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4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旨在阐明贵州某规模化鸭场临床疑似鸭霍乱的病原菌耐药性及毒力特征,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ERIC-PCR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5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CW1~5),均为A:L1 ST128型且同源性较高;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4种药物耐药,其中PmCW1还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对强毒株PmCW1的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PmCW1中存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多肽类等耐药基因,同时存在多药外排泵及多药耐药蛋白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相符;PmCW1中存在的毒力基因总数为201个,主要是脂寡糖/脂多糖(LOS/LPS)、荚膜、黏附因子等编码基因;此外,还检测到IV型菌毛基因(ptfA、comE、hofB、hofC、vfr)、铁摄取相关蛋白基因(ccmABCEFhgbBCfurhscB等)以及部分外膜蛋白基因(ompP5等)等;PmCW1具有典型的A:L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征。综上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目前鲜有报道,对其耐药性及毒力的研究可为鸭霍乱的临床用药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广东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特征与流行情况,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从广东地区10个不同生产用途养殖场采集饲料、饮水和健康动物的肛/泄殖腔拭子等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和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 ISCR)检测及种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416株大肠杆菌,其中种猪源78株、肉猪源77株、蛋鸡源122株、肉鸡源139株。菌株呈现多重耐药特点,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中,肉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率最高。79.6%(331/416)的菌株对3种或3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最多可对13种药物耐药,共组成156种耐药图谱,耐药谱以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居多,占比为11.1%。耐药基因以floR基因检出率最高,为50.0%;其次是sul2和sul3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4.2%和42.5%。与替加环素、黏菌素耐药表型相关的耐药基因tet(X3)、tet(X4)和mcr-1检出率均低于10%。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ISCR2和ISCR3的检出率分别为14....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新型油脂产品——微囊型脂肪粉因缺乏粗脂肪检验方法造成的贸易困惑,建立了微囊型脂肪粉中粗脂肪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以包埋率较高的微囊型脂肪粉样品为主要试材,通过对酸水解条件和萃取方法的研究而建立方法;并确定了方法的适用范围;对5个不同包埋率微囊型脂肪粉代表性样品依据GB/T 6379.2—200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进行实验室间验证比对以考察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建立的方法为:样品(1~2 g)用4 mol/L盐酸在85℃±5℃下水解1 h,而后用20 mL石油醚连续萃取2次(20 mL×2);萃取液蒸馏除去溶剂后于103℃±2℃烘干15 min,重量法测定。验证数据经过柯克伦(Cochran)检验和格拉布斯(Grubbs)检验,结果无离群值,一致准确。该方法的平均重复性误差和再现性误差(RSD)分别为0.34%~0.58%和0.38%~1.33%,完全符合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对精密度的要求。本方法适用于不含磷脂的微囊型脂肪粉中粗脂肪的测定。和现行标准GB/T 6433—2006相比,本方法更为准确、快速、经济,已经被相关企业采用。  相似文献   
14.
浆果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性成分丰富,但由于其水分含量较高,采后易腐败变质,极大地缩短了浆果的货架期,因此延长采后浆果的保鲜时间尤为重要。概述了多糖类涂膜、蛋白类涂膜、多糖-蛋白复合涂膜这3类天然可食性涂膜的优缺点以及在采后浆果保鲜中的应用,并对其保鲜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采后浆果保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菠萝水心病无损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心病近年严重危害菠萝产业,探究一种菠萝水心病的无损检测方法对保证上市果品、指导采后处理、促进产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自行搭建的菠萝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智能检测平台,考虑实际应用成本与效果,搭载覆盖不同波段(400~1 100、900~1 700和400~1 700 nm)的检测器对菠萝样本进行采样,随后人工标定水心病发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光谱波段对菠萝水心程度检测的较优方法均为:采用全波段进行多项式平滑(Savitzky Golay,SG)处理,再进行标准正态变量校正(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最后结合概率神经网络(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PNN)建模识别。其中,400~1 100 nm所建模型对菠萝水心病训练集的回判正确率为98.51%,对验证集的检测正确率为91.18%;900~1 700 nm所建模型对菠萝水心病训练集的回判正确率为100%,对验证集的检测正确率为62%;400~ 1 700 nm所建模型对菠萝水心病训练集的回判正确率为100%,对验证集的检测正确率为91.18%。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结果均显示,采用400~ 1 700 nm能轻微提升400~1 100 nm的检测效果。综合考虑实际应用成本与效果,实际应用建议采用400~1 100 nm光谱结合SG + SNV + PNN对菠萝水心病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证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为菠萝水心病无损、快速、智能检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土壤调理剂被大量用于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修复,目前对调理剂效果的评价以农产品是否达标为主,而关于调理剂对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等的影响关注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指标变化来评价施用土壤调理剂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结合水稻相关参数对调理剂修复Cd污染土壤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粤北Cd污染高风险区施用调理剂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土壤中Cd的有效性随土壤pH值的提高而明显降低;土壤中的交换性Ca可能与Cd存在竞争作用;稻米中矿物质元素增加有利于抑制Cd向稻米中转移。综合各调理剂对稻米Cd含量、土壤质量、稻米品质的影响,发现相对其他几种调理剂,调理剂C的综合效果最好。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来评价调理剂的综合效果,对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牛奶中14种除草剂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同时快速检测牛奶中14种除草剂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和无水乙酸钠净化,过0.22μm有机相滤膜后,目标物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E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结果表明:在0.005~1 mg/L范围内,14种目标除草剂的质量浓度与其相应峰面...  相似文献   
18.
全球广泛分布着大量富含镍等重金属但缺乏氮和磷等营养元素的超基性岩风化土壤,如何有效利用这类高风险、低生产力的土地是现阶段的一大难题。在此背景下,有研究者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富集土壤中的镍,随后将其收获并冶炼提纯的植物采矿技术。该技术既可以有效利用镍污染土壤产出经济价值,也可以缓解镍供应风险,并已经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相继开展。受到超富集植物长势偏慢、生物量不足等限制,建立针对性的农艺管理措施是提高植物采镍效率和经济价值的有效方法。本文重点综述了土壤改良措施(调节土壤pH值、施加活化剂等)以及耕作管理措施(施肥、除草、种植模式等)对超富集植物生长及富集镍含量的影响,并总结了我国植物采矿农艺管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以期为后续的植物采镍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红壤地区镉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的安全利用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的安全种植意义重大。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中的Cd活性,从而对水稻各生长期不同部位的Cd富集产生影响。基于此,在红壤水稻种植区,采用秸秆根茬、茎秆+根茬等还田方式研究水稻不同生长期各部位的Cd含量,分析稻米与土壤性状及各矿质元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所有处理的水稻Cd含量均表现为根系>地上部>穗部和稻米,在成熟期,水稻根部Cd向地上部、稻米中转移,根部Cd含量较抽穗期降低,地上部Cd含量达到最高值。(2)稻米Cd含量与土壤总Cd含量、有效态Cd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不同时期水稻中Fe、Mn、Cu等矿质元素含量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3)在秸秆全部还田处理下,稻米Cd含量较根茬还田处理低17.5%,同时秸秆全部还田处理下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表明在此处理下,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碳的吸附作用大于其分解释放Cd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调控Cd由抽穗期至成熟期的转移,是控制稻米中Cd含量的关键;相较于土壤中的总Cd、有效态Cd含量,稻米中Cd的富集受矿质元素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铜(Cu)是人体和动植物必需的金属,参与多种形态、生理和生化过程;铜是多种酶的辅因子,在光合、呼吸作用和电子传递链中起重要作用,也是防御基因的结构组成部分。为了给今后植物铜胁迫的研究提供更系统的理论参考,基于前期研究的过量铜对植物萌发、生长、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等生理过程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综述了铜的生物学功能;过量铜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毒害;铜转运、伴侣蛋白的作用以及植物对铜胁迫的耐受机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制定合理维持铜稳态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