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及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致病力强于其他种。F.culmorum致病力显著高于F.pseudograminearum和F.asiaticum,而F.pseudograminearum,F.graminearum及F.asiaticum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镰刀菌F.sinensi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致病力较弱,三者间苗期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多数省份F.pseudograminearum群体间致病力无显著差异,仅山东F.pseudograminearum群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河南群体;此外,产毒类型为3ADON的F.pseudograminearum群体致病力显著高于15ADON群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合于防治苹果褐腐病(Monilinia fructigena)的生防毛壳菌,为苹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菌株材料。【方法】选择4株毛壳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量抑菌率和抑菌带宽度;通过生防毛壳菌发酵粗提物检测其抑菌活性强弱;通过离体接种苹果果实比较毛壳菌的控病作用。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序列对抑菌活性强的毛壳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供试的4株毛壳菌中,菌株24-9在平板对峙试验、发酵粗提物抑菌试验和离体接种试验中均表现出稳定而较强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24-9鉴定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结论】该生防毛壳菌菌株可用于开发苹果采后病害生防制剂,提高植物抗性,丰富我国苹果采后病害的生防菌资源库。  相似文献   
3.
将苹果梨果实用塑料袋包装和纸箱包装后在常温下贮藏,对部分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常温贮藏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随贮藏时间的推移又缓慢下降的趋势,果实含水量和硬度一直在下降,塑料袋包装比纸箱包装的变化要缓慢.  相似文献   
4.
宋连久  孙自保  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260-6262
选取幸福总值、人均GDP、农村中接待外来旅游人次、废气排放量等与经济和谐发展相关性强的指标,通过指标数据构建符合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尼洋河流域经济和谐发展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统一;发展生态经济关键在于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西藏林芝地区苹果以常温贮藏为主,本实验对元帅苹果进行塑料薄膜袋和纸箱包装处理,在常温下贮藏进行品质测定,结果显示:总酸含量维持一定时间后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上升,之后慢慢下降;含水量和硬度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塑料薄膜包装的含水量降低要比纸箱包装缓慢.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青稞叶绿体基因组RNA编辑位点的组成与特性,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对青稞叶绿体基因的RNA编辑位点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了35个分布于15个基因的编辑位点,所有编辑均为C到U的转换,其中基因ndhB包含的编辑位点数量最多,达9个,这与其他麦类作物相似;进一步利用RT-PCR结合克隆测序,对预测的35个位点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18个编辑位点被证实发生了C到U的编辑;对编辑前后编码蛋白质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RNA编辑引起了编码蛋白的结构变化,暗示RNA编辑可以造成编码蛋白功能的改变。最后,将青稞叶绿体基因RNA编辑位点与栽培大麦、野生大麦的叶绿体RNA编辑位点进行了比较,发现青稞与栽培大麦的RNA编辑组成完全一样,而野生大麦缺失了 ndhA-563位点,初步印证了大麦的起源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异特性,为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0年和2020年2期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获取30 m网格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其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林芝市较强和强土地利用程度网格单元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域和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宽河谷流域,弱和较弱土地利用程度网格单元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域。2010—2020年,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由中等和较强等级向强等级转变的态势。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具有较显著的全域空间正相关性,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且集聚的趋势平稳。局域空间自相关特征为市域东北部和西北部为低—低集聚区,市域低海拔和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宽河谷地区为高—高集聚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增加)空间上整体集聚,局域特征以尼洋河宽河谷流域、其他人口活动密集地区和低海拔区为高—高集聚,而低—高集聚区分布在高—高集聚区外围。【结论】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都不是随机分布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高的区域彼此相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低的区域彼此相邻。  相似文献   
8.
以青藏高原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甸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化学性状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旨在为高山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牦牛强度的增加,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的盖度、群落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降低,重度放牧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而适度放牧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放牧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放牧强度增加,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减少,而适度放牧全氮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适度放牧下10~20 cm土层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和重度放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Cu和Zn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山嵩草草甸的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影响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Fe>Mn>Zn>Cu。因此,适度放牧是保护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多样性、维护土壤养分以及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慈巴沟自然保护区13目350种昆虫,分析了其在各目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其主要集中于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分别占总种数的40.57%、15.14%和13.14%。分析其区系发现,保护区昆虫以东洋种为主体,特有种和喜马拉雅种并成。在350种昆虫中,东洋种有218种,占62.28%;古北种有12种,占3.43%;广布种有35种,占10%;喜马拉雅种有29种,占8.29%;高山种有13种,占3.71%;特有种有43种,占12.29%。其中特有成分为85种,占24.29%。该区昆虫种类及其区系典型的特征是:种类奇特而丰富,多原始古老种类,种类有多种来源,区系成分复杂,自然垂直分异明显,特有成分占比例较大。资源昆虫主要有传粉昆虫、食用/饲料昆虫、天敌昆虫、观赏昆虫、药用昆虫等类别。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油料作物安全和绿色农业发展,从西藏自治区4个市收集5种甘蓝型油菜种子样品,通过平板分离获得种子可培养内生菌,对获得的菌株进行溶磷、解钾、固氮和产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促生特性测定,筛选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测定其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三种病原菌的拮抗性能及对油菜幼苗的促生效果,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西藏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丰富,优势菌为芽胞杆菌,共分离到110株内生菌,其中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为12株,有4株菌株对禾谷镰孢菌、油菜菌核病菌和燕麦镰刀菌中2种以上菌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49.50%~66.83%之间,分别为DJ-T-6、NM-8-10、DJ-L-4和BL-T-15菌株,经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分别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萎缩芽胞杆菌Ba. atrophaeus和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且均对油菜幼苗有显著的促生作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