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25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7篇
  615篇
综合类   15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其水土流失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依据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合水土流失观测资料,评价了重庆市土壤侵蚀强度及区域分布。根据USLE方程中5N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建立了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原因,并提出了有关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   
22.
小江流域土壤抗冲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小江流域土壤抗冲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流域水稻土的抗冲性最大,棕壤其次,红壤、紫色土和褐红壤抗冲性最小;小江流域草地的抗冲性最大,耕地和灌丛地其次,裸坡最小;小江流域土壤的抗冲性大小与土壤中>2mm或<0.002mm的颗粒含量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3.
阐述了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河北省湿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北省主要湿地的生态需水量进行了测算,河北省湿地的适宜生态需水量为3.60×108m3,保证率为75%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65×108m3。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应建立节水型农业,把湿地生态用水列入水库分水计划及南水北调供水计划,协调湿地生态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的关系等改善湿地生态用水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4.
不同母质发育紫色土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运用分形模型对不同紫色母质发育的土壤团聚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与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61**,n=8),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958**,n=8);不同紫色母质发育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存在差异,棕紫泥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最高,暗紫泥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最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是评价土壤物理肥力和土壤抗蚀性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25.
泥石流与主河交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泥石流入汇主河属于复杂的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汇流问题,由于其机理的复杂性,一直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入汇主河后,汇口附近各水力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泥石流入汇后下游水位相对壅高与流量比以及交汇角的关系,得出相对壅水高度随流量比及交汇角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分析了交汇口附近淤积量及淤积率与流量及流量比的关系。30°,60°和120°交汇角情况下,淤积量总体趋势是随支流流量及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淤积率随总流量增大而减小,在主支流量相当时出现最大值;90°交汇时,淤积量随支流流量及流量比的增大而减小,淤积率随总流量增大而增大,在主支流量相当时出现最小值。  相似文献   
26.
间歇灌溉对稻田毒死蜱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灌溉作为丘陵区稻田常见的灌溉方式之一,其强烈的干湿交替过程会影响稻田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室内批量平衡吸附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农药野外喷施试验与动态观测,研究了间歇淹水和持续淹水条件下石灰性紫色土发育的稻田中毒死蜱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远远强于其对毒死蜱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3,5,6-TCP)的吸附能力,毒死蜱的吸附容量常数范围为34~170,TCP的吸附容量常数范围为0.62~0.67,且对毒死蜱和TCP的吸附容量常数及分配系数均以耕作层土壤高于非耕作层土壤;施药后田面水中毒死蜱及TCP的浓度均随时间迅速下降,两者均可通过土壤大孔隙优先流快速迁移至50cm深处;间歇灌溉处理稻田土壤孔隙水中两者的浓度总体低于持续淹水处理;降雨和灌溉事件会导致两者由土壤固相迅速向水相发生短时间、高浓度释放与淋失。  相似文献   
27.
强还原土壤灭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朱文娟  王小国 《土壤》2020,52(2):223-233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以高投入高产出、高频种植等为特点的集约化种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模式。伴随集约化种植程度不断提高,作物土传病害频发,且易发生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等土地退化现象,往往造成作物连作障碍。强还原土壤灭菌方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方法,兼具杀灭土传病原菌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易操作和处理时间短等特点,已成功用于作物连作障碍的防治。本文根据不同作物类型及不同土传病原菌,归纳总结了RSD处理过程所采取的有机物质类型、施用量、温度条件、淹水覆膜状况及灭菌效果。  相似文献   
28.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序列矿物组成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明土壤中矿物随时间变化的机制是理解矿物风化和土壤发育的基础。利用X射线衍射法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矿物组成随成土作用时间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冰川退缩区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同质性较高,以硅酸盐矿物为主(约90%),包括:斜长石(28.5%)、石英(24.5%)、黑云母、钾长石、普通辉石、角闪石、绿泥石、蛭石;并有少量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8%)、白云石(2.3%);以及磷酸盐矿物磷灰石(2.1%)。退缩区土壤的矿物组成总体呈新发育土壤特征,随着成土年龄的增加,方解石逐渐被风化成为草酸钙石,角闪石、黑云母、磷灰石和绿泥石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矿物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成土作用中矿物组成的变化受植被原生演替和土壤p H的影响,快速发育的植被导致土壤p H迅速降低,风化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29.
为查明"三北"防护林建设前后农耕地和退耕地土壤保持效益变化,利用137Cs和210Pbex双核素示踪技术,选择了防护林建设较为成功的张家口坝上地区(风力侵蚀区)作为典型区,研究了农耕地以及退耕地土壤137Cs和210Pbex的剖面变化规律及其示踪的土壤侵蚀变化。结果表明:1)由于耕作的混匀作用,农耕地土壤剖面中137Cs和210Pbex均呈均匀态分布;退耕地土壤剖面中137Cs和210Pbex则表现为表层(0~5cm)浓度最高、下层(5~25cm)浓度均相对较低且分布相对均匀的形态,这表明退耕后坡地土壤137Cs和210Pbex剖面形态均会发生一定变化,退耕驱动土壤137Cs和210Pbex剖面变化导致运用土壤核素估算侵蚀模型在该区域难以适用;2)基于土壤137Cs和210Pbex剖面变化规律,利用210Pbex质量平衡方程,提出了退耕地土壤210Pbex土壤侵蚀估算模型;3)利用137Cs比例模型估算退耕地土壤侵蚀速率为27.94±11.92 (t/hm2·a),农耕地侵蚀速率为29.11±14.42 (t/hm2·a),而利用修正后的210Pbex转换模型估算得到"三北"防护林区退耕地造林前平均侵蚀速率为82.16±14.36 (t/hm2·a),造林后平均侵蚀速率为-41.28±33.91 (t/hm2·a);农耕地造林前平均侵蚀速率为68.55±22.11 (t/hm2·a),造林后平均侵蚀速率-8.52±47.32 (t/hm2·a)。这表明137Cs示踪技术主要表征了1963年以来该区坡地土壤侵蚀和沉积的平均结果,而210Pbex示踪技术则可以较好地示踪防护林建成前后的土壤侵蚀变化。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相比于"三北"防护林建成之前,建成之后该区农耕地和退耕地的土壤侵蚀速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均由前期的风沙侵蚀转变成了风沙沉积。  相似文献   
30.
以川中丘陵区坡地防护林林地降雨量、径流量、泥沙含量等因子测定为切入点,借助侵蚀产沙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防护林类型的降雨侵蚀力与产沙、降雨强度与产沙、次降雨下产流与产沙、地表径流与产沙以及不同防护林类型产流产沙的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防护林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产沙侵蚀过程和水土流失规律,为川中丘陵区坡地防护林结构的调整、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防护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