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8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9篇
  10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1 毫秒
81.
本文对中国云南河口香蕉上的雪松毛刺线虫(Trichodorus cedarus Yokoo)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其测计值与我国文献记载的杉木、桃、苹果和梨树种群相关测计值比较,香蕉种群的雌雄虫虫体平均长度和b值偏大,口针平均长度较杉木和桃上种群的短,长于苹果和梨树上的种群。该线虫在香蕉根围土发现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82.
基于1961—2013年滇中地区48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和2014—2018年5个水稻灌溉试验站的水稻生育期观测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并结合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法计算分析了近53 a滇中不同分区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量(ETc)、有效降雨量(Pe)、净灌溉需水(IR)和灌溉需水指数(IRI)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滇中地区ETcPe、IR和IRI平均值分别为546.34、235.96、310.38 mm和0.57,ETcPe均呈显著减少趋势,IR和IRI呈波动上升趋势,每10 a其变化幅度分别为-4.358、-6.468、1.2 mm和0.8%。ETc减小趋势主要集中在滇中I-2区和干热河谷Ⅵ区,Pe减小趋势主要集中在滇中I-3区和滇中I-4区,IRI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滇中I-3区和滇中I-4区,ETcPeIRI显著变化主要出现在拔节孕穗期、分蘖期和乳熟期。1961—2013年滇中水稻ETc呈分蘖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拔节孕穗期>返青期>黄熟期,Pe呈抽穗开花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返青期>黄熟期,IRI呈返青期>分蘖期>黄熟期>乳熟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滇中水稻不同生育期ETc呈现中北高中东低,减小幅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上升幅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PeIRI则呈相反的变化特征。Pe是影响ETcIR和IRI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3.
肾状线虫属重要种类的鉴定和特征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宇 《植物保护》2008,34(2):101-106
记述了目前世界上认可的肾状线虫属(Rotylenchulus sp.)已知的10个种的重要鉴定特征、世界分布和寄主范围。这10个种包括越南肾状线虫(R.anamictus)、短管肾状线虫(R.brevitubulus)、北方贝肾状线虫(R.borea-lis)、短尾肾状线虫(R.clavicaudatus)、离异肾状线虫(R.leptus)、大囊肾状线虫(R.macrodoratus)、长肾状线虫(R.macrosoma)、微小肾状线虫(R.parvus)、肾形肾状线虫(R.reniformis)和甘蔗肾状线虫(R.sacchari)。并对其最具经济意义的两种线虫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4.
本文拟分析云南口岸出口普洱茶中大肠菌群的污染状况,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细菌进行种属分布和致病性探讨,揭示导致出口普洱茶大肠菌群超标的微生物污染因子和出口普洱茶肠道致病菌的污染风险,为普洱茶的出口监管和生产过程控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根据国标方法进行出口普洱茶样品的大肠菌群检测,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仪、生化鉴定仪和生化鉴定试剂条对分离出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2015~2016年间共检测76份出口普洱茶样品,大肠菌群超标率为15.8%。出口普洱茶中大肠菌群的主要污染微生物为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导致大肠菌群指标超标的主要微生物为阴沟肠杆菌。检测过程中共分离出8个种属的细菌,其中包括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说明出口普洱茶有潜在肠道致病菌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5.
割检7只黄臀鹎(Pycnontus ranthorrhous),收集体内寄生虫,经形态学鉴定,检出一种寄生虫一代有双三齿线虫(Diplotriaena diucae),隶属于丝虫科双三齿线虫属。经资料查证认为黄臀鹎为该线虫新宿主。  相似文献   
86.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种子鉴定方面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子纯度和品种真实性是种子质量检验的重要指标,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直接深远影响,通过对RFLP、RAPD、SSR和AFLP等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纯度和品种真实性鉴定方面的比较与分析,得出SSR是目前用于玉米种子纯度和品种真实性鉴定的最佳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7.
88.
本实验应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的方法。针对EHDV-VP7基因,在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温度、Mg2+浓度等,建立了EHDV RT-LAMP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EHDV RT-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是普通荧光RT-PCR方法的1 000倍,且能区分EHDV、AKV和VSV病毒。  相似文献   
89.
为了揭示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配置下干热河谷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rubra)产量形成机理,研究了不同灌水量5800 m3/hm2(I1)、4900 m3/hm2(I2)、4600 m3/hm2(I3)和不同种植密度79200株/hm2(D1)、52800株/hm2(D2)、39600株/hm2(D3)配置对紫甘蓝生物量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紫甘蓝植株外叶鲜重、茎鲜重和茎比例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减少降低了外叶-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紫甘蓝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外叶中。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紫甘蓝外叶鲜重、茎鲜重、叶球鲜重、外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球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外叶比例显著降低,叶球比例增加,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变化不明显。影响紫甘蓝生物量特性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灌水量影响较小,其交互作用不显著。I2D3处理的生物量特性主成分分析得分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经济产量较高。这表明,I2D3处理为紫甘蓝最佳灌水量和种植密度。本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紫甘蓝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口蹄疫病毒群特异性荧光PCR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荧光PCR技术,利用O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5′端UTR区的IRES片段设计和合成了可检测7个血清型FMDV群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1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的检测方法,耗时仅为4 h,克服了传统的病毒分离鉴定方法耗时长,敏感性和准确性较差,而且容易造成病毒扩散及环境污染的缺点,可广泛应用于动物的大批量、快速检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