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24篇
  免费   1374篇
  国内免费   1973篇
林业   1883篇
农学   1631篇
基础科学   1280篇
  2391篇
综合类   9484篇
农作物   1375篇
水产渔业   1010篇
畜牧兽医   3361篇
园艺   1473篇
植物保护   1083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385篇
  2022年   941篇
  2021年   1011篇
  2020年   960篇
  2019年   851篇
  2018年   667篇
  2017年   1005篇
  2016年   732篇
  2015年   1114篇
  2014年   1102篇
  2013年   1386篇
  2012年   1795篇
  2011年   1862篇
  2010年   1719篇
  2009年   1558篇
  2008年   1489篇
  2007年   1470篇
  2006年   1099篇
  2005年   859篇
  2004年   588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416篇
  2000年   353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和慢性瘤胃酸中毒是限制反刍动物高精料饲养的关健问题,给反刍动物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瘤胃微生物的角度阐述了防治酸中毒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促进乳酸的利用,如添加电子受体、乳酸利用菌以及酵母和曲霉等真菌;另一方面减少乳酸的产生,如给反刍动物接种牛链球菌和乳酸菌疫苗。通过调控乳酸利用菌群和乳酸产生菌群之间的平衡,控制乳酸的利用和产生,从而阻止瘤胃酸中毒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2.
为了研究断奶前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对羔羊瘤胃上皮发育的影响,选取24只体况良好、胎次一致、体重相近的10日龄羔羊(湖羊),将其随机分为3组,在饲喂相同母乳的基础上,分别补饲以纯木薯(CS)、玉米(MS)和豌豆淀粉(PS)(直/支链淀粉比分别约为0.11,0.27和0.44)为唯一淀粉来源的开食料。试验期间,每天4:00-19:00将羔羊抱入补饲栏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的开食料,并且在6:30, 10:30和15:30将羔羊抱回母羊舍哺乳1 h。羔羊自由饮水,单栏饲喂,自由采食燕麦干草。56日龄时屠宰采样,采集瘤胃组织样品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瘤胃乳头形态测定,采集瘤胃上皮样品提取RNA测定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CS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表面积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乳头宽度显著(P=0.001)高于PS组。对瘤胃上皮各层厚度统计显示,CS和PS组羔羊瘤胃上皮角质层厚度显著(P=0.001)高于M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上皮颗粒层厚度显著高于(P<0.001)PS组;CS组羔羊瘤胃上皮棘基层厚度和总厚度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qRT-PCR结果显示: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显著影响羔羊瘤胃上皮CDK2和CDK6的mRNA表达量(CS>MS>PS, P<0.001);CS组羔羊瘤胃上皮细胞cyclin A和CDK4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PS组,但与MS组无显著差异;CS组羔羊瘤胃上皮cyclin D1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12)低于PS组,但与MS组无显著差异。CS组羔羊瘤胃上皮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1)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上皮IGF-1R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01)高于PS组。上述结果表明:较高支链淀粉比开食料与较高直链淀粉比开食料相比,在瘤胃中较易降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促进瘤胃上皮IGF-1及细胞周期蛋白mRNA的表达,进而有利于断奶前羔羊瘤胃上皮的发育。研究结果对制订羔羊营养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
牛至精油对家畜生产性能和免疫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在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育肥河西绒山羊,研究其对河西绒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和7 g宜生饲宝(含牛至精油的添加剂),4和7 g宜生饲宝中牛至精油的含量分别为52和91 mg。对照组和试验组均为同月龄、同体重的河西绒山羊羯羊,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育肥期为90 d,每30 d为1个阶段。试验结果表明:育肥全期,对照组、4 g组和7 g组河西绒山羊平均日增重分别为96.30、172.22和169.82 g·d-1,4 g组和7 g组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g组和7 g组无显著差异(P>0.05);屠宰性状,胴体重对照组、4 g组和7 g组分别为20.24、24.18和23.90 kg,无显著差异(P>0.05),屠宰率对照组、4 g组和7 g组分别为48.86%、51.21%和51.56%,4 g组和7 g组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g组和7 g组无显著差异(P>0.05),胴体净肉重对照组、4 g组和7 g组分别为12.90、16.27和15.99 kg,4 g组和7 g组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g组和7 g组无显著差异(P>0.05);肉质性状,大理石纹4 g组和7 g组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g组和7 g组无显著差异(P>0.05),pH、熟肉率、失水率、嫩度、蒸煮损失对照组、4 g组、7 g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添加牛至油可以显著提高河西绒山羊的育肥性能,本试验日粮中添加4 g宜生饲宝(含牛至精油52 mg)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4.
阎欣  刘任涛  安慧 《草业学报》2018,27(11):15-25
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变异规律,分析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碳库指数变化,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壤碳库的表征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线性下降。易氧化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均在荒漠草地达到最大值,在半固定沙地达到最小值。利用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增加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利用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正相关,但溶解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略高于易氧化有机碳。通过比较活度敏感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敏感指数发现,荒漠草地逆向演替至固定沙地过程中,易氧化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溶解性有机碳。固定沙地演替至流动沙地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易氧化有机碳,表明易氧化有机碳能够较好地表征荒漠草地沙漠化前期土壤碳库变化,而荒漠草地沙漠化中期和后期利用溶解性有机碳表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5.
96.
基于冗余分析的高寒草原土壤与草地退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寒草原退化草地设置研究样地,观测植物群落特征、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依据数量生态学基本原理,探讨高寒草原退化草地与土壤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样地沿冗余分析排序图第一排序轴分布,第一排序轴反映草地退化程度的变化;草地植物群落中与第一排序轴负相关且按相关程度大小排序的指标为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第一、第二排序轴能够解释97.1%的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关系;土壤沙砾、p H与第一排序轴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有效氮与第一排序轴负相关;第一排序轴及所有排序轴所反映的土壤因子均与草地退化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不同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之间相关程度不同,土壤有机碳(r=-0.890)、土壤含水量(r=-0.864)、容重(r=-0.847)、全氮(r=-0.836)、有效氮(r=-0.821)等与高寒草原退化相关程度更高且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利用退化草地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数据矩阵进行冗余分析能够较好地综合反映土壤因子与草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有效氮是反映高寒草原退化的重要土壤指标。  相似文献   
97.
为验证比格犬源芽孢杆菌的安全性,以小鼠为试验动物,研究该菌对小鼠体重和组织脏器的影响。将40只30日龄SPF级小白鼠(雌雄各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饲喂普通日粮;试验组在饲喂普通日粮的基础上,每只灌服0.2 m L比格犬源芽孢杆菌菌液(109 cfu/m L);每隔2 d测定体重;18 d后,将小鼠脱臼处死,取脾脏、肾脏称重;将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用福尔马林固定,做组织切片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小鼠肾脏重量有增加,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公鼠脾脏重量增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小鼠肠绒毛较发达,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窦和门管区明显可见。试验证明,比格犬源芽孢杆菌对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肝脏的正常结构未造成危害,说明比格犬源芽孢杆菌是安全可用的,且对组织脏器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98.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下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保护机制,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以驻玉309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预处理及2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后玉米幼苗的生长参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D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干旱胁迫处理(PEG)相比,BR+PEG处理的玉米苗株高增加45.87%,根长增加20.56%,总干物质积累增加8.01%,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4.50%,叶绿素a含量增加26.32%,光合参数(Pn、Gs、Ci、Tr)分别提高9.57%,38.23%,30.19%,28.12%,光合系统Ⅱ(ΦPSⅡ)活性提高了20.48%,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了0.66%,光合系统Ⅱ绝对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Ⅱ))分别提高20.40%和31.02%;D1蛋白含量增加37.34%(P0.05)。说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喷施BR可以改善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减缓光合系统的损伤,促进D1蛋白质的稳定,从而提高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
总结浙西南山区巨峰葡萄平棚避雨栽培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0.
传统水稻育种技术最主要瓶颈是选择效率低和周期长。为了提高水稻优异材料选育和杂交稻组配效率,创新水稻分子育种策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多基因聚合和早世代杂交组配,展开水稻恢复系分子改良和杂交新组合的调查评价。供体亲本H318与恢复系亲本华占进行杂交,通过选择和设计关键有利基因的分子标记,利用毛细管电泳基因分型技术,将Wxb、fgr、Xa23、Pi2、Pi46以及Pita 6个稻米品质、香味、抗白叶枯病和抗稻瘟病相关功能基因进行聚合利用。通过多世代的田间生物学性状调查,米质、抗性等表型鉴定,获得14份以恢复系华占为遗传背景,目标基因纯合的优质、双抗和香型稳定的水稻株系。依据材料稳定遗传特性,将改良后代株系与生产应用的不育系进行测配和组合的调查评价,筛选获得潜在优良杂交稻。在育种进程中采用"多基因聚合-早世代组配"策略,实现多个有利基因快速聚合,定向改良稻米品质和抗病性等关键性状,并且促进杂交水稻组合的高效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