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沙糖桔控夏梢保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糖桔集中了易剥皮、无核、风味浓等优点,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广东柑桔品种。但夏梢生长会诱导沙糖桔大量落果,这制约了沙糖桔产量的提高。因此,控制夏梢生长是沙糖桔栽培的一项关键保果技术措施。总结了相关沙糖桔控夏梢保果技术,并结合生产实际,进一步完善该项技术措施,以期为提高沙糖桔栽培技术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2.
以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114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不育株系和可育株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以及花药和小孢子的发育过程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不育株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败育现象从造孢细胞时期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发生,绒毡层发育异常是导致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后基因组时代抗性基因克隆策略的变化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
南瓜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印度南瓜矮生等基因系yd为材料,从叶片中提取基因组DNA,对酶切、连接、预扩、选扩反应体系及银染方法进行优化研究,建立高效稳定的南瓜AFLP反应体系,即反应体系为DNA模板量500 ng、37C酶节5 h、连接3 h、预扩产物稀释50倍及Mg2+1.5 mmoL/L、dNTP 0.19 mmoL/L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5.
茄子及其近缘野生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茄子育种资源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对来自国内外的54份栽培种茄子高代自交系以及4份近缘野生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10对EcoRI/MseI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7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57%.其中54份栽培种内扩增出12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16%:各引物组合在栽培种内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冈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度和平均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1.176、1.084、0.0051、0.079.基于Jaccard's相似系数采用Complete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近缘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平均遗传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红茄、托鲁巴姆、龙葵:栽培种内不同自交系间的相似系数在0.904以上.在相似系数0.915处.栽培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聚类结果与果实性状(果皮色、肉色、果形)和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6.
对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壁进行了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SEM观察到孢子外壁有不规则的侵蚀状小孔,且表而附着有多种形态的微生物.TEM观察到整个孢子壁由4层组成.最外层孢壁(Ⅰ层)厚1.5~1.8μm;次外层孢壁(Ⅱ层)为条纹状的刚性层,厚0.6~0.8μm;第Ⅲ层孢壁约占整个孢子壁的80%,该层孢壁存在隐约的亚层结构,部分第Ⅲ层孢壁出现侵蚀层,侵蚀层中分布着大量由微小颗粒状生物体聚集成的细胞团;最内层孢壁(Ⅳ层)非常薄,仅0.15~0.20 μm,其内侧间隔分布有因内壁加厚形成的乳凸状结构.观察到的与珠状巨孢囊霉孢子壁紧密联系的微生物可能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7.
分析龙眼新品种东良果实生长发育特性和果实经济性状,并与珠三角主要栽培优质品种石硖龙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东良花后32天左右开始长出半透明果肉,15~20天后包满种子。花后84天左右果肉开始快速生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快速增加。在果实接近成熟时,东良单果和果肉的重量还在快速增长;其果大,可食率高,味甜,肉质爽脆,品质好,可与石硖龙眼相媲美。  相似文献   
68.
多胺浸种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菜豆为材料,研究3种不同多胺(Put、Spd及Spm)在不同浓度下对菜豆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3种多胺(0.1mmol/L Put、0.01mmol/L Spd、0.01mmol/L Spm)都能显著提高菜豆种子活力,而过高浓度(Put浓度≥1mmol/L、Spd及Spm浓度≥0.1mmol/L)处理则会明显降低菜豆的种子活力。  相似文献   
69.
混合花粉授粉茶树杂交F1代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AFLP技术,使用E0/M0预扩引物及5对选扩引物(E41/M42,E41/M55,E42/M34,E43/M42,E44/M33),对以槠叶齐、福鼎大白茶、白毫早、龙井43为父本,湘波绿为母本的混合花粉授粉茶树杂交F1代79个单株进行分析.聚类结果将混合花粉授粉杂交的4个父本完全分开,其F1代79个单株分别归于4个父本所在的类群里;遗传距离为0.085~0.83,表明茶树是高度杂合的,混合花粉授粉杂交后代各单株间的遗传变异大;混合花粉授粉可以提高茶树杂交的可孕性,改变亲本间的亲和力;茶树混合花粉授粉杂交比单一父本杂交F1代的分离度更大.  相似文献   
70.
【目的】广东增城具有悠久的荔枝栽植历史,是广东优质荔枝产区之一,对其种质资源进行系统收集和鉴定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深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的 6 个自然村,系统调查当地实生荔枝资源和古荔枝资源。【结果】共调查收集 160 份单株信息、其中收集实生荔枝 45 份,并对其中 26 份结果树的果实性状进行分析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实生荔枝种子大多饱满,焦核率低(25% 以下),可食率较低(75% 以下),味道多酸而果中等偏小;但也从中筛选出 6 株具有代表性的特异性或综合性状优质的实生荔枝品种资源,其果实具有高焦核(93%)、留树期长、熟期较早、果皮紫色、浓香味、口感特异等特点,表明广东增城实生荔枝存在果实综合性状优良和特异性的种质资源。古树调查方面,选取 18 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系统调查,收集到 115 株古荔枝树的生物学特点信息,并分析其生境分布特点和生产能力状况。结果表明古树果实类型比较单一,以‘糯米糍’‘桂味’‘怀枝’优质品种为主;树体最大高度 25 m、平均高度 9.8 m,最大干周 410 cm、平均干周 220 cm,平均冠幅南北 11.5 m× 东西 12.0 m,古树树龄大多在 100~500 年,估测最大不超过 1 000 年;古树产量表现较好,分布在下坡位山脚和平地的产量较高,大多有 100 kg,最高可达 300 kg。【结论】在对广东 增城兰溪荔枝种质资源调查基础上,依据其果实特性鉴定评价出 6 份特异性或优异实生荔枝种质资源,分析了古荔枝资源生存现状及年龄范围,并提出相关的资源保护利用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广东增城的荔枝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