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227篇
农作物   36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2):4100-4107
为了探讨小麦成株期抗旱性评价方法并筛选抗旱小麦种质资源,本研究以黄淮麦区11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2年3点(每点在同一地块设置正常和干旱胁迫处理)的大田试验和成株期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与正常处理相比,在干旱胁迫下,各鉴定指标的平均值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为产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和株高;以产量抗旱指数、产量抗旱系数、综合抗旱指数、综合抗旱系数等4个指标为抗旱指标,抗旱指标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旱指标与株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多呈显著正相关;基于4个抗旱指标,对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抗旱品种(系)15份,可以在小麦育种中作为抗旱种质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32.
为尽可能多的探寻千粒重的重要遗传位点并验证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稳定性,以142个和尚麦/豫8679的F9:10重组自交系(RIL)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安徽合肥(2007、2008)、四川成都(2007、2008)和山东泰安(2009、2010)8个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该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共检测到35个QTLs,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36%~16.80%;涉及小麦1A、1B、2A、2D、3A、3B、4A、4D、5A、5B、6D和7D染色体,特别是1B、2A、3B染色体上(Xwmc269、Xgwm33、Xwmc419、Xbarc124、Xgwm636、Xgwm359、Xgwm533、Xwmc307、Xwmc418)的QTL可在多个环境下稳定的表达,为千粒重的QTL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3.
明确适应本地区气候变化和节水需要的小麦晚播适期范围,了解不同品种特性并确定其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充分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是非常重要的。利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泰山23’和‘泰山9818’在只浇底墒水和灌浆水的情况下,在4个播期、密度组合时的产量构成变化及群体发育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晚播期限内通过增加播量来达到高产的同时,重要的是稳定其较高的千粒重。花期、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泰山23’各播期的产量顺序为B1>B2>B3>B4,第四播期产量最低,且与其他播期产量有显著差异,在当前设计密度下,宜适期早播。‘泰山9818’产量顺序为B2>B1>B3>B4,且各播期产量无显著差异,各播期均可播种。  相似文献   
134.
以MRS为基础培养基,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各0.05%,研究了改良MRS培养基和在发酵期间添加缓冲剂对乳酸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往液体MR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1%的胡萝卜汁、1.5%的麦通过不同杀菌剂对苹果炭疽病菌和轮纹病菌的毒力测定分析,为田间高效的防治药剂筛选及配套的田间防病技术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戊唑醇等10种杀菌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430 g/L戊唑醇SC对两种病原菌的防效好,EC50分别为0.952 μg/mL和0.411 μg/mL,但对苹果轮纹病菌的EC90值93.836 μg/mL明显低于对苹果炭疽病菌的EC90值487.738 μg/mL。50%异菌脲WP和70%代森联WG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586 μg/mL和10.650 μg/mL,但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并不理想;而250 g/L嘧菌酯SC和75%百菌清WP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0814 μg/mL和7.313 μg/mL,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作用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5.
以泰山23号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了以超高吸水性树脂为基质研制的双效保水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双效保水肥料能够有效降低作物根层土壤水分流失与土表蒸发,从而有利于提高灌溉、自然降水利用率,营造作物根层高效耦合的水、肥利用环境;双效保水肥料、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技术能够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持续提供充足营养,缓解小麦下部叶片老化,提高小麦生长后期叶面积指数,从而调整小麦高产群体结构和提高光合作用水平,并最终实现小麦高产增效。  相似文献   
136.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8~2010年冬小麦生长季,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技术与精制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性状的影响,探讨了精制有机肥与腐熟剂对秸秆还田的激发效果及其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腐熟剂并配施有机肥1500 kg/hm2对小麦的增产率达9.60%~15.34%。秸秆还田配施精制有机肥和腐熟剂有利于促进小麦的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精制有机肥施用量为750~1500 kg/hm2时激发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7.
不同生态环境下冬小麦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鉴定影响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并估计QTL的表型效应;分析不同环境下QTL的稳定性。【方法】以冬小麦小粒地方品种和尚麦为母本,大粒育成品种豫8679为父本及其F7:8重组自交系的142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分析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合肥(2007)和成都(2007)4个不同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这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93个影响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的QTL,这些QTL分布在除1D和6A之外的所有小麦染色体上。在检测到的QTL中,与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千粒重相关的QTL分别为17、16、18、21和21个。另外,本研究还在1A、1B、2A、2D、3A、3B、5A、5B、5D、6A、6D、7B和7D染色体上共发现了18个QTL富集区。【结论】获得93个影响小麦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这些QTL可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途径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8.
运用英国PP-Systems公司制造的CIRAS-1型便携式光合仪,于2006年5月23~5月30日研究了春季大棚内大果四季草莓品种赛娃和美德莱特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草莓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型,两次峰值出现在上午9时和下午15时左右,第一次高于第二次峰值;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双峰型;老叶、功能叶、幼叶净光合速率中,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高,老叶和幼叶的净光合速率较低,三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是功能叶>老叶>幼叶.  相似文献   
139.
不同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光合生理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细胞质对杂种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8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V、T、CHA型不育系)及其恢复系758461-4的杂种F1为材料,在4个生育时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测定了其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相关生理参数(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细胞间隙CO2浓度Ci、大气CO2浓度(Ca),并对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及相关生理参数优势普遍存在,其中T型杂种的优势最强,超中亲(MP)20.029%,K、V型杂种分别超MP 10.630%、7.099%;(2)杂种Fl及其隶本净光合速率及生理参数4个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同,从开花期到灌浆期,Pn与Ci、Gs的变化趋势相同,与Ls的相反;(3)K型杂种的Pn较CHA型低0.077μmol CO2·m-2·s-1,V、T型杂种的Pn较CHA型分别高0.419、0.725μmol CO2·m-2·s-1但其差异不显著;(4)以太911289为母本配制的杂种的P"比以翼5418为母本配制的杂种高1.052μmol CO2·m-2·s-1,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此可见,K、V、T型细胞质对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及生理参数无不良影响;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孔因素的限制;在配制杂种时,通过选择优良的基因型可以改善杂种F.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40.
泰山黄芪的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调查表明:粉白病、根腐病、小地老虎、蚜虫、豆荚螟是泰山黄芪的主要病、虫害。并针对上述病虫害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