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1 毫秒
71.
【目的】评价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水分散粒剂(WG)对鳞翅目害虫的田间防效。【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和五点取样法调查并计算供试药剂在甘蓝上对甜菜夜蛾和在水稻上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结果】供试药剂5%甲维盐WG有效成分7.5、12.0、15.0 g/hm~2喷施后7 d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87%、89.37%和91.02%,喷施后14 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2%、94.20%和98.03%。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药剂12.0 g/hm~2处理后7 d和14 d对甜菜夜蛾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7%甲维盐乳油处理的防效;供试药剂12.0 g/hm~2 处理后14 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显著高于5.7%甲维盐乳油处理的防效。【结论】5%甲维盐WG对甜菜夜蛾和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较长,对农作物无药害,对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2.
【目的】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quash leaf curl China virus,SLCCNV)是危害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毒之一,可侵染南瓜、葫芦、冬瓜、黄瓜、甜瓜、哈密瓜,严重影响葫芦科作物生产。论文旨在探究SLCCNV广东分离物的分子特征、亲缘关系及其致病性,为SLCCNV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和徐闻县、惠州市博罗县、河源市源城区以及佛山市高明区共采集53份疑似感染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的葫芦科作物病样,提取总DNA,利用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通用引物AV494/CoPR进行PCR检测。选取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RCA扩增、酶切、克隆及测序,获得各分离物基因组A组分(DNA-A)的全长序列;同时利用背向引物PCR扩增、克隆及测序,获得各分离物基因组B组分(DNA-B)的全长序列。将得到的SLCCNV广东分离物DNA-A和DNA-B全长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分析,利用SDT1.2软件MUSCLE alignment方法对序列相似性作进一步比较分析,应用MEGA7软件对获得的SLCCNV广东分离物及已报道的SLCCNV分离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SLCCNV河源南瓜分离物的侵染性克隆,通过农杆菌介导注射接种南瓜子叶,测定其致病性。【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53份疑似病样中有52份感染了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进一步从南瓜、葫芦、冬瓜以及白瓜4种葫芦科作物病样中分别克隆获得8个SLCCNV广东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DNA-A组分全长大小为2 735—2 739 nt,含有6个ORF,与已报道SLCCNV相同。DNA-B组分大小为2 701—2 721 nt,含有2个ORF,分别编码与病毒运动相关的蛋白BC1和BV1。序列相似性比较结果显示,广东不同分离物DNA-A组分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94.9%以上,与已报道的SLCCNV其他分离物的相似性在88%以上;所获得的DNA-B组分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86.7%以上,与已报道的SLCCNV其他分离物的相似性在83%以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8个广东分离物与来自中国广西、河南、海南、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近,同属于一个分支,而与来自印度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15 d(dpi),接种南瓜植株的新叶开始出现了皱缩症状;30 dpi,接种南瓜植株表现典型的曲叶病症状,PCR检测均为阳性,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结论】在广东检测到SLCCNV侵染多种葫芦科作物,SLCCNV是引起广东南瓜曲叶病的病原。SLCCNV广东分离物与广西、海南等分离物亲缘关系近,同属于一个分支,而与来自印度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3.
浙江入侵草地贪夜蛾的迁入虫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我国的重要迁飞性害虫,2019年5月8日浙江省建德市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已在全省迅速扩散蔓延。明确浙江省发现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及迁飞路径,对浙江省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源头治理有重大意义。【方法】利用基于WRF模式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结合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行为参数和气象资料,对入侵浙江的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根据幼虫发育历期推算,4月26日-30日可能有首批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浙江省。4月下旬,西南低空急流贯穿华南及华东大部,可为草地贪夜蛾迁飞提供运载气流,而低温屏障、降雨和下沉气流可导致草地贪夜蛾的迫降。入侵浙江省建德市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有效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广西东部。【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浙江省草地贪夜蛾春季迁入种群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技术,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在龙眼中残留分析方法,并依据“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了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SC) 在广东省广州市和云南省玉溪市两地龙眼上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在龙眼中的降解和转化规律。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PSA和C18吸附剂净化,HPLC-MS/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01、0.1及2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和 BF-500-3 在龙眼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96%,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3.8%~6.7%,检出限 (LOD) 为0.25 × 10?3 mg/kg,定量限 (LOQ) 为0.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采用30%吡唑醚菌酯SC于龙眼初果期开始施药,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375 mg/kg,施药3~4次,施药间隔7~10 d条件下,距末次施药后5、7、10 d分别取样测定,龙眼中吡唑醚菌酯及其代谢物 BF-500-3 的残留量分别为0.11~0.72和0.011~0.071 mg/kg。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吡唑醚菌酯在田间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其在龙眼上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蠋蝽对荔枝蝽一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在荔枝蝽若虫期对其具有良好防效的天敌昆虫,本试验探究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能力,结合果园的观察总结了蠋蝽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对荔枝蝽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066、8.210、8.354和5.903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56、1.327、1.100和1.244,处理时间分别为0.10、0.162、0.132和0.149 d。不同龄期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室内外观察发现,蠋蝽捕食荔枝蝽若虫时的行为和捕食草地夜蛾等其他猎物时相似,经历搜索、跟随、攻击、取食、转移等行为反应。捕食功能试验证实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具有较高的控害潜能,是实现荔枝蝽绿色防控的一种良好备选天敌产品。  相似文献   
76.
新型复配药剂烯酰·唑嘧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复配药剂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防治辣椒疫病的效果及其对辣椒的安全性,为该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连续2 a进行了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防治辣椒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352.5、423.0、493.5、564.0 g/hm~2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3次后15 d调查,平均防效2013年分别为69.56%、72.69%、82.02%和84.82%,2014年分别为68.22%、71.03%、83.13%和88.57%,该药剂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叶片提取物对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的拒食、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以及对家蝇Musca domestica的毒杀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0 mg/mL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在24 h和48 h对蚜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8.89%和86.36%,拒食效果明显。几种溶剂提取物对5龄菜粉蝶幼虫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体重增长抑制率第1天达75.35%。各溶剂提取物在高浓度下对家蝇2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作用,低浓度下效果较差。乙酸乙酯提取物48 h的LC50为22.78 mg/mL,远高于拒食和生长发育抑制试验设定的浓度。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拒食活性和生长发育抑制活性显著。  相似文献   
78.
为了明确稻秆覆盖结合除草剂减量使用对甜玉米田杂草控制效果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将乙草胺、二甲戊乐灵按常量(田间常规推荐剂量)、半量(1/2常量)、1/4量(1/4常量)分别与稻秆覆盖相结合,研究不同处理对甜玉米田杂草发生及甜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甜玉米移栽至收获,若仅用稻秆覆盖对甜玉米田杂草的株防效、鲜质量防效分别为59.92%、74.10%;若将除草剂与稻秆相结合使用,从对总草的控制效果看,二甲戊乐灵常量、1/4量与稻秆相结合均不同程度好于乙草胺相应剂量与稻秆相结合的效果。二甲戊乐灵1/4剂量与稻秆相结合即对甜玉米田总草的株数、鲜质量防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分别为69.56%、82.87%,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为11.5%。  相似文献   
79.
4种不同安全剂对菜心上异丙甲草胺的解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除草剂安全剂在菜心田的使用效果,通过培养皿滤纸法,以菜心的胚根长为测试指标,研究二氯丙烯胺、解草酮、苯叉酰胺(AD-67)、解草啶4种除草剂安全剂对异丙甲草胺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当异丙甲草胺浓度1.5、2.0μg/mL对菜心胚根生长产生一定的伤害作用后,4种安全剂对菜心的解毒效果不明显。当异丙甲草胺浓度为0.15μg/mL时,4种安全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对异丙甲草胺具有解毒作用,其中AD-67不同浓度处理均对菜心有较好的解毒作用,其浓度在0.5、1.0、2.0μg/mL时对0.15μg/mL异丙甲草胺的解毒效果分别为26.60%、37.14%、33.90%,且菜心胚根长度均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二氯丙烯胺、解草酮和解草啶三者效果相当,均为浓度0.5μg/mL对菜心具有解毒作用,浓度升高,解毒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80.
2015年,在广东省广州市番茄种植区发生番茄髓部坏死病,从番茄病样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随机选取5株细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这5株细菌均可侵染番茄植株产生典型的髓部坏死症状,与田间病株的症状相同。5株细菌的16S rDNA序列间同源性为99.9%~100%,且与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MAFF211996、TIs01和IP1-05菌株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利用菊苣假单胞菌hrcR基因的特异引物Hrp1a/Hrp2a进行PCR,从这5株细菌的DNA中均能扩增出大小约897 bp的特异片段;这些片段序列间同源性为99%~99.9%,且与P.cichori 83-1菌株hrcR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99.9%。这些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番茄髓部坏死病的病原为菊苣假单胞菌(P.cichorii)。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病原菌与文献报道的菊苣假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均相吻合,进一步证实引起广东番茄髓部坏死病的病原为菊苣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