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3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 t)近缘于蜡状芽胞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其芽孢形成过程中产生B t杀虫晶体蛋白。B t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之一,其杀虫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抗虫育种实践中。转B t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表达产物B t杀虫晶体蛋白可通过根系分泌物或作物残茬等方式进入土壤[1,2],其残留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平衡[3]。纯化的B t毒蛋白可被黏土矿物、腐殖酸和有机矿质复合体等活性颗粒快速吸附,且不易解吸[3~5]。吸附后毒素蛋白仍具有杀虫活性,毒性甚至较游离态的还强[6];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明,吸附后毒素蛋白结构仅有微小变化[4]。毒素  相似文献   
12.
朱俊  蔡鹏  黄巧云  荣兴民  梁巍 《土壤学报》2008,45(3):565-568
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主动分泌或细胞死亡裂解释放的DNA分子可迅速被土壤黏粒吸附固定,从而对核酸酶降解产生抗性而在土壤中持久存在,并能被某些合适的宿主细胞所接受[1]。土壤胶体固定的DNA被称作是“环境中的隐性基因”,对微生物的生态、生物多样性及遗传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2~4]。低分子量有机酸(Low-Molecular-Weight OrganicAcid,LMWOA)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的分泌以及有机物质残体的分解,特别是在土壤根际,LMWOA浓度可达到10~20 mmol L-1[5]。土壤中养分(磷酸盐、硫酸盐)  相似文献   
13.
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高产高效清洁栽培,不仅解决草还田问题,而且减少了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可减轻杂草的危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以全面和谐发展。为使该项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们在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统一安排下,设计实施了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种方式、不同肥料品种三试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C6对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针铁矿,非晶形氧化铁等吸附Cu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胶体,矿物与根瘤菌共存体系对Cu的吸附仍符合Langmuiq方程,相关系数达0.99以上。2.根瘤菌存在下,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和针铁矿对铜的吸附量较无菌时增加,尤其是比表面小的针铁矿吸铜量增加较多,比表面大的非晶形氧化铁的吸铜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有机酸根和磷酸根等配体体系中 ,针铁矿、高岭石和黄棕壤、砖红壤胶体对酸性磷酸酶的吸附。结果表明 ,磷酸根对针铁矿表面酶的吸附量抑制最显著 ,酒石酸根对酶与土壤胶体和高岭石表面酶的吸附量影响最强。随着配体浓度增加 ,乙酸根对酶吸附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 (0~ 10mmol·L-1)后轻微抑制 (>10mmol·L-1) ;草酸则表现为先抑制 (0~ 5mmol·L-1)后促进 (5~ 5 0mmol·L-1) ;酒石酸和磷酸对酶的吸附表现为一直抑制。在乙酸、草酸和低浓度的酒石酸和磷酸根体系中 ,酶在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 (L型 ) ,高浓度的酒石酸和磷酸对应的吸附等温线符合线性方程 (C型 )。在酒石酸根和磷酸根体系中 ,配体与酶加入顺序对酶吸附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 ,配体和酶同时进入体系具有最低的酶吸附量。  相似文献   
16.
土壤健康是维持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命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证。原生动物在土壤中分布广泛,可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养分循环、污染物去除等众多生态过程,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及土壤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原生动物捕食及杀菌机制与哺乳动物巨噬细胞免疫机制类似,其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病原菌的胞内共生关系,是影响病原菌毒力、扩散传播及感染风险的重要环境选择压力。本文总结了原生动物对病原菌毒力、进化、传播扩散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在原生动物胞内的存活和进化机制,为预防环境病原菌富集、扩散和传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对维持土壤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春胡萝卜播种时覆盖物试验、播式试验及播期试验,结果表明:泰兴镇曹堡村适宜种植春胡萝卜,且播种以覆盖地膜或播后盖草再盖地膜,可明显提高出苗率;播种方式以垄作栽培为好,播期宜3月下旬。  相似文献   
18.
[目的]红外光谱可提供黏土矿物及微生物表面吸附重金属前后官能团的变化情况,从而为重金属吸附机理的判断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耐重金属细菌NTG-01对褐土胶体、红壤胶体吸附Cu^2+、Cd^2+的影响。[结果]细菌促进了褐土胶体表面的Si-O-H-Si基团与Cu^2+、Cd^2+的反应;加菌前后吸附Cu^2+、Cd^2+的红壤胶体表面功能团红外光谱特征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微生物在土壤吸附重金属元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解钾菌解钾效率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慢生根瘤菌S-15和类芽胞杆菌S-17作为供试菌株,采用细胞破碎、NH4OAc浸提、H2O2溶液消煮及不作任何前处理等4种方法,利用火焰光度计检测解钾菌发酵液中K+含量,并计算解钾菌在培养基中的解钾效率。结果表明,配制的3种钾系列标准溶液所绘制的钾标准曲线较为接近,R2分别高达0.994 4、0.9997、0.999 8。采用H2O2消煮后所测得的K+浓度最高,2株解钾菌的解钾效率分别达到101.1%、125.1%,与其他处理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用H2O2溶液处理所得到的解钾率更能真实反映解钾菌的解钾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量有机配体对黏粒矿物吸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数量巨大。1g土壤中可能栖息着上百亿个微生物,其中细菌可达1010个[1]。约80%~90%的土壤微生物寄居于土壤固相表面,如黏土矿物、金属氧化物或有机质表面[2]。细菌与矿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土壤污染物转化与降解、团聚体形成[3]、矿物风化[4-6]及病原菌运移[7-8]等诸多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