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36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1671篇
林业   187篇
农学   1236篇
基础科学   107篇
  1868篇
综合类   8247篇
农作物   964篇
水产渔业   160篇
畜牧兽医   3614篇
园艺   835篇
植物保护   76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359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382篇
  2016年   466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510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1082篇
  2011年   1103篇
  2010年   1222篇
  2009年   1572篇
  2008年   1457篇
  2007年   1518篇
  2006年   1299篇
  2005年   1214篇
  2004年   869篇
  2003年   733篇
  2002年   673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25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0 毫秒
911.
兽药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生态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冉  刘铁铮  耿志明  陈明  王恬 《土壤学报》2007,44(2):307-311
通过室内培养和土壤薄层层析等实验方法,研究了磺胺二甲嘧啶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迁移特性。结果显示:在土壤磺胺二甲嘧啶浓度为1mg kg^-1时,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但随时间延长,该抑制作用变缓;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降解缓慢,持留时间久,在灭菌土和未灭菌土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3.9d和102.4d,并容易在土壤中迁移和渗漏,迁移系数R大于0.7,迁移和渗漏速度受介质pH的影响,在非中性环境下,移动和渗漏能力增强。表明磺胺二甲嘧啶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容易迁移和渗漏到水体、对土壤微生物和水体产生危害的新型污染源。  相似文献   
912.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氮素不同形态配比对菠菜茎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及3种主要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营养液中铵硝比(NH4+-N/NO3--N)的降低,菠菜茎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呈下降趋势。在全硝营养下(NH4+-N/NO3--N=0∶100)下,菠菜茎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只有全铵营养(NH4+-N/NO3--N=100∶0)的34.4%。2)在全铵营养下,菠菜茎叶中游离氨基酸的主要组分是谷氨酰胺、精氨酸和谷氨酸,三者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8%、20.2%和8.9%;在全硝营养下,菠菜茎叶中游离氨基酸以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为主,三者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0.3%1、8.6%和8.5%。3)提高营养液中硝态氮的比例,可以显着提高菠菜茎叶中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同时降低了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则呈现先升后降的抛物线状变化规律。4)菠菜茎叶中NR活性与谷胺酰胺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r=-0.968)。  相似文献   
913.
从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中国早期流行株NJ85中成功地克隆出衣壳蛋白(V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长度为1740nt,编码579aa,与已报道的另2个RHDV中国毒株WX84和TP的VP60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2.7%和97.2%。构建了NJ85株VP60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T—VP60,用SDS—PAGE分析,重组VP60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0%,分子量约62kD,在菌体内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重组VP60蛋白与RHDV抗体反应形成1条带,证明它具有抗原性。  相似文献   
914.
甲基对硫磷对红壤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慧  崔中利  周育  滕齐辉  王兴祥  李顺鹏 《土壤》2004,36(6):654-657
有机P农药是我国最重要一种农药类型,在农业生产上使用广泛。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甲基对硫磷对红壤地区不同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对硫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随甲基对硫磷添加的浓度、微生物类群和培养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添加100 mg/L和500 mg/L浓度甲基对硫磷能明显增加土壤细菌的数量,细菌数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10天左右;低浓度甲基对硫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平板混合菌体培养实验证明,甲基对硫磷通过抑制或者杀灭某些种类土壤细菌,从而大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中部分种类细菌数量的增殖。  相似文献   
915.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硼对油菜苗期根系生长、硼吸收、利用及其移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土壤含水量、施硼量的下降 ,油菜根长、根体积、根系生长速率、根 /冠比减小 ,根系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降低 ,植株地上部硼浓度及含硼量下降。而硼利用效率、硼运移指数则随土壤含水量、施硼量的下降而升高。不同油菜品种的根系形态参数 (包括根长、根体积、根干重、根冠比及根系生长速率 )、硼利用效率及运移指数存在明显差异 ,即在相同条件下 ,V1根系较发达 ,硼利用效率、运移指数均高于V4 。研究认为 ,根系发达程度、硼利用效率及硼移动性大小是不同基因型油菜耐缺硼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16.
大孔树脂对紫甘薯色素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了选择紫甘薯色素粗提液纯化性能较好的树脂,采用AB-8型、S-8型、NKA-II型和NKA-9型4种大孔树脂对紫甘薯色素进行了吸附与解吸试验,研究了大孔树脂对紫甘薯色素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吸附等温曲线及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4种树脂中,AB-8型树脂吸附平衡的速率常数为最大,对紫甘薯色素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分别是S-8、NKA-II及NKA-9的119%,139%,118%和105%,116%,118%,因而AB-8型大孔树脂是用于纯化紫甘薯色素较为合适的吸附剂,解吸时宜选用60%乙醇溶液。  相似文献   
917.
土壤数据库在土壤学研究工作中作为一种存储、分析工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利用ArcGIS和Visual FoxPro建立了包括8 830个图斑、269个土壤剖面数据的无锡和常州市1:5万土壤数据库,根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973'项目”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标(pH、速效磷和速效钾)和全国养分分级标准(全氮)编制出土壤表层(0~15 cm)pH、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异图,从中表明pH 1~2级的土壤占整个研究区面积90%左右;土壤养分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共同特征-太滆平田区养分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对不同母质和不同土壤类型(亚类级别)间的土壤表层容重、粘粒、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全氮之外,其他属性均有显著差异.在1:5万尺度范围内,成土母质对pH、容重、全磷、有机质和速效钾起到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对pH起到主导作用,成土母质对土壤属性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918.
蚓粪对黑麦草吸收污染土壤重金属铜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林淑芬  李辉信  胡锋 《土壤学报》2006,43(6):911-918
在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沙土中加入CuSO4.5H2O模拟土壤污染,使Cu污染浓度分别为200、400、600 mg kg-1,并设置加蚓粪(15%)和加原土(15%)处理,二处理各设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不种黑麦草培养试验,研究蚓粪对黑麦草生长及对Cu吸收的影响,以揭示蚓粪在Cu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蚓粪显著增加了黑麦草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p<0.001**)以及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p<0.05*),在Cu浓度为200 mg kg-1时促进作用最大;蚓粪还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地上部Cu的浓度及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下部的Cu浓度(p<0.05*),而对地下部的铜累积量没有影响,显示蚓粪能促进Cu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运移及在地上部的富集。通过对土壤的pH和Cu的形态特征分析,发现种植黑麦草处理降低了土壤的pH并增加了可交换态铜的含量,而且这种作用在加入蚓粪后更加明显。推测蚓粪主要通过促进黑麦草根系的生长和活性而影响根系周围环境,提高重金属铜的生物有效性进而增加植物对铜的吸收。  相似文献   
919.
利用玻璃微电极技术测定了扬稻6号(籼稻)幼苗根尖细胞在吸收不同NO3-浓度(0.01、0.02、0.1、0.2、0.5、1.0和2.0.mmol/L)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1)水稻根系吸收NO3-引起膜的去极化,去极化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复极化;有小部分水稻根表现为超极化。在0.01~1.0.mmol/L范围内,去极化大小随外界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0.01.mmol/L.NO3-产生较小的去极化,平均为3.8.mV;0.5.mmol/L.NO3-产生了最大去极化,平均为40.2.mV;当外界NO3-浓度大于1.0.mmol/L时膜电位去极化大小呈下降趋势。根系吸收不同浓度的NO3-而使膜电位去极化的进程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2)复极化有部分复极化和完全复极化两种。超极化也有两种:一种是膜电位先超极化,后缓慢复极化;另一种是先出现一个小的去极化,然后是较大幅度的超极化。3)运输蛋白抑制剂PGO抑制了根系吸收NO3-而产生的膜电位的响应。4)对于经CaSO4溶液预培养的水稻来说,C2+主要引起膜电位超极化。  相似文献   
920.
增铵对小白菜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营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铵态氮能提高作物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为研究增铵对植物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机理,采用了6个NO3-∶NH4 浓度比为5·0∶0·0、5·0∶2·5、5·0∶5·0、5·0∶7·5、5·0∶10·0和0·0∶5·0的处理对小白菜进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5mmolL-1硝态氮存在时,适当添加一定量的铵态氮(2·5mmolL-1)小白菜生物量和叶面积分别增加39·6%和16·3%,叶面积与生物量显著相关(r=0·941,p<0·01)。营养液中铵态氮浓度与叶片SPAD值、活性铁及叶绿体蛋白质含量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0·954和0·964。适当提高铵态氮浓度增加小白菜产量的机制在于其促进了叶片扩展,提高了总光合面积,其原因可能是适当提高铵态氮浓度促进了叶片细胞分裂。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铵态氮浓度提高叶绿素含量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促进了小白菜体内全铁的再利用,从而提高了叶片活性铁含量和叶绿体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