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29篇
  免费   1488篇
  国内免费   2087篇
林业   1840篇
农学   1512篇
基础科学   1463篇
  2620篇
综合类   9546篇
农作物   1231篇
水产渔业   1099篇
畜牧兽医   3588篇
园艺   1379篇
植物保护   1126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411篇
  2022年   1011篇
  2021年   982篇
  2020年   951篇
  2019年   904篇
  2018年   629篇
  2017年   1146篇
  2016年   729篇
  2015年   1095篇
  2014年   1101篇
  2013年   1394篇
  2012年   1870篇
  2011年   1913篇
  2010年   1825篇
  2009年   1583篇
  2008年   1542篇
  2007年   1430篇
  2006年   1264篇
  2005年   924篇
  2004年   510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382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4 毫秒
991.
分别利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RFLP方法对皖南黑猪、皖南花猪、定远猪、安庆六白猪4个安徽地方猪种共213头繁殖母猪进行FSHβES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为安徽地方猪种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ESRFSHβ基因在4个地方猪种中都存在多态性,ESR在安庆六白猪、定远猪中出现了AA、AB、BB3种基因型,而在皖南黑猪、皖南花猪中只出现了AA、AB 2种基因型;FSHβ在皖南黑猪、皖南花猪中出现了CC、CD、DD 3种基因型,而在安庆六白猪、定远猪中只出现了CC、CD 2种基因型;(2)不同基因型母猪的TNB、NBA存在一定差异,ESR不同基因型对定远猪和皖南花猪经产母猪的TNB、NBA影响显著(P<0.05);FSHβ不同基因型对皖南黑猪初产、经产和定远猪经产母猪的TNB、NBA影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ESRFSHβ基因不同基因型对部分安徽地方猪的产仔性状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作为其标记辅助选择的潜在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992.
探讨了电融合前对重构卵继续孵育及激活剂6-DMAP不同作用时间对山羊核移植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重构卵在成熟液中继续培养后,9~10 h组的融合后卵子死亡率(27.42%)显著低于30 min和90 min组(49.26%和56.3%)(P0.05),胚胎卵裂率(68.15%)则显著高于30 min和90 min组(55.6%和54.24%)(P0.05);重构卵用离子霉素激活后,再用6-DMAP激活0 h、2 h、3 h、4 h、5 h及8~10 h,各组间的胚胎卵裂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未用6-DMAP组的卵裂率(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电融合前,继续成熟培养重构卵有利于降低电融合时的卵子死亡率,提高卵子利用率;联合使用离子霉素和6-DMAP有利于提高激活效果,而6-DMAP的作用时间(2~10 h)不影响核移植胚胎的卵裂。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需求,设计与实现了以.NET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后台数据库技术的套餐式营销服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提高了农业专业化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994.
殷国俊 《水产学报》2004,28(6):628-632
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鲤头肾中的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用RPMI细胞培养液对分离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水提取液来研究黄芪对鲤头肾中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黄芪水提取液单独使用时能刺激鲤头肾中巨噬细胞的增殖,但不能刺激巨噬细胞的氮暴发活性。用黄芪和脂多糖(LPS)混合刺激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时,黄芪水提取液能显著提高脂多糖刺激所产生的一氧化氮的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黄芪不仅能刺激巨噬细胞数量的增加,而且能协同脂多糖增强头肾中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市邓屯乡高家养虾场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3个/毫升,虾池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4个/毫升,底质中异养菌数量为10 ̄5~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4个/克。虾体肌肉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肝胰脏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2~10 ̄7个/克;肠道中异养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  相似文献   
996.
2001年12月—2002年3月,水温为19~24℃,对鲻鱼[初始体重:(204.42±23.13)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限食处理后再充分投喂的恢复生长试验。试验设定2种投喂方式,对照组(饱食组)在试验期间正常投喂;限食组(半饱组)在限食期投喂量为饱食组的1/2,重喂期则恢复投喂。试验期为8周。分别在限食期的第0、1、2、4周和重喂期第1、2、4周取样,每次6条鱼。试验结果表明:限食状态下,鲻鱼半饱组血糖、血脂和血浆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再充分投喂后,各血液生化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鲻鱼限食4周后,在4个星期的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997.
皱纹盘鲍脏器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碱性蛋白酶从皱纹盘鲍脏器中提取多糖,采用胃蛋白酶和Sevag相结合的方法脱除蛋白质;经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和DEAE-cellu lose 52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得到AHP-2;AHP-2经高效液相色谱和比旋光度法鉴定其为均一性多糖;紫外扫描无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分析,AHP-2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和硫酸基吸收峰;凝胶色谱法测定其分子量为10 000~15 000;化学组成分析表明,AHP-2是硫酸酯多糖,硫酸根含量11.55%;气相色谱测定单糖组成为鼠李糖、岩藻糖、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其摩尔比Rha∶Fuc∶Xyl∶Gal∶G lu=6.7∶2.0∶3.9∶7.4∶1.0。  相似文献   
998.
褐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胸腔活体注射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G iem sa染色来研究褐点石斑鱼的核型。试验结果表明,禢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 sm 46 t,NF=50;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99.
乳酸菌对牙鲆稚鱼养殖水体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牙鲆稚鱼中投喂添加由单一鼠李糖乳杆菌P15制备的微生态制剂和黄霉素,在60d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好氧性异养菌的总数、总弧菌数和乳酸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在投喂菌液和冻干菌粉后,养殖水体和牙鲆肠道的乳酸菌数均呈上升趋势,在30d后乳酸菌数量达到稳定并在肠道内定植。同时,由于乳酸菌的抑制作用,弧菌的数量下降,以肠道中的弧菌最明显。乳酸菌对养殖水体和牙鲆肠道的好氧性异养菌没任何影响。乳酸菌对养殖水体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表明乳酸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在牙鲆的养殖中。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laboratory study investigating larval 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Pinctada maxima in response to both natural and artificial inducers. Natural biofilms induced larval settlement and the inductive effect appears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bacteria in the biofilm.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in nature, bacteria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ttlement of P. maxima larvae. Various pharmacological agents were also tes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results were generally similar to those found with other marine invertebrates, particularly mollus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pharmacological agents are potent artificial inducers of larval settlement for P. maxim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larval settlement of this species, which i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hatchery industry of this pearl oys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