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2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37篇
  64篇
综合类   305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探讨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碳的影响,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肥田萝卜(Raphanussativus L.)、蓝花苕子(Viciacracca L.)、毛叶苕子(Vicia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villosa var.)为研究对象,分析连续种植不同绿肥条件下的土壤团聚体碳含量、分布、富集及固持特征。结果表明:清耕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变化较小,种植的绿肥作物不同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变化,在0~20 cm土层中,光叶苕子提升效果较为明显,而在20~40 cm土层中肥田萝卜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其中,两者对5~0.25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碳含量提升最为显著。土壤团聚体碳含量随着粒径减小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各粒径土壤有机碳的富集系数在1.23与0.88之间,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下降的趋势,在1 mm粒径中,几乎所有处理富集系数均大于1,处于积累状态,0.25 mm粒径的团聚体碳贡献率占了80%以上,其中5 mm粒径的碳贡献率最大,且在不同绿肥之间差异较大,0.5~0.25 mm粒径的碳贡献率最小。连续种植绿肥,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随着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总有机碳与5~0.5 mm粒径的团聚体碳含量显著相关,且5~1 mm粒级土壤团聚体的增加对土壤总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较为突出,连续种植绿肥促进了有机碳在大团聚体中的固持。  相似文献   
42.
马福林保护区2018年首次科学考察结果显示: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种,省级保护树种3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植物9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8种,列入IUCN红色物种名录植物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植物15种。文章分析了保护区内重点保护植物的资源现状和分布情况,并结合保护区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育措施,为保护区重点珍稀植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对有关森林资源治理问题的研究更为系统,以自然资源治理理论为基础,创新发展出强调公众参与度提升的协同性治理理念,关注公众参与的网络治理理论现已成为研究切入的新视角。文中以构建我国森林资源多层次治理网络为主线,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一种适于我国的森林资源治理网络框架,以期推动森林资源治理问题的探讨,为治理途径的构建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4.
西南岩溶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降雨径流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此准确预测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径流量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SCS-CN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预测无径流观测资料地区降水产流的主要模型.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个试验小区的153场径流试验资料,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谷子、苜蓿和高粱,对SCS-CN方法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检验,优化出了适应黄土高原地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对降雨径流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标准SCS-CN法;优化后的λ值为0.01,优化的谷子、苜蓿和高粱地CN2 值分别是74,74,72.  相似文献   
45.
为揭示喀斯特不同地貌乡村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的差异,以贵州省石门乡(喀斯特中山)、宗地镇(峰丛洼地)、周覃镇(低山丘陵)、掌布镇(峰丛峡谷)4种典型喀斯特地貌的贫困乡村为例,利用ArcGIS 10.1、Fragstats 4.2软件对乡村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定量评价景观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不同地貌乡镇的各斑块面积占比(PLAND)、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斑块形状指数(LSI)存在较大差异。掌布镇景观水平上指标特征与石门乡相反,而宗地镇和周覃镇景观水平上指标特征介于掌布镇和石门乡之间。周覃镇与掌布镇景观生态风险低于石门乡以及宗地镇。石门乡中北部景观生态风险高于东部和西南部,与中北部以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景观为主、东部和西南部以灌草丛和林地景观为主有关。宗地镇中部比重较大的未利用地使其景观生态风险较高,而东部和西部比重较大的灌草丛使其景观生态风险较低。除西部地区外,周覃镇大部分地区耕地、林地和灌草丛的连片分布使得景观生态风险较低。中北部占主导地位的林地以及南部各地类的镶嵌分布,使掌布镇中北部景观生态风险明显低于南部。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乡村土地利用调控及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以高光谱遥感技术为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林业中关于森林信息获取、森林监测和森林健康评价等各方面的运用和发展,以及“3S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林业中广泛应用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7.
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99~2004年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烟草农业文献的论文总量的变化趋势、高产作者群、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地域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以文献资源为依据来看我国近6年来烟草农业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土流失及磷素输出对次降雨特征的响应,对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保林、耕地、自然草地、裸地、经果林)坡面场次降雨的水土流失和磷素输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系数由大到小整体表现为裸地自然草地耕地水保林经果林,而单位面积产沙量、单位面积磷流失量整体表现为耕地裸地经果林水保林自然草地。其中耕地和裸地在大雨量、高强度降雨事件的影响下径流系数、单位面积产沙量、单位面积磷流失量急剧增大。雨强是影响水土流失、磷素输出的重要因素,可以很好地拟合水土流失量。径流中磷素输出以颗粒态磷(PP)为主,占总磷(TP)的比例介于75.47%~97.91%之间。降雨引起的耕地径流[0.73 mg·L-1ρ(TP)2.49 mg·L-1]、裸地径流[0.10 mg·L-1ρ(TP)0.50 mg·L-1]和经果林径流[0.13 mg·L-1ρ(TP)0.46 mg·L-1]磷输出对受纳水体磷的含量有增加的风险,而自然草地径流[0.03 mg·L-1ρ(TP)0.09mg·L-1]影响较小。坡面水土流失和磷素输出与降雨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关系密切,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人为扰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流域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49.
土地利用信息是重要的基础数据,其准确程度将对其后续应用工作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岩溶区地形复杂、地表覆盖类型多样,使用目视解译和传统监督分类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通过结合遥感影像和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形等多元信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决策树实现上述多元信息建模,进而以实地调查样点为目标函数获取决策树的分类决策参数阈值,从而构建了多元信息支持的岩溶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经试验区的模型应用和样点验证表明,该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基本符合典型岩溶区土地利用比例和分布特征,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2%。该方法能够加深对多维遥感信息的认识,充分挖掘出其中隐含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高岩溶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精度,尤其能体现出岩溶区地貌特征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氮肥运筹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烤烟农艺性状、上下部烟叶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20 d追施30%氮素,烟株高,有效叶数多,上、下部叶各化学成分较协调、评吸质量好,上中等烟比例达87.5%,产量198.80 kg/667m^2,产值1 681.80元/667m^2,与其它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