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5篇
农学   68篇
基础科学   206篇
  36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娇柔塔胞藻中提取粗脂,并经硅胶柱层析将粗脂分离成石油醚洗脱组分(非极性脂)、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极性脂),并对粗脂和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粗脂对12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石油醚洗脱组分在脂溶性化合物中含量最高,但无抑菌活性;苯洗脱组分含量最少,但抑菌活性最强。对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苯洗脱组分成分较复杂,但以1-丙氧基,2-丙醇的含量最高;乙醇洗脱组分主要含有4种脂肪酸。娇柔塔胞藻的抑菌活性是其脂溶性化合物中各种化学成分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领域应用情况 ,概括介绍了离子束诱变育种和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对离子束小麦育种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参数作了详细描述。还介绍了最近发现的离子束诱变小麦遗传新规律和离子束辅助外源裸露大分子DNA转移在小麦育种中的新进展 ,提出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3.
对陆地棉品种713、百棉1号、百棉3号的115d正常愈伤组织与褐化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SOD酶、CAT酶、IAA氧化酶、PPO酶及棉酚的测定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与PPO的活性和棉酚的含量有关,褐化导致了SOD酶、IAA氧化酶和CAT酶活性的降低及蛋白合成的减少。  相似文献   
54.
以2001—2003年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的ArcGis为平台,分析并显示出:新疆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成聚集分布,聚集半径在154.29 ̄243.76km之间,聚集中心由2001、2002年的皮山县、洛浦县两个聚集中心扩展到2003年的皮山县、洛浦县、民丰县三个聚集中心,各年的聚集程度有所变化,种群数量成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55.
渗透调节是小麦耐盐的主要方式。选育耐盐性的小麦品种,利用硝酸钙、硝酸镧、水扬酸、甜菜碱、脱落酸等化学药剂进行处理,或采取改良土壤、地膜覆盖、安排合适的茬口等栽培措施均能提高小麦的耐盐性,从而获得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56.
编码棉花胞质铜锌超氧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克隆编码棉花胞质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并分析其表达特性。【方法】采用 RACE 技术克隆基因,Northern blotting 检测基因的表达谱;采用氮蓝四唑(NBT)光下还原法测定不同生育期的酶活性。【结果】获得了棉花胞质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cDNA 全长序列(GenBank 注册号:DQ445093);该基因cDNA全长共682 bp,开放阅读框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分子结构预测结果:酶蛋白理论分子量约为15.03 kD,理论等电点为6.09,与其它植物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2%~87%之间。Southern blotting显示不同棉种该基因的拷贝数基本一致,均属于低拷贝基因。Northern blotting显示该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生育期表达量不同;酶活性测定显示盛花期最高。【结论】棉花胞质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在陆地棉中属于低拷贝数基因;在整个生育期中mRNA的含量呈规律性动态变化,前期较低,后期较高,在盛花期达到顶峰;变化曲线与不同时期的酶活性变化一致;不同器官的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基因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叶片次之,花中的表达最低。  相似文献   
57.
河南省是我国的第一农业大省,其粮食生产情况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因素很多,选择了12个粮食生产中的基本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出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年底常用耕地面积5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影响河南省粮食...  相似文献   
58.
生物质炭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为了探讨生物质炭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形态的影响,该文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生物质炭不同施用水平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根形态的影响及差异性。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冬小麦茎蘖数、有效穗数和产量(P0.05),与对照相比,其增加比例范围分别为1.6%~4.9%、0.7%~1.5%、1.0%~5.9%。冬小麦耗水量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水分利用效率由对照的17.06 kg/(hm2·mm)提高到17.69~19.57 kg/(hm2·mm)。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冬小麦根系总根长和总表面积(P0.05),在0~20和≥20~40 cm范围内,总根长的增加比例范围分别为2.8%~14.6%、8.4%~21.2%;总表面积增加比例范围分别为5.6%~19.5%、1.9%~13.6%。冬小麦根系形态特征与冬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各处理中以生物质炭施用量为40 t/hm2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该研究可为科学施用生物质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以深耕(常规耕作)、秸秆还(不还)田为要素组合5种不同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百粒重)、下部茎节、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籽粒在灌浆前期干重快速增长,而后平缓持续增长;秸秆还田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对下部茎节的节长和茎粗影响也较大;隔1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在夏玉米的各个测定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处理。可见,深耕和秸秆还田可增加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叶面积指数,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6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薯各部分器官中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旨在充分利用甘薯茎叶、避免资源浪费,从而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甘薯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各不相同.甘薯叶中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达4.45%、9.46%;甘薯幼茎中绿原酸含量最少,为0.72%;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低的部位是老茎,为2.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