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5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林业   131篇
农学   133篇
基础科学   136篇
  262篇
综合类   1547篇
农作物   186篇
水产渔业   124篇
畜牧兽医   684篇
园艺   295篇
植物保护   14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1.
重金属是水环境中的典型无机污染物,随着水体中抗生素检出率的增加,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复合污染及其效应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重金属和抗生素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作用,可以了解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毒性效应,为评估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在水环境中的潜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便携式急性毒性检测仪,系统研究了重金属Pb和6种抗生素(四环素、氧四环素、氯四环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嘧啶)对费氏弧菌的单一和联合急性毒性,得到了单一污染物的半数效应浓度,并对重金属Pb和抗生素所组成的二元、三元复合污染体系的联合作用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当Pb与抗生素共存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急剧上升。因此,在评价Pb与抗生素二元或多元复合污染体系的生态风险时,应考虑其联合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2.
初步探讨了在‘越心’草莓(Fragaria × ananassa‘Yuexin’)茎尖离体培养再生植株中发现的稳定变异突变体着色差异的分子机理。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与‘越心’在植株形态、始花期、始果期、始熟期、单果质量、平均株产、果形、风味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而突变体外果皮色泽较淡,L*值较高,a*值较低,H色度角值较大,颜色指数CIRG显著小,且果肉不着色(‘越心’果肉红色)。突变体果实总花青苷含量为‘越心’的13.2%,其中以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Pg3G)含量差异最大,突变体Pg3G含量仅为‘越心’的12.9%。花青苷合成途径结构基因FaF3H、FaCHS、FaDFR、FaANS、FaCHI、Fa3GT的表达水平在突变体中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突变体成熟果实花青苷水平显著低于‘越心’的直接原因。FaMYB10和FaMYB1在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FaMYB10在几个主成分中的特征向量绝对值均显著较高,进一步证实了MYB10是草莓成熟过程中花青苷合成的类黄酮或苯丙烷类化合物途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提取叶片基因组DNA进行基于KASP标记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74对KASP引物在‘越心’草莓及其突变体中的基因分型不存在差异。本结果初步证实突变导致参与调控花青苷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表达发生显著下调从而使花青苷积累显著减少,果实着色变淡。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供钾和释钾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指导茶园土壤施肥、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集四川省雅安市草坝镇茶园农业生态区植茶年限分别为5 a、10 a、15 a和30 a的原状土 (0—15和15—30 cm),利用湿筛法分离出粒径> 2 mm、0.25~2 mm、0.053~0.25 mm和 < 0.053 mm的土壤样品,分析其稳定性、各粒级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并采用四苯硼钠 (NaTPB) 浸提法探讨了其有效钾释放特征。   【结果】   各植茶年限土壤均以大团聚体 (粒径> 0.25 mm) 为主,质量占比为75.87%~95.75%,但随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显著减少 (P < 0.05),且各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 均明显减小。15 a和30 a的茶园土壤中同一粒级团聚体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高于5 a和10 a茶园。5 a和10 a茶园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中速效钾含量分布较为均匀,15 a和30 a的茶园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大粒级团聚体的增加而增高。土壤缓效钾在各年限茶园均表现为微团聚体 (粒径< 0.25 mm) 高于其他团聚体组分。各茶龄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效钾累积释放量在102.3~236.5 mg/kg,且呈现前期快、后期较稳定的趋势,释放过程均以扩散模型拟合程度最好。进一步比较表明,植茶15 a和30 a的土壤团聚体有效钾累积释放量明显高于植茶5 a和10 a时的土壤。   【结论】   茶园土壤中以大团聚体 (粒径> 0.25 mm) 的比例最高,但随植茶年限的增加,微团聚体 (粒径< 0.25 mm) 比例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降低,特别是15—30 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的减少促进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的释放,因而,植茶15 a和30 a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5 a和10 a的茶园高,但是会耗竭土壤钾库,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4.
为探究冬小麦科学施肥技术,明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影响,于2018—2019年分别在河南省鹤壁市和新乡市以冬小麦(鹤壁、新乡试验品种分别为‘郑麦7698’和‘郑麦366’)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FP)、当地推荐施肥(ST)、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在NE基础上配施缓控释氮肥(RNE)、在NE基础上不施氮肥(NE-N)、在NE基础上不施磷肥(NE-P)、在NE基础上不施钾肥(NE-K)],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氮、磷、钾养分转运分配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氮、磷、钾施肥量NE较FP处理分别降低16.2%、43.3%、-13.2%(鹤壁)和19.5%、48.0%、-57.9%(新乡);冬小麦产量NE与FP处理无显著性差异,RNE与FP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NE、RNE较FP处理分别增产4.7%~6.6%、5.5%~9.6%(P0.05)。进一步研究表明,NE、RNE处理可显著增加地上部植株养分含量和积累量(P0.05),其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FP处理增加9.2%~14.0%、11.9%~18.6%;花前氮、磷素转运量和钾素转运对籽粒钾素积累贡献率均有提高,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氮、磷、钾肥平均利用效率分别为42.1%、19.2%、46.6%,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1.5kg·kg~(-1)、13.2 kg·kg~(-1)、13.3 kg·kg~(-1)。综上可知,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指导优化了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促进了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可以在河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参麦与黄芪注射液联用对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治疗效果,以地塞米松连续肌肉注射Wistar大鼠6周,建立PCP大鼠模型,用参麦与黄芪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患病大鼠,同时设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治疗对照组和PCP模型阳性对照组。通过各组大鼠基本情况变化、肺组织印片检查包囊、肺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变化,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发现,参麦与黄芪注射液联用治疗后,大鼠饮食、饮水增加,活跃程度恢复,体重不同程度增加,肺印片Pc包囊数量比治疗前明显减少,肺组织炎症反应减轻,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接近复方磺胺甲恶唑组。研究结果表明,参麦与黄芪注射液对肺孢子虫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6.
以"苏州青"和"矮脚黄"2个小白菜品种为试材,采用室内模拟砂培培养法,研究了供钾水平(0.0、2.5、5.0、7.5、10.0mmol·L~(-1))对其根、叶柄和叶片同化物及钾素分配的影响,以期为采用钾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小白菜产投比的钾营养诊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供钾水平对小白菜生物量的影响随其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大。其中,"苏州青"的同化物分配对供钾水平的响应较"矮脚黄"相对敏感,其可食部分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产量)最大时的供钾水平相对低于"矮脚黄",而植株不同部位钾含量最高时的供钾水平却相对高于"矮脚黄"。小白菜植株不同部位钾含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叶柄、叶片和根系,且不同部位钾含量最高时所需要的外源供钾水平及钾在小白菜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百分比均表现为叶片叶柄根系,说明小白菜植株不同部位对供钾水平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适宜的供钾水平可能通过协调同化物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并维持分配比例的稳定性,达到促进小白菜生长的效果。与正常供钾水平比,供试的2个品种小白菜对过量钾的响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通过明显降低"苏州青"的根系钾含量及矮脚黄的根系同化物的分配,而减少了钾在其各自根系中的分配。缺钾通过降低同化物,特别是钾在小白菜叶柄中的分配而明显增加了其向叶片和根系的分配,进而提高了小白菜的根冠比。随着供钾水平的升高,只有叶柄的同化物和钾分配的百分比均有所升高,且以钾分配百分比的升高幅度远大于同化物。综上所述,叶柄钾含量和叶柄钾分配百分比对小白菜钾营养状况存在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7.
为探索新型无公害抗蚜方法,测试了外源施入γ-聚谷氨酸高分子聚合物的盆栽辣椒植株叶片在蚜虫胁迫后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外施γ-聚谷氨酸的植株叶片叶绿素a和b的含量在受胁迫后随时间增加其下降趋势较对照降低;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蚜虫胁迫期间的活性较对照高。表明了外施γ-聚谷氨酸的辣椒植株叶片能够缓解由蚜虫胁迫导致的叶绿素降低的趋势并增强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48.
黄巍  缪武 《辣椒杂志》2017,(3):21-26
为了解两种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对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06-77-2A、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C06-77-2A及两个不育系的可育系G06-77-2B的株高、开展度、花蕾、雄蕊、雌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育系除在株高和开展度较可育系大之外,其他性状和可育系基本一样;(2)雄性不育系的花蕾及雄蕊干质量都小于其相应的可育系,而雌蕊有异常膨大的现象,这一规律细胞核质互作不育系较细胞核不育系更突出,果实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见,辣椒细胞核质互作不育系C06-77-2A及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06-77-2A的整体性状好,个体间表现基本一致,能够运用于不育性状的回交转育亲本或选配杂交一代亲本。  相似文献   
49.
In order to study whether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sequence could be used as a molecular marker for th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rabbit coccidian, the rDNA ITS of Eimeria intestinalis, Eimeria flavescens and Eimeria magna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were cloned into pGEM-T Easy vector subsequently. The positive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identified by PCR and then sequenced. By sequence comparis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relative sequences of rabbit Eimeria spp. available in GenBan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ngths of Eimeria intestinalis, Eimeria flavescens and Eimeria magna were 1065, 1009 and 1047 bp, respectively, and the sequence homologies with the same species sequences were 99.2%, 99.0% and 94.5%, respectively, while were 55.3% to 82.1%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ing sequences of other different species sequence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software Mega 5.0 showed that all rabbit coccidia clustered together in a clade,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sister lineages,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oocyst residuum.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ITS could be used as a molecular marker for th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rabbit coccidia.  相似文献   
50.
许如根  吕超  缪丽霞  莫惠栋 《作物学报》2005,31(12):1537-1543
研究了大麦4种杂交类型(含二棱×二棱、二棱×六棱、六棱×二棱和六棱×六棱)的F1杂种的性状表现和优势特征,比较了同棱型相配组(二棱×二棱和六棱×六棱)和异棱型相配组(二棱×六棱和六棱×二棱)的超高亲优势(Hh)组合数及其出现率。研究性状包括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穗数、粒数、粒重、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等13个.结果表明,(1)二棱×二棱杂种的穗长较长、每株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六棱×六棱杂种的每穗粒数、每株粒数较多、籽粒产量较高;而异棱型相配杂种则比同棱型相配组有较高的株高、穗下节间长和千粒重。(2)4种杂交类型杂种的类型内杂种间变异,在大多数性状上均为同质,仅有株高、穗长和主穗粒数在六棱×六棱杂种中变异增大,有较大的选择潜力。(3)在13个数量性状中,有9个性状的Hh优势出现率与杂交类型显著关联;株高、穗下节间长和千粒重的Hh优势出现率在二棱×六棱和/或六棱×二棱杂种中最高,而主穗粒数、每穗粒数、每株粒数、每粒重和每株干重的Hh优势出现率则在六棱×六棱和/或六棱×二棱杂种中最高。(4)异棱型相配组杂种的株高、穗下节间长和千粒重的Hh优势率显著高于同棱型相配组杂种,依次为20/30对8/33、30/30对18/33和22/30对5/33;但同棱型相配组杂种籽粒产量的Hh优势率显著高于异棱型相配组杂种,为10/33对2/30。说明异棱型杂种易产生生物量和千粒重优势,而同棱型杂种易产生籽粒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