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68篇
基础科学   21篇
  506篇
综合类   699篇
农作物   8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温室土壤硝态氮积累的温度、水分、施氮量耦合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温室作物生产水肥管理和土壤温度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本文选取使用5年的温室土壤样品进行培养试验,研究温度、水分、施氮量及其耦合效应对温室土壤硝化作用和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室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可用“S”曲线进行定量描述,硝化过程中最大硝化速率、延迟期和最大可能累积量是参数土壤温度,含水率和NH4-N含量的函数;通过正交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最大硝化速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温度、含水率、温度与含水率的交互作用、水肥的耦合作用以及施氮量;影响延迟期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施氮量以及水肥耦合作用;最大可能累积量与温度、含水率及施氮量呈指数关系,其中施氮量影响最大,土壤温度次之,而这3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最大可能累积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利用回归模型,可为不同温度环境及水肥条件下硝态氮累积量及氮利用的有效性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基于MODIS温度/植被指数的东北地区土地覆盖分类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该文采用MODIS NDVI时序数据对东北区土地覆盖分类进行研究,以验证MODIS区域土地覆盖制图的可靠性。通过试验发现经过Savizky-Golay滤波处理能有效去除云、缺失数据及异常值的影响,使得NDVI时序曲线能更好的反映植被季相变化特征,分类结果表明NDVI时序数列能较好的区分植被与非植被、草本(一年生)与木本(多年生)覆盖类型。但研究区内一年一熟的农作物与高盖度草地、落叶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具有相似的物候特征,混分现象比较严重。该研究通过添加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数据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所得温度/植被指数TVI对研究区进行土地覆盖分类。所得结果用363个野外调查样区进行验证,NDVITVI时序数据的分类精度分别为62.26%与71.63%。结果表明TVINDVI对土地覆盖类型中的植被类型识别更有效。  相似文献   
43.
几种有机酸对恒电荷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恒电荷土壤(黄褐土和黄棕壤)和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乙酸、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土壤吸附重金属铜离子(Cu2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酒石酸浓度下,土壤对酒石酸的吸附量依次为黄棕壤(2 1 8mmolkg-1) >红壤(15 4mmolkg-1) >砖红壤(9 5mmolkg-1) ,土壤吸附有机酸后负电荷量增加,相同条件下增幅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无有机酸配体时,供试土壤对Cu2 的吸附量为黄褐土>黄棕壤>砖红壤>红壤;加入有机酸时,随有机酸浓度增高,土壤对Cu2 的吸附一般表现为“峰”形曲线,峰所对应的有机酸浓度因有机酸类型而异,且随土壤可变电荷性质增强而增高;土壤吸附有机酸后对Cu2 的次级吸附不同于有机酸与铜共存时的竞争吸附,且因土壤性质表现迥异。这些结果意味着在存在有机酸配体的根际环境中,恒电荷土壤与可变电荷土壤对Cu2 的吸附明显不同,并将影响重金属离子在根际的转化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4.
长江流域油菜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现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邹娟  鲁剑巍  陈防  李银水 《作物学报》2011,37(4):729-734
总结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进行的74个田间试验结果,分析目前条件下油菜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效率及肥料对油菜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油菜农学效率分别为6.2 kg kg–1 N、6.3 kg kg–1 P2O5和2.6 kg kg–1 K2O;表观利用率为N 34.0%、P2O5 17.4%和K2O 36.9%,生理利用率为18.5 kg kg–1 N、35.5 kg kg–1 P2O5和9.1 kg kg–1 K2O,氮磷钾肥对油菜籽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9%、21.4%和11.5%。研究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长江流域油菜的肥料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油菜高产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土培条件下研究硼对2个硼效率不同的棉花品种花器官各部位氯、磷、钾、钙和镁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缺硼与否,2个棉花品种花器官中雄蕊、雌蕊的氯、磷、钾含量较高,苞叶和花萼中钙、镁含量较高;氯、磷、钾和镁累积量以花冠最高,花萼最低,而钙累积量则以苞叶明显较高。缺硼对不同棉花品种花器官各部位5种养分含量影响的差异不明显,但养分累积量变化却不同,缺硼胁迫下,高效品种雄蕊、雌蕊中养分累积量相对较多,苞叶相对较少,低效品种则相反,花冠和花萼中养分累积量变化的品种间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6.
结晶有机氮肥在土壤-植株系统中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结晶有机肥、尿素和烟用复合肥在土壤植株系统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结晶有机肥比尿素增产 2 3.1%,比复肥增产 14.6 %,达 1%显著水准。复肥比尿素增产 8.5 %,达 5 %显著水准。烟株全N量 :有机肥处理是复肥处理的 138.6 %,是尿素处理的 145 .7%;而复肥处理是尿素处理的10 5 .1%。从肥料中吸收的N量 :结晶有机肥处理比复肥处理多 2 5 .1%,比尿素处理的多 2 7.9%。从土壤中吸收的N量 :结晶有机肥处理比复肥处理多 47.4%,比尿素处理多 5 8.3%;而复肥处理比尿素处理多 7.4%。N肥利用率 :结晶有机肥处理为 45 .8%,比复肥和尿素处理分别高 9.4和 10 .1个百分点。所施N的回收率 :结晶有机肥处理达 98.3%,比复肥和尿素处理分别高 7.7和 12 .8个百分点 ,而复肥比尿素处理高 5 .1个百分点。结晶有机肥省肥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剌激作物从土壤N库中吸收了较多N素 ,同时所施N肥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7.
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农用地分等评价为例,提出了在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的农用地评价中,以矢量化并经校正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貌图进行叠加产生的土地资源类型图作为农用地评价单元图,并通过与样点综合评价因素图层进行叠置分析来获取评价单元属性数据的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分等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8.
湖北省桑园养分状况研究Ⅲ.土壤与桑叶养分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湖北省蚕桑主产区桑园养分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桑因土壤pH值与土壤有机质、速效K、Ca、Mg含量呈正相关,与速效N、P、Fe、Mn、Cu、Zn呈负相关,表现出全省桑园土壤养分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和桑叶中大多数养分含量呈正相关说明施用有机肥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作用。桑园土壤N、P、Ca、Mg、Mn含量与桑叶中相应养分呈正相关,而K、Fe、Cu、Zn与桑叶中相应养分呈负相关,反映出桑树吸收养分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9.
15N示踪技术在植物N素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氮肥利用效率的不断下降,植物氮素的营养学研究更是日益受到重视。氮肥利用率受施氮水平、施用方法、土壤性状、气象条件、品种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平均利用率只有30%-35%。减少氨的挥发和反硝化作用,选育氮高效、耐低氮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简要概述15N标记技术尤其是示踪技术在植物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等方面的应用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钾肥施用水平对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适合用量配比能提高桑树每株枝条数、枝条叶片数、枝条长、枝条平均重和平均单叶重。结果显示,在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a,钾肥施用量为300 kg/hm2.a时桑叶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平均增产35.2%。试验结果还表明,氮肥、钾肥对桑叶增产效果有互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