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52篇
  免费   1022篇
  国内免费   1697篇
林业   952篇
农学   892篇
基础科学   738篇
  1573篇
综合类   7655篇
农作物   1305篇
水产渔业   828篇
畜牧兽医   2874篇
园艺   1205篇
植物保护   849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326篇
  2022年   786篇
  2021年   724篇
  2020年   687篇
  2019年   663篇
  2018年   511篇
  2017年   797篇
  2016年   574篇
  2015年   826篇
  2014年   883篇
  2013年   1122篇
  2012年   1424篇
  2011年   1558篇
  2010年   1387篇
  2009年   1115篇
  2008年   1266篇
  2007年   1082篇
  2006年   872篇
  2005年   640篇
  2004年   462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强筋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传统灌溉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有机肥处理、增氮处理和减氮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在传统灌溉条件下和节水灌溉条件下,与有机肥处理相比,增氮处理和减氮处理不仅能提高籽粒产量,而且能提高小麦的品质;(2)在传统灌溉条件下,与增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能使籽粒产量提高2.9%,使沉降值提高3.6 mL,且降低了0~180 cm土层的NO3--N含量;(3)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与增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的沉降值提高3.3 mL,且降低了0~30 cm土层的NO3--N含量。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决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选用5个BT型不育系和40个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F1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长/宽外,其余10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11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的正向均亲优势;(2)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等7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粒宽、长/宽、碱消值和胶稠度等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3)除了粒长和长/宽以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受恢复系影响较大;(4)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胶稠度>粒长>碱消值>长/宽>粒宽.  相似文献   
993.
改良CTAB法提取益智基因组D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益智叶片中多酚和多糖等杂质的含量较高,为获得高质量的益智基因组DNA,试验在传统CTAB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提取益智基因组DNA,并对所得DNA的质量和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简单高效,所获得的基因组DNA质量较好,OD260/OD280在1.7~2.0之间,RNA消化彻底,DNA无明显降解,进行ISSR分析条带清晰,多态性好。适合于进行以PCR为基础的DNA多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实现新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提供依据。[方法]以汕优63为对照,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11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性状和株叶形态进行分析。[结果]11个组合的产量均高于对照,但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平均值均比对照低。有效穗数、穴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株型优势与产量明显相关,各产量性状之间相互影响。红莲优6号、88S/747、Ⅱ优明86、88S/0293有明显的株型优势,增产幅度均在25%以上。[结论]超级杂交稻主要增产因子是穴穗重、穗粒数、单穗粒重、二次枝梗数、有效穗数和一次枝梗数,株型优势与产量有明显的关系,株叶形态符合"长、直、窄、凹、厚"的标准。  相似文献   
995.
育肥猪舍氨气浓度测定与排放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北京选择一典型猪场,对不同季节育肥舍的氨气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验测定,2004—2005年试验期间每2个月测定1次,每次测定3~4d,每2h采样一次,并根据二氧化碳平衡原理,对猪场不同生长阶段的育肥猪氨气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5年1月舍内氨气的平均浓度为(10.09±4.60)mg·m-3。2004年7月舍内氨气平均浓度为(3.44±2.34)mg·m-3,5月舍内氨气浓度为(6.29±4.07)mg·m-3,11月舍内氨气浓度为(6.98±2.63)mg·m-3,夏季舍内氨气浓度日夜变化不显著,冬季每日最低氨气浓度出现在9:00—17:00时段;育肥猪饲养期间的氨气排放通量为每头107.18~424.42mg·h-1。  相似文献   
996.
FACE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2001~2003年,在大田条件下以武香粳14号为供试品种,设计高、中、低氮处理,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12.8%,其中2001、2002和2003年增幅分别为10.8、14.1和13.6%,高、中、低氮处理的增幅分别为17.6、12.4、10.9%,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ACE和氮处理对水稻产量的互作效应,2001、2002年达到显著水平,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FACE×NN;FACE处理使水稻穗数平均比对照增加18.8%,每穗颖花数平均比对照减少7.6%,均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使水稻生物产量平均提高16.2%,达极显著水平,使经济系数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穗数极显著多于对照是因其分蘖发生速度快,最高分蘖数多所致,而不是其分蘖成穗率高的缘故;FACE处理使水稻每穗颖花数极显著少于对照是因其分化颖花的大量退化所致,而不是分化颖花数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997.
兰花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从台湾引进的兰花品种在组培苗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褐化、黄化、污染、死亡等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采用适宜的外植体材料和适宜的无机盐成分、蔗糖浓度和激素水平,适当调节pH、光照和温度,使用适当的外植体消毒剂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按照获取无菌外植体的基本操作和外植体灭菌操作规程等措施,可有效减少兰花组培苗的褐化、黄化、污染和死亡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8.
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次报道了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从吉林省敦化市不同地点、不同部位发病的万寿菊上分离出有致病性的4个菌株,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及生态学的测定,并根据其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确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万寿菊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getis (Hellmers 1955) Young et al 1978)。  相似文献   
999.
薰衣草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薰衣草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种类与水平等因素对其愈伤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与不定根形成的影响,并筛选了薰衣草试管苗过渡移栽的适宜基质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定芽启动培养以MS+BA1.0~2.0mg/L+蔗糖30g/L+琼脂6.5g/L为宜;继代增殖以MS+BA1.0~2.0mg/L+IBA0.25mg/L+GA1.0mg/L+蔗糖30g/L+琼脂6.5g/L为宜;不定根分化以White+IBA0.4mg/L+蔗糖20g/L+琼脂6.5g/L或White+NAA0.8mg/L+蔗糖20g/L+琼脂6.5 g/L为宜。  相似文献   
1000.
在对新疆孔雀河流域1973年(MSS)、1990年(TM)、1999年(ETM)3个时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3个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构成比重、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9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结构的重心,由草地、林地、盐碱地,转向草地、耕地、盐碱地,草地始终是研究区内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革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戈壁、沼泽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沙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基本不变;区内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区内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