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对水地春小麦抗倒伏性状的几个遗传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明确各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旨在为水地春小麦抗倒伏品种的育种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结果表明:穗下节间长度对倒伏值的总影响最大,株高次之;第二节间粗对抗倒值的直接作用最大,第二节间长次之。据此,从遗传上看可初步认为:水地春小麦抗倒伏品种应以第二节间粗而短,植株较矮为基本性状,并使之综合协调,才能达到目的,其次,为了增强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叶基角不可过小。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最佳药剂,对9种杀菌剂和5种菌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噻呋·嘧菌酯30mL/667m~2、250g/L戊唑醇5mL/667m~2和300g/L醚菌·啶酰菌5mL/667m~2防效较好,依次为62.4%、53.1%和50.7%,其他药剂防效均低于50%;测产结果表明,1,2-苯并噻唑-3-铜30mL/667m~2、1,2-苯并噻唑-3-铜40mL/667m~2、250g/L戊唑醇5mL/667m~2、300g/L醚菌·啶酰菌5mL/667m~2和30%噻呋·嘧菌酯30mL/667m~2的总产量分别为3 287.80 kg/667m~2、3 172.46kg/667m~2、3 104.37kg/667m~2、3 080.75 kg/667m~2和2 654.14 kg/667m~2,增产率分别是42.54%、 37.54%、34.59%、33.56%和15.06%,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比值分别为50.85%、48.31%、66.56%、 47.68%和65.29%。综合考虑,药剂噻呋·嘧菌酯和戊唑醇具有良好的防病促生效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钾量和施锌量对旱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索马铃薯需肥规律,保障马铃薯高产优质,以‘新大坪’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钾量为主处理,施锌量为副处理,研究不同钾肥和锌肥处理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增施钾肥和锌肥,可改善其结薯量、薯块质量、大薯率等性状,大幅度提高马铃薯的产量,提高其商品价值。不同施钾量和施锌量处理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但钾肥和锌肥的交互效应不显著。综合比较,在施钾量180 kg/hm~2+施锌量9.0 kg/hm~2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施钾量90kg/hm~2+施锌量9.0 kg/hm~2的产量次之。  相似文献   
4.
定芋2 号具有耐瘠薄、耐盐碱、耐风沙、抗严寒、抗干旱、抗高温、产量高、品质优、
宜加工、无病虫、适应广的特点,块茎可在–30℃的冻土层内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5.
为完善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技术,2014年在定西市安定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全膜双垄沟"一膜两年用"对不同播种密度的马铃薯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相当,降雨量差异较大且上一年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区域,密度高于45 000株/hm~2,马铃薯的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商品率和产量下降,密度低于30 000株/hm~2,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商品率较佳,但产量较低。同时,在降雨量低于350 mm、种植密度约37 500株/hm~2的区域,或降雨量高于350 mm、种植密度约45 000株/hm~2的区域均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深入分析黄土高原近地层作物生长季干湿变化及其分布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提供依据。基于黄土高原气候要素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研究近地层干湿特征。研究区域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小。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东北部区、高原南部区、高原西部区,除高原东北部区外,近地层年平均湿润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发生了由湿变干的显著突变。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的3个空间分区中,近地层年湿润指数存在显著的3~4年的周期振荡;高原南部和西部区域还存在显著的5~6年和7~8年的周期振荡。黄土高原干旱化趋势腹地最大,边缘次之。干旱化呈现出明显从腹地向四周扩散状态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900kg·hm~(-2))、中(750kg·hm~(-2))、低(600kg·hm~(-2))3种施肥条件下进行4种种植密度(45 000株·hm~(-2)、52 500株·hm~(-2)、60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试验,并对其主要生长指标和产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同等肥力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6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及商品薯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 112.45kg·hm~(-2)和89.1%;相同密度下肥力越高,单株个数、大中薯个数、单株薯质量和大中薯质量也越大;施肥量×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影响显著。综合来看,900kg·hm~(-2)施肥量与60 000株·hm~(-2)种植密度组合为该种植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不同作物与带型配置对胡麻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优势的光合机制提供依据。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单作胡麻(F)为对照,探讨胡麻||玉米(F||M)、胡麻||大豆(F||S)2种间作系统中带型4∶2、6∶3和8∶4对胡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胡麻||大豆系统相比,胡麻||玉米系统中不同带型配置下胡麻盛花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较单作显著提高,且以8∶4带型间作系统表现最优,胞间CO2浓度则显著降低;在8∶4胡麻间作玉米带型下,胡麻叶面积指数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在现蕾期至盛花期均表现最优;8∶4带型下胡麻叶面积指数较单作显著增加54.7%,较其他间作处理平均增加42.9%,胡麻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50.8%和39.0%,较其他间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40.5%和9.8%;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51.1%、46.1%和15.3%,较其他间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22.7%、17.0%和7.1%。说明8∶4胡麻间作玉米带型可显著提高胡麻光合速率,增加间作胡麻生物产量积累,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研究不同留茬高度对全株玉米营养成分品质的影响,有效促进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效,试验选取了安定区广泛种植饲用玉米品种先玉1710和京九青贮16为试验材料,在腊熟期分别选择距离地面留茬高度1 cm、10 cm和20 cm刈割取样,测定生物产量及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全株玉米的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含量,留茬高度由1 cm增至20 cm后,2个品种的粗蛋白(CP)、淀粉(ST)、灰分(CA)含量均有所增加,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有所降低。由此可见,增加留茬高度可提高全株玉米的CP、ST、CA含量,但会降低其DM、NDF、ADF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