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31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51.
为更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玉米干旱风险,该文选用西南四省市60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玉米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西南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用Arc GIS对西南地区玉米进行干旱风险区划与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玉米春旱主要发生在Ⅰ区大部、Ⅱ区、Ⅲ区,夏旱主要发生在Ⅰ区北部、Ⅲ区和Ⅳ区大部、Ⅴ区、Ⅵ区,全生育期干旱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位于Ⅰ区和Ⅱ区部分、Ⅲ区;2)高暴露区和次高暴露区集中在Ⅱ区和Ⅲ区,高脆弱区和次高脆弱区主要位于Ⅱ区东部、Ⅳ区和Ⅴ区部分,次低抗灾能力区和低抗灾能力区主要位于Ⅱ区和Ⅳ区部分;3)西南地区玉米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Ⅲ区,Ⅰ区、Ⅱ区、Ⅳ区和Ⅴ区局部;中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Ⅴ区和Ⅵ区,其他分区都有不同范围分布;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主要位于Ⅰ区中部、Ⅱ区西南部、Ⅳ区南部和东部。该研究成果将为西南玉米生产风险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四川旱地作物水分盈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四川53个农业气象站点1971-2009年逐旬气象、土壤湿度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和气候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5个气候子区域近40a来玉米、小麦、油菜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水分盈亏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内,各分区小麦、油菜均为水分亏缺,但关键期亏缺量在减小;各区域温度升高、水汽压增大、风速减小、日照减少趋势明显;水分盈亏量与降水、水汽压呈正相关,与气温、日照、风速呈负相关。由此可见,四川旱地作物以水分亏缺为基本特征,但由于日照和风速的减小引起作物需水量减少,从而使水分亏缺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四川盆地夏旱定量评估方法的探索,分析影响干旱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因子综合影响的单站和区域干旱定量评估模式,开发了干旱评估业务系统.利用新评估模武建立了单站和区域夏旱程度评估序列,通过新旧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新干旱指数与以前评估指数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新方法综合考虑了旱期多气候因子对评估影响的结果,新评估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在业务中应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四川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四川地区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方法]四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由降水引发,在收集整理近15a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后,确定出四川滑坡、泥石流的典型区域,进而分析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气候特征的关系。[结果]四川省滑坡典型区域在川东地区,泥石流典型区域在阿坝州地区。近年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近年频次明显增加,典型区域滑坡属于较长日数降水诱发型,与15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强降水所占比例较大;典型区域泥石流属于较短日数降水诱发型,与3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中小型降水所占比例较大。[结论]研究区15d有效降水量和3d有效降水与降水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密切,可分别作为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55.
1961-2015年四川省汛期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55a四川省156个气象台站的的汛期(月)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F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5a四川省汛期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特征、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5a四川省汛期降水总量、强降水量、降水百分率、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及暴雨日数均在绝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川中部地区呈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及1日最大降水量在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2)在年代际变化率上,汛期强降水、降水强度、降水百分率、1日最大降水量、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及暴雨日数均对汛期总降水量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降水总量、强降水及降水强度、日最大降水量、暴雨日数均存在准8a以及3~4a的短周期;降水百分率以及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为6~8a和3~4a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56.
利用近55a四川省156个气象台站的的汛期(月)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F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5a四川省汛期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特征、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5a四川省汛期降水总量、强降水量、降水百分率、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及暴雨日数均在绝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川中部地区呈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及1日最大降水量在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2)在年代际变化率上,汛期强降水、降水强度、降水百分率、1日最大降水量、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及暴雨日数均对汛期总降水量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降水总量、强降水及降水强度、日最大降水量、暴雨日数均存在准8a以及3~4a的短周期;降水百分率以及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为6~8a和3~4a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57.
为四川盆区水稻生产布局、品种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四川盆区10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盆区水稻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水稻生长季热量和日照资源,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盆中偏少,由盆中向盆地边缘增加。2)稳定通过12℃初日呈提前趋势,22℃终日呈推迟趋势,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3)水稻气候资源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不同要素的周期性不同。稳定通过12℃初日存在18~20a的周期变化,22℃终日存在4~6a、8~12a的周期变化,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和积温具有10a左右、18a左右的周期变化,日照时数有5a左右和25a左右的周期变化,降水量有8a和20a左右的周期变化。4)水稻气候资源各要素除降水量之外,都有比较明显的突变性,但不同要素的突变点有所不同。稳定通过12℃初日的突变点在2000年,22℃终日的突变点在1995年,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积温和日照时数突变点分别为1999年、1999年和1980年,突变性都较强。  相似文献   
58.
四川牡丹种实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牡丹作为中国特有的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为揭示四川牡丹种实性状特征,采用了方差分析、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源地四川牡丹的种实性状差异,以及种实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成熟率、种子质量、种皮厚度和果实长宽比在样地间差异显著,生活力差异不显著。四川牡丹种实性状平均变异系数较大(21.27%),其中种子成熟率平均变异系数最大(41.95%),种皮厚度(23.71%)、种子质量(17.11%)和果实长宽比(14.6%)次之,生活力平均变异系数最小(8.99%);种实性状主要受海拔、土壤速效钾和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其中种子成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下降,生活力随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的升高而显著增强,种皮厚度随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的升高而显著升高,果实长宽比随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种子质量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降低而增加;种实性状变异主要受海拔和土壤速效养分质量分数的影响,其中种子成熟率变异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升高,生活力变异随铵态氮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种子质量变异随速效磷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种皮厚度变异随速效磷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果实长宽比变异随速效钾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9.
三峡库区上游(川渝地区)旱涝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61~2007年川渝地区156个台站逐日温度降水资料,测试了3种单站旱涝指标,并做了相互比较。结果表明,CI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逐日的干旱变化,Z指数对月、季的旱涝评估较好,对Z指数的划分标准进行修正,修正后Z指数更适合三峡库区上游(川渝地区)旱涝等级的划分。基于各站Z指数,提出了一种能反映三峡库区上游区域旱涝强度的区域旱涝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0.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近58 a演变特征   总被引:32,自引:23,他引:32  
近年来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其演变特征和发生规律,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订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利用中国南方15个省(市、区)的气象台站降水资料,选择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指标,计算了南方地区最近58 a(1951-2008年)各月干旱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年及各季季节性干旱的站次比(发生干旱站数与总站数之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干旱程度在时间尺度上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干旱的季节性特征为春旱和秋旱有加重的趋势,而夏旱和冬旱有减轻的趋势。季节性干旱空间演变特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等各区域季节性干旱变化与整个南方总体干旱变化表现基本一致。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南方干旱整体上呈现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加重的趋势。研究和验证表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能很好地体现季节性干旱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