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25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7篇
  615篇
综合类   15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某建设场地位于岷江上游大沟流域,为山洪泥石流多发区。从主、支沟山洪泥石流特征、泥石流暴发规模及支沟泥石流对主沟山洪特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场地可能遭受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并以此为基础对场地按危险程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该场地主体位于基本无危险区,其建设计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2.
黄绵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侵蚀和沉积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活性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中活性最强的部分,它比土壤有机碳更敏感于环境的变化。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侵蚀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和泥沙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在0.15~0.34g/kg和0.28~2.92g/kg之间;坡度≤20°时,活性有机碳的流失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富集比介于3.25~8.47,且随着侵蚀强度和坡度的增大均减小。泥沙中活性有机碳含量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呈对数递减趋势,而活性有机碳流失程度则相反。  相似文献   
53.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域元谋县为例,通过对该区龙川江小黄瓜园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以来输沙量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河流输沙量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80年代末至2000年,年均输沙量由400万t(1971—1980年)增加至750万t(1991—2000年)。为研究输沙量变化的原因,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输沙量增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局地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的增加使地表侵蚀加速,进入河道泥沙增多。同时,由于受牲畜数量快速增加、人口的迅速膨胀、生产方式的落后及农作物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土地覆被及结构变化明显,即覆被盖度减小,坡耕地增加,灌草地等蓄水保土作用好的地类面积迅速减少,进而导致生态极为脆弱的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壤侵蚀加剧,河道泥沙含量增加。此外,元谋县强烈的冲沟侵蚀也是龙川江输沙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4.
王道杰  崔鹏  朱波  韦方强 《土壤通报》2004,35(6):683-687
小江流域泥石流滩地水源充足、热量丰富,气候生产潜力(47641kghm-2)较高。本文应用加权指数和法确定了不同类型泥石流滩地(荒滩地、改良滩地和非改良滩地)土壤有效系数f(s)分别为0.405、0.684和0.594;根据生产力阶乘公式计算其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分别为19295kghm-2、32586kghm-2和28299kghm-2。通过实地调查验证,本文对泥石流滩地生产潜力的估算与现实生产力水平基本吻合,证明本文提出的泥石流滩地土壤有效系数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5.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土壤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分形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能客观地反映退化土壤的结构状况和退化程度 ,可作为退化土壤结构评价的一项综合性定量指标。退化土壤的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组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土壤中 <0 .0 0 1mm粘粒含量越高 ,>0 .2 5 mm团粒含量越低 ,则分形维数越高 ,结构性越差。对于同一土壤退化系列 ,分形维数越高 ,土壤退化越严重。  相似文献   
56.
西藏自治区草地退化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自治区有各类草地面积8205.19万hm^2,占其土地面积的68.1%,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1/5,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加之受全球气修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西藏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草层高度降低,草地植被盖度减少,产草量下降,群落优势发生逆变的替,毒杂草增加,鼠虫害日趋严重,研究并提出了转变观念,树立草畜并重的指导思想;加强机构建设、依法管理草地;固定草地使用权、完善草畜有偿承包责任制;实现草地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调速畜群结构,合理布局牧畜种群;开展草地畜牧业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等6项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7.
3,5,6-三氯-2-吡啶醇(TCP)的化学结构稳定、水溶性高、运移能力强,对水体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在有机质含量低、大孔隙度高、导水性好的紫色土地区,风险更加显著。为研究TCP在紫色中的迁移规律,该研究依据紫色土的典型耕作类型,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国家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采集3组土样(小麦-玉米轮作的坡地、水稻-油菜轮作的水旱农田和萝卜-白菜套种的菜地),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紫色土对TCP的吸附特征,并采用稳定流场饱和均质土柱的易混合置换试验研究TCP的动态迁移过程,最后对其迁移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紫色土对TCP的吸附特征呈线性,在坡地、水旱农田和菜地中的吸附系数分别为1.94、1.22和1.02 L/kg,且黏土含量和矿物组成是主要影响因子;TCP的出流平衡浓度分别为初始浓度的77%(坡地)、84%(水旱农田)和92%(菜地),相应的平衡时刻分别为2.88PV、4PV和6.5PV,表明TCP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用非平衡两点对流弥散模型模拟TCP在3种耕作条件下迁移,表明TCP以瞬时吸附为主,其水动力弥散系数和分形系数在坡地、水旱农田和菜地中依次减小,但一阶动力学常数依次增大。研究结果为探索TCP在紫色土壤中的迁移机制和预测防止TCP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2004年12月3日,在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村岩脚组后山发生危岩体崩塌,崩塌体坠落后又冲击山下土坡,从而造成土坡下滑,掩埋了山下岩脚组的部分住户,形成了特大型地质灾害。据调查统计,此次灾害历时仅约2 min,共造成岩脚组19户居民受灾,12栋房屋被毁坏,7栋房屋受损。截至到12月26日,搜救工作彻底结束,共发现39人死亡,5人失踪,另外还有13人受伤。对滑坡特征、形成机理、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9.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理论、评价尺度、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结果的应用方面研究较少,以河北省易县为例,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应用到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效益定量研究中,这对维持生态平衡,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指导意义。依据易县1997年、2001年和2010年的3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规划所引起的易县及其28个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易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7年的16.87×108元增加到2010年的20.06×108元,增加值为3.20×108元,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增长率为1.46%。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价值呈上升趋势,表明该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是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但此规划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未利用土地面积占的比例较大,应对此规划进行修改,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0.
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了小江流域1987,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分析了1987~2000年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类型之间相互转移,并应用马尔柯夫概率模型对小江流域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3年来小江流域耕地、林地以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其中耕地增加最为显著,由1987年的345.1km^2增加到2000年的398.7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很快,年均变化速度达0.49%;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城乡工矿用地的年均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3.52%,其次为耕地和水域。增加的耕地主要来自草地、林地和水域;林地中除部分转化为耕地外,由12.64%的林地退化成草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基本保持不变。到2015年,小江流域耕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和比例将会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和比例将会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