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为了解新疆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其间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2020年喀什、阿克苏、和田、昌吉、塔城共5个地区13个县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喀什、阿克苏、和田、昌吉、塔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031 7~0.094 5,塔城与阿克苏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和田与喀什的遗传距离最远;总体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57 1,群体Neis内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7 5,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体变异的84.60%,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基因流Nm值为2.749 0,表明新疆不同区域群体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Normalized Mantel Statistic分析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防治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剂,为新疆核桃黑斑蚜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核桃黑斑蚜的发生数量。【结果】药后7 d,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 000倍液、4 000倍液、300 g·L~(-1)氯虫·噻虫嗪悬浮剂5 000倍液和20%啶虫脒可溶粉剂3 000倍液(对照药剂)对核桃黑斑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91%、99.48%、97.09%和99.68%。各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核桃树安全,无药害。【结论】推荐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 g·L~(-1)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可用于大田防治核桃黑斑蚜。  相似文献   
3.
不同除草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除草方式[人工除草(A_(01))和化学除草(B_(01))]稻田杂草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2016年对新疆伊犁河谷2种不同除草方式稻田杂草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_(01)和B_(01)稻田杂草种类分别有10目11科12属14种和6目7科10属11种,2种模式杂草群落结构类似,为阔叶类杂草+莎草科杂草+禾本科杂草;A_(01)重要杂草和主要杂草为B_(01)的1.33倍和1.50倍;A_(01)扁秆藨草生态位宽度(0.838 2)最大,B_(01)长芒稗生态位宽度(0.895 9)最大;B_(01)中长芒稗、空心莲子草、扁秆藨草生态位宽度均高于0.6且长芒稗-空心莲子草(A_(01):0.814 8,B_(01):0.790 9)、长芒稗-扁秆藨草(A_(01):0.838 0,B_(01):0.735 3)和空心莲子草-扁秆藨草(A_(01):0.967 9,B_(01):0.614 5)的生态位重叠值也均高于0.6,说明不同除草方式下,稻田杂草种间竞争格局发生改变,长芒稗、空心莲子草和扁秆藨草逐步演替为调查区主要杂草且其在B_(01)稻田表现出抗药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除草剂添加增效剂减量施用对红枣-小麦间作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为麦田除草剂减量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药后50 d,10%苯磺隆WP、20%双氟·氟氯酯WG和6%双氟·唑草酮OD添加增效剂激健在减施20.00%~40.00%的剂量下对麦田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为86.83%~98.47%和98.96%~99.87%,分别高于与之相对应的不添加增效剂激健的处理,较空白对照增产8.03%~10.69%,纯增收益为725.80~1 099.00元/hm,表明10%苯磺隆WP、20%双氟·氟氯酯WG和6%双氟·唑草酮OD添加增效剂激健可在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减量施用。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明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特殊生境下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该虫情预测预报及田间有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扩散系数进行t检验,以丛生指数Moore I、平均拥挤度m*、聚集度指数m*/m、C_A指标、聚集强度K及扩散指数I_Q等6种聚集度指标相互印证,用Iwao回归、Taylor幂法则、聚集均数(λ)及U检验,对稻水象甲幼虫、蛹两种不同虫态下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2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呈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m*-m回归表明;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均是稻水象甲个体群,但幼虫个体间相互排斥,蛹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均值与聚集度呈显著正相关;聚集均数(λ)分析表明:稻水象甲幼虫、蛹的聚集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此外,用Iwao回归法,建立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D)~2[(α+1)/m+β-1)],计算出在不同密度(m)下稻水象甲幼虫和蛹的理论抽样数,随着幼虫、蛹密度的增大,所需抽样数逐渐减少,m0取平均每穴幼虫数为12头时,两种虫态序贯抽样公式依次为T_(1(n)),T_(0(n))=12n±18.527 0n~(1/2)、T_(1(n)),T_(0(n))=12n±22.200 9n~(1/2),经U检验,稻水象甲两种虫态各抽样方法均可靠,田间最适抽样方法幼虫为"Z"字形取样法(0.140),蛹则为大5点取样法(0.177)。综上,两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为聚集分布,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的聚集强度,其聚集原因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在大田抽样中,幼虫、蛹的最适抽样依次为"Z"字形取样法和大5点取样法。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草莓斑驳病毒(SMoV)在山西省的分布、结构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从山西省7个主要草莓种植区随机采取159份草莓叶片进行RT-PCR病毒检测,结合在线数据库,使用MEGA5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SDTv 1.2软件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运用DnaSP v5.10软件分析c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采用RDP v.4.31 软件检测SMoV中的重组事件。RT-PCR检测后发现,从山西省各地区收集的159份草莓叶片中有65份样品呈阳性,检出率为38.46%。这些阳性样品经过分离、测序、克隆,获得16个SMoV分离物。结合在线的19个SMoV分离物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35个SMoV分离物被分成两组,组1包含28个分离物,均来自中国;组2包含7个分离物,分别来自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经选择压分析和中性检验,组1和组2 SMoV分离物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且中性检验均为负值,SMoV种群呈扩张状态。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35株分离物的核苷酸同一性为81.34%~100%,氨基酸的一致性为94.77%~100%,呈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可见:SMoV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负选择压力可能是导致SMoV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