、产量和产值均呈下降趋势,而钾肥偏生产力呈增加趋势;减钾30%以内可显著提高水稻钾肥偏生产力(P0.05),对水稻产量及产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侧流磷回收新工艺的工艺效能,该试验在该工艺稳定运行条件下评价其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总氮、NH+4-N和PO3-4-P)去除能力和磷回收能力。结果表明:当进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氮、NH+4-N和PO3-4-P的质量浓度为239.2~259.5、39.6~43.8、38.2~41.8和8.72~11.40 mg/L,出水中相应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2~21.6、8.5~9.6、3.6~4.7和0.31~0.49 mg/L,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COD主要在厌氧池被去除,NH+4-N主要在好氧硝化池中去除;污水中磷的去除主要由诱导结晶磷回收和生物除磷两部分组成;整个工艺中,磷去除效率为95.9%,其中诱导结晶磷去除率占总去除效率的71.5%,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大磷回收潜力。此外,后置曝气池可对出水中COD、NH+4-N和PO3-4-P浓度起着把关作用,有助于提高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7.
不同改良剂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针对江苏省滨海盐渍土的特点,采用4种土壤改良剂,通过改良剂单施和改良剂与石膏配施试验,分析测定了施用这些改良剂后的土壤含盐量和pH值,并测定了作物产量,筛选出适宜于滨海盐渍土的最佳改良剂及组合。试验结果表明,腐殖酸改良滨海盐渍土效果最好,经腐殖酸(300kg/hm2)处理后,0—5,5—20和20—40cm土层盐分含量相对降低量分别为38.2%,24.5%和13.9%。石膏能显著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提高作物产量,经石膏(300kg/hm2)处理后,0—5,5—20和20—40cm土层盐分含量相对降低量分别为18.8%,13.0%和4.9%,油菜较对照增产6.1%。腐殖酸与石膏配施是滨海盐渍土适宜的改良剂组合,腐殖酸(300kg/hm2)与石膏(300kg/hm2)配施,可使0—5,5—20和20—40cm土层盐分含量相对降低量分别达45.1%,38.9%和25.7%,使油菜较对照增产18.6%。  相似文献   
8.
淹涝胁迫和氮形态对苗期玉米糖、氮代谢底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培培养方法,比较研究淹水和不同氮形态(铵态氮、硝态氮以及铵态氮︰硝态氮为1︰1)对苗期玉米根、茎鞘和叶的糖、氮代谢底物——可溶性糖、还原糖、硝态氮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淹涝胁迫持续7 d时,在非淹涝胁迫条件下,铵态氮处理的根、茎鞘和叶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P<0.05);在淹涝胁迫条件下,硝态氮处理的根、茎鞘和叶的生物量干重显著低于铵态氮处理(P<0.05),其根和叶的生物量干重也显著低于铵态氮、硝态氮混合处理(P<0.05)。与非淹涝条件相比,在淹涝胁迫条件下,硝态氮处理的根系和叶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降低幅度分别高达62.6%和30.0%;此外,与非淹涝条件相比,在淹涝胁迫条件下,铵态氮处理的根的可溶性糖、还原糖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茎鞘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以及叶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硝态氮处理仅根、茎鞘和叶的还原糖含量以及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由于糖、氮代谢底物含量充足,铵态氮处理的苗期玉米具有相对较强的耐淹涝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除草剂的大面积持续使用,近年来抗性杂草种类增多,危害面积不断增加,危害程度逐渐加重。杂草对除草剂抗性问题业已成为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杂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机制主要分为靶标抗性和非靶标抗性,非靶标抗性主要包括对除草剂解毒能力增强、屏蔽作用或与作用位点的隔离作用等机理。本文主要对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中的P450s、GSTs、ABC转运蛋白和谷胱甘肽转运体等进行综述,并对非靶标抗性机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日本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抗性日本看麦娘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机制,研究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和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在抗性和敏感日本看麦娘种群内的差异,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的活性差异,同时测定了抗性种群AFT对不同的ACCase和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AH-7相比,抗性种群AFT的ACCase基因CT区的2027位氨基酸和ALS基因的574位氨基酸发生突变;AFT种群的GSTs活性经过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处理后明显增强,且显著强于敏感种群AH-7;抗性种群AFT对炔草酯、烯草酮、氟唑磺隆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7.90、34.43、10.30,表现出高水平的抗性,对唑啉草酯、甲咪唑烟酸、双草醚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49、6.42、5.01,表现出中等水平的抗性。经除草剂诱导后,植株体内基于GSTs代谢酶介导的代谢反应水平升高,加快植株对除草剂的代谢解毒反应;抗性种群AFT的ACCase基因和ALS基因中发生的氨基酸突变和GSTs活性的增强可能是其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