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施肥和控鼠对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和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施肥、施肥+控鼠处理下退化草地的植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多样性和植物化学元素等指标,分析不同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和施肥+控鼠处理均提高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中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施肥+控鼠处理显著提高植物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施肥处理显著增加植物氮和磷含量,显著降低植物地上部分C∶N、 C∶P和N∶P,及其地下部分C∶N。施肥+控鼠处理与CK相比植物地下部分C∶P、N∶P均显著下降。研究表明施肥+控鼠处理更有利于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草地恢复。  相似文献   
2.
以青海省东南部黄南州河南县黄河二级支流流域高寒草甸中的优势种矮嵩草为对象,研究其分布特征对小流域生境的响应。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生境的土壤理化性质中土壤紧实度、湿度、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在一级阶地、二级阶地较高,其次为山顶、滩地,阳坡最低,而土壤温度、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呈相反趋势,在阳坡、山顶、滩地较高,二级阶地、一级阶地较低。土壤pH在各生境间差异不显著。由于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矮嵩草除了在一级阶地无分布外,其他生境均有分布,且在阳坡地为优势种,在山顶、滩地为亚优势种。二级阶地的阶地湿地最少,仅呈零星分布。矮嵩草的盖度、重要值、生物量和生物量比重、生态位宽度均在阳坡、滩地最高,山顶次之,其特征值隶属函数值顺序为阳坡、山顶、滩地、二级阶地。矮嵩草植物特征值(盖度、地上生物量、生物量比重、重要值)与土壤湿度、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紧实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在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二级支流流域矮嵩草生态幅较广,且对较干旱的阳坡生境适应良好。  相似文献   
3.
以树龄8 a的‘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磷肥(P2O5)[0 kg/hm(P0)、133 kg/hm(P133)、267 kg/hm(P267)、400 kg/hm(P400)、534 kg/hm(P534)和667 kg/hm(P667)]研究施肥量对枸杞产量与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柴达木地区枸杞栽培的适宜施磷量。结果表明P534处理枸杞的产量最高,为8 320 kg/hm,与P667处理无显著差异。P534处理枸杞总糖含量较P0增加42.86%。P534处理 0~10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28.9 mg/kg,较P667处理提高5.63%, 0~40 cm土层速效磷平均含量较P667处理增加14.26%。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累积量呈先升后降趋势。0~20 cm及20~4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为P534处理,较P667处理分别显著增加8.11%和11.65%。枸杞产量与0~2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且与枸杞果实磷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农民习惯施磷量(667 kg/hm2)相比,P534处理(减少20%的磷肥用量)能提高枸杞的产量、总糖、果实磷素累积量及0~4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综合评价,在柴达木地区高磷量枸杞园以施磷肥(P2O5)534 kg/hm2 为适宜施磷量。  相似文献   
4.
对矮嵩草及其株丛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分蘖数、分株数、生殖枝数以及株丛面积的变化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有利于分株数的增加,而放牧过重或过轻不能刺激分株的形成。长期轻度放牧有利于矮嵩草的分蘖,放牧5 a后各株丛平均生殖分蘖数在不同放牧强度间均无显著差异。放牧过重,大株丛的分蘖数显著下降,放牧强度对大株丛生殖生长的影响小,第6年时中度放牧大株丛的分株数和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第3年时重度放牧中株丛的分株数显著增加,中株丛的生殖生长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不敏感,其面积在较长期轻度放牧时增加明显;放牧条件下小株丛的分株数显著增加,小株丛营养枝受放牧强度的影响较小,第6年时生殖枝数和面积均显著增加,放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年海南玉米种植经验,发明了一套浅施肥、深覆土、"四省一高"即省肥、省水、省工、省药和高产的海南玉米栽培技术,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四省一高"栽培技术可减少肥料用量20%~40%,可省工30~40个·hm~(-2)(除草),减少喷施除草剂1次,并且玉米的抗旱、抗倒性增加,从而增加产量10%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75份蕨麻过氧化物同工酶,结果与形态学标记、细胞水平、分子标记研究的结果一致,显示蕨麻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证实蕨麻具有丰富遗传变异,为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蕨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检测显示,蕨麻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共出现14条酶带;酶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NTSYSpc 2.1软件计算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214~1.000,平均值为0.681;以遗传相似系数为基础,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67时分为2大类,第1类为蕨麻,第2类为鹅绒委陵菜。蕨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均较丰富。说明,蕨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在青藏高原复杂的地理环境中长期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对养分添加的初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寒草甸为对象,通过N、P、K及其不同养分组合的添加处理,研究养分添加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养分添加改变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中的优势种,除P、K单独添加外,其他养分及其组合添加使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减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不大;N、P及其不同养分组合添加极显著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N、P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养分,人为输入土壤养分将在短期内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区燕麦种植模式和收获期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讨三江源试验区燕麦种植模式和收获期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为三江源试验区青贮方法的精准化提供理论依据。在拔节期、开花期、乳熟期和蜡熟期分别对‘加燕2号’(Avena sativa L.cv.‘Jiayan No.2’)+‘西牧333A’(Vicia sativa L.cv.‘Ximu333A’)、‘加燕2号’+‘西牧333A’+‘黑饲麦1号’(Secale cerealL.cv.‘Heisicao No.1’)和‘加燕2号’ 3种种植模式下的饲草青贮,60 d后对8个青贮品质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对饲草的青贮品质影响显著,随收获期推迟,干物质质量分数增加,粗蛋白(CP)质量分数逐渐下降,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及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先增加后降低;开花期pH和氨态氮/总氮比值显著低于其他收获期;与燕麦单播相比,2种混播青贮显著改善饲草发酵品质,其中燕麦+箭筈豌豆+黑麦青贮品质最佳,CP质量分数显著提高,ADF和NDF的质量分数显著降低;燕麦+箭筈豌豆+黑麦在开花期收获青贮品质最优,CP为35.1%DM,pH为4.09,氨态氮/总氮为6.5%TN,ADF为29.9%DM,NDF为46.8%DM;与对照相比,不同收获期3种燕麦种植模式青贮饲草部分营养成分均提高,CP质量分数增加,ADF和NDF质量分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黄河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分布的关键地形特征,利用2019年黄河源区玛沁县、河南县、泽库县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高寒“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海拔为3 500~4 000 m,且在海拔3 700~3 800 m时退化最严重;从坡向分析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于阳坡、半阳坡,从坡度分析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于缓坡地和滩地。聚类分析发现研究区草地类型为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半阳坡重度退化草地、阳坡-滩地轻度退化草地、半阳坡轻度退化草地、湿地轻度退化草地、阴坡未退化草地等6类。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减少;同一土层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和阴坡轻度退化草地中最高,阳坡极度退化草地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在重度、轻度退化草地较高,湿地轻度退化草地显著最低。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全钾含量、鼠害破坏率和鼠洞数最高,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全钾含量最低,与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差异显著(P<0.05);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和阴坡轻度退化草地均无鼠类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碳排放的影响,选取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的未退化(No degraded ,ND)、中度退化(Moderate degraded ,MD)和重度退化(Serious degraded,SD)高寒草甸,利用LI-8100A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CO2通量。结果表明:草地退化能够显著降低高寒草甸CO2通量。未退化高寒草甸CO2通量为12.44 μmol/(m·s),显著高于重度退化高寒草甸4.64 μmol/(m·s),中度与重度退化草甸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在重度退化区最高,全磷含量表现出相反趋势;速效养分随着退化的加剧逐渐减少。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植被特征中杂类草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是降低CO2通量的关键因子,各土层中土壤pH,0~2、2~5 cm土壤细砂粒比例和5~10 cm土壤全磷含量为关键因子,均与CO2通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高寒草甸的退化引起植被类型和土壤特征发生变化,进而导致CO2通量发生变化,且不同土层关键因子具有差异,因此,研究黄河源高寒草甸碳排放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植被类型和土壤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