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4篇
农学   73篇
  61篇
综合类   428篇
农作物   7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春马铃薯早收栽培是一种早种早收、提高经济效益的栽培方法。通过13个马铃薯品种(系)春季早收栽培的块茎生育规律分析,以期为春马铃薯早收栽培的品种选择提供依据,并对优质品系的春马铃薯早收栽培适用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熟品种块茎前期生长快而后期生长慢,55 d生育期前收获块茎产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中熟品种块茎前后期生长均较快,55 d生育期后逐渐显现块茎产量优势。晚熟品种块茎前期生长慢,后期68 d生育期左右才迎来生长高峰。块茎产量主要与平均单薯质量、茎粗、大中薯质量比率和大中薯个数比率有关。AG187为中熟大薯型品系,块茎产量高,大中薯率高,十分适宜作春马铃薯早收栽培。CG366为早熟小薯型品系,单株块茎数多,小薯率高,块茎产量与费乌瑞它相当,十分适宜作小薯型春马铃薯早收栽培的早中期收获。  相似文献   
72.
摘要:文章以来源于花甜糯072自交后代的糯质玉米为研究对象,于授粉后16,20,24,28,32,36,40 d收获种子,自然晾干至比较一致的含水量后进行活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糯质玉米在授粉后32~36 d前后收获种子质量较高。授粉后32 d 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和顶土萌发率最高,种子浸出液电导率降至最低,后趋于稳定。授粉后36 d的种子千粒重最大,低温发芽率最高。授粉后40 d收获的种子呼吸代谢最强,此时增加代谢时间(IMT)、氧代谢率(OMR)、相对发芽时间(RGT)分别为878 h,386 %·h-1,4256 h,说明此时收获的种子已具备旺盛的呼吸代谢能力。建议糯质玉米种子电导率为41~43 μS·cm-1·g-1,IMT,OMR,RGT值分别为1165~1178 h,286~340 %·h-1,5051~5446 h时采收,可获得高活力种子  相似文献   
73.
摘要:衢紫薯57是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选育的优质紫心甘薯新品种,为食用型、高花青素型品种。具有花青素含量高、薯干产量高、食味较优等特点,2015年3月通过国家食用型紫薯品种鉴定,适宜浙江省及类似地区种植。在栽培上注意适时早育苗、早扦插,合理密植与科学施肥等。  相似文献   
74.
旱粮是浙江省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鲜食化是浙江近几年旱粮生产的主要趋势,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集成促早避暑延后等高效栽培技术和组装轻型栽培技术等措施进行技术创新,显现出生产季节多样、一年多茬栽培以及商品性好、效益较高等特点。提出着力培育生产主体、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和出台生产扶持政策等浙江省旱粮鲜食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5.
为给耐迟播高产大麦育种提供基础材料,以505份大麦种质资源(农家品种131份,国内育成品种(系)271份,国外引进品种103份)为材料,通过对不同迟播日期下大麦资源分蘖特性的鉴定、迟播资源的亚群体划分及其入选的迟播高分蘖资源有效分蘖的鉴定等工作来筛选耐迟播大麦种质资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大麦资源的分蘖数显著降低,但大麦资源分蘖的基因型差异很大。16个分子标记共检测到78个多态位点,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505份迟播资源被划分为8个亚群,各亚群中根据分蘖数选取耐迟播高分蘖资源,共选出55份资源,其中农家品种12份,育成品种(系)35份,国外品种8份。入选的55份高分蘖资源的有效分蘖数也有显著差异,有22份资源的有效分蘖数在两个播期下均显著高于对照,这些高分蘖资源的鉴定为改良大麦品种耐迟播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76.
【目的】对环境诱导卷叶突变体开展生理学特性分析,并对候选的突变基因开展初步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用60Coγ射线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种子,发现了一份叶片在晴朗天的正午时分高度内卷的突变体,命名为rl15(t)(rolled leaf 15)。通过田间种植鉴定,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采用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处理rl15(t)和野生型,以揭示影响突变体叶片卷曲的环境因素。试验设置3个处理温度(24℃、29℃、34℃)和2个相对湿度(RH=60%或95%),在人工气候箱处理抽穗期的rl15(t)和野生型,以处理1.5 h后的剑叶测定叶片卷曲度(RLI)。自清晨6:00时至下午18:00时,每隔2 h用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Li-6400测定rl15(t)和野生型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等指标,同时用WP4露点水势仪测定剑叶的叶片水势,分析并比较突变体和野生型的上述生理表现的异同。将rl15(t)与野生型日本晴杂交,观察F1植株和F2群体的叶片表型,对F2表型分离进行χ2测验,分析突变体的遗传行为。以rl15(t)×珍汕97B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BSA法对候选基因进行定位。【结果】与野生型亲本日本晴相比,rl15(t)突变体植株变矮、分蘖减少、穗长变短、籽粒变小、生育期延迟;rl15(t)突变体叶片短窄且在阴雨天气或晴天的清晨和黄昏时表现为正常的平展或轻微内卷,但在晴朗天的正午时分表现高度内卷。温度和湿度梯度处理试验表明,rl15(t)突变体叶片卷曲行为受环境诱导,湿度是诱导突变体叶片卷曲的主要因素,高温可促进该表型的表现。rl15(t)突变体剑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以及叶片水势在清晨和黄昏同野生型亲本较接近,但在正午时分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而rl15(t)突变体剑叶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清晨、正午时分和黄昏与野生型接近,但在其他时段显著高于野生型。rl15(t)与野生型亲本日本晴的F1表现叶片正常的平展,F2群体中平展叶与卷叶表型株符合3﹕1分离比,表明rl15(t)突变体的卷叶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RL15(t)初步定位于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端SSR标记RM25302和RM25343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和2.0 cM。【结论】突变体rl15(t)的卷叶表型是受环境诱导的,候选基因定位于SSR标记RM25302和RM25343之间,该区段内未见同类表型基因的报道,推测RL15(t)可能是一个新的卷叶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77.
 通过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亲本材料18113携有的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导入亚种间恢复系H705和优质恢复系H706。利用EST标记C189检测目的基因,在18113/H705 F3和18113/H706 F3株系中,分别获得71和52份携有Xa23纯合基因型恢复系。采用水稻白叶枯病Ⅳ型小种代表菌株浙173进行剪叶接种,分别鉴定出61和44份抗病株系,它们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准确率分别为85.92%和84.61%。研究结果表明,C189是检测Xa23基因的有效分子标记之一,不过,其假阳性的几率高于理论交换率的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8.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84份国内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84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有75个品种(系),又可分为2个亚群,第Ⅱ-1、2亚群可再分为3个和4个品种(系)组.4个类群的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第Ⅱ-2亚类群生育期较短,但单株产量最高.从中发现了长荚、大粒、早熟和角密等特异材料.  相似文献   
79.
穗部性状差异常常是引起水稻品种间产量高低和米质优劣的主要原因.鉴于穗型与群体的构成和产量密切相关,本文从遗传、生理特性、群体生态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水稻不同穗型品种间的主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0.
介绍了菜籽蛋白的营养价值,阐述了近年来对菜籽肽生物活性的研究,并论述了其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