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研究植物原料替代饲料中鱼粉及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体质量(35.95±0.05)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鱼粉鱼油组(鱼粉+鱼油)、鱼油组(植物蛋白+鱼油)、芥花油组(植物蛋白+芥花油)和豆油组(植物蛋白+豆油)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4种试验饲料,共养殖55 d,试验结束后测定大菱鲆生长、营养成分、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豆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与鱼粉鱼油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与豆油组脂肪效率和全鱼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全鱼及肝脏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豆油组则较高;芥花油组与豆油组全鱼及肝脏EPA、DHA含量总体上低于鱼粉鱼油组和鱼油组(P<0.05);芥花油组与豆油组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总体上显著高于鱼粉鱼油组(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P<0.05),芥花油组及豆油组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总体上显著低于鱼粉鱼油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抗氧化酶活力整体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用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但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合植物蛋白配合豆油及藻粉替代鱼粉鱼油效果相对较好,有望成为替代鱼粉鱼油的理想饲料。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苏北浅滩浒苔体内的农药污染与食用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南黄海苏北浅滩浒苔在农药方面的食用风险,本文以位于南黄海苏北浅滩的如东、大丰和吕四等地所采集的浒苔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Agilent 7890A/5975C)分析8种有机氯(OCPs)、4种菊酯(PEs)和9种有机磷农药(OPPs)的残留浓度及食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浒苔体内OCPs、PEs和OPP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5.86~56.93 ng·g~(-1)、42.03~133.49ng·g~(-1)和9.42~13.36 ng·g~(-1);浒苔对PEs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是OCPs,富集能力最弱的是OPPs;浒苔体内的8种OCPs、4种PEs和9种OPPs农药的食用风险评估中单一风险(ave THQ)值和总风险指数(HI)值均远小于1;从长期和短期摄入量可得出,浒苔体内农药的风险商值均小于1。研究表明,南黄海苏北浅滩的浒苔由三类农药造成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本文研究结果为日后南黄海苏北浅滩浒苔的大规模食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池塘养殖水产品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全面了解长三角地区池塘养殖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食用风险,于2015年5月至11月分别在上海、江苏和浙江的13个养殖池塘采集了5类共13种水产品并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同时根据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及风险评价指标分别评价了其食用安全性和健康风险。实验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水产品体内重金属Cr和As的残留量很低,Cu和Pb有近60%的样点超标,而Cd在所有样点都超标,且底栖类水产品中重金属的浓度高于鱼类。根据每周水产品摄入量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结果表明,Cu、Pb、Cr和As 4种重金属的百分比都小于100%,但Cd的占比远远超过100%,存在较大威胁。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部分水产品存在食用风险,且该风险主要由重金属Cu和Cd所贡献;就水产品种类而言,鱼类水产品的整体健康风险低于底栖类水产品。通过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初步得出长三角地区养殖池塘水产品体内的重金属Cd、Cr和As的残留可能与养殖池塘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植物原料替代饲料中鱼粉及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体质量(35.95±0.05)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鱼粉鱼油组(鱼粉+鱼油)、鱼油组(植物蛋白+鱼油)、芥花油组(植物蛋白+芥花油)和豆油组(植物蛋白+豆油)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4种试验饲料,共养殖55 d,试验结束后测定大菱鲆生长、营养成分、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豆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与鱼粉鱼油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与豆油组脂肪效率和全鱼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鱼粉鱼油组全鱼及肝脏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豆油组则较高;芥花油组与豆油组全鱼及肝脏EPA、DHA含量总体上低于鱼粉鱼油组和鱼油组(P<0.05);芥花油组与豆油组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总体上显著高于鱼粉鱼油组(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则较低(P<0.05),芥花油组及豆油组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总体上显著低于鱼粉鱼油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抗氧化酶活力整体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用植物原料替代鱼粉鱼油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但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合植物蛋白配合豆油及藻粉替代鱼粉鱼油效果相对较好,有望成为替代鱼粉鱼油的理想饲料。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上海市金山区罗氏沼虾养殖环境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水平、来源和评估其食用健康风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环境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结果表明:养殖区内,大气干、湿沉降中多环芳烃总含量及沉降通量分别为5.52~9.45 μg/g、47.99~100.42 ng/L和3.75~6.42 μg/(m2·d)、83.32~174.36 ng/(m2·d),干沉降中以高环为主,湿沉降中以低环为主;水体中多环芳烃总含量为342.76~1 520.83 ng/L,以低环为主,对比国内其他养殖区,研究区水体多环芳烃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土壤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分别为1 000.45~2 138.46 ng/g和1 763.70~3 656.97 ng/g,高环多环芳烃含量远高于低环,相比于其他养殖区处于较高水平;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中多环芳烃总含量分别为46.18~134.63 μg/g和26.13~145.39 μg/g,均以4环多环芳烃为主;罗氏沼虾在幼虾期、成长期、育成期体内多环芳烃平均总含量分别为63.09 ng/g、111.89 ng/g、148.77 ng/g,存在生物富集现象,虾肉中3、4环多环芳烃含量相对较高,相比于其他养殖区水产品,研究区罗氏沼虾体内多环芳烃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大气沉降为多污染源并存,其中湿沉降中污染源主要为石油源;干沉降中污染源主要为煤炭、木材的燃烧源;水体主要污染源为石油源;土壤中主要为煤炭燃烧源;沉积物中污染源与土壤中类似,以煤炭燃烧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为主。食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罗氏沼虾终身致癌风险为1.89×10-8~1.37×10-6,在可接受范围内,正常食用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6.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由2个或者多个苯环组成的具有致癌性的有机污染物,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为了解上海金山区漕泾建国路某养殖虾塘内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体内多环芳烃的残留水平及食用风险,测定了采自2018年7—9月金山区罗氏沼虾体内16种PAHs的浓度,分析不同时期的累积特征并计算了其潜在食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除了ANY、ANA、DBA、IPY和BPF以外,其余的11种PAHs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不同时期罗氏沼虾体内∑PAHs浓度范围为47.6~106 ng/g干重。PAHs优势组分为3,4环结构,其中4环占比最高,优势单体为ANT、BaA和CHR;溯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池塘内PAHs主要是来源于燃烧源。采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对食用罗氏沼虾引起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金山区罗氏沼虾养殖虾塘PAHs致癌风险R_(ILC)值处于可接受水平,不会对消费者的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其城区河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为探讨苏州城区河道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结构组成、周年演替以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于2018年对苏州城区河道进行每两月一次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85属20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可划分为29个功能群,其中19个(B、C、D、G、H1、J、Lo、M、MP、P、S1、S2、T、TC、W1、X1、X2、Y、Z)为该区的优势功能群。浮游植物功能群呈现出B+C+D+H1→W1+H1→P+G+H1→M+S1+H1的周年演替特征,功能群H1在全年占据绝对优势。RDA分析表明,水温、总氮、总磷和电导率是影响该水域浮游植物功能群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玉米芯同时作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人工强化生物反应器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p.)循环养殖废水的脱氮效果,并对新型反应器脱氮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强化挂膜方式可明显缩短装置的启动时间,新型脱氮装置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氨氮可从(8.00±2.22)mg·L~(-1)降至3.50 mg·L~(-1),硝酸盐可从(31.50±1.57)mg·L~(-1)降至0.5 mg·L~(-1),较好地实现了高溶氧养殖废水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总氮去除率达85%以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人工富集培养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均较为成功,随着装置运行时间的延长,玉米芯表面生物膜菌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参与脱氮的硝化细菌菌属主要由亚硝酸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酸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酸球菌属(Nitrosococcus)3个属组成;丰度最大的反硝化菌属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副球菌属(Para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