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天麻人工无性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蜜环菌菌材的培养、选地、选择优势种麻、栽培方法、栽培管理、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天麻人工无性繁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2.
旱地冬小麦黑膜全覆盖穴播栽培4种方式比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探讨了旱地冬小麦黑色地膜全覆盖栽培不放苗栽培模式的膜下茎发生情况和除草效果、冬小麦性状、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动态及其增产增收效果。结果表明,黑色全膜单、双行垄作穴播是雨水高效利用和免放苗栽培的最佳栽培模式,与黑色全膜垄沟穴播栽培土壤温度、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差异不明显,纯收益提高8.70%、13.43%;比黑色全膜平覆穴播土壤温度均提高0.1℃,增产5.31%、5.19%,纯收益提高42.80%、48.5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34%、11.21%。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垄作穴播可保持播种孔开张。  相似文献   
23.
以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各设1个典型观测点,进行田间栽培,对比分析其光合特性、光能利用率和生产潜力,以期为豫中和豫北两地区冬春性小麦品种的选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主要生育时期,豫北地区小麦旗叶的SPAD值高于豫中地区(冬性品种除外);同一品种在豫中地区的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高于豫北地区,开花期两地区冬性品种(济麦20)最大,弱春性品种最小,不同冬春性类型间差异显著;两地区各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总体上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Pn下降较Gs更加剧烈,而胞间CO_2浓度则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豫中和豫北地区小麦总光能利用率以弱冬性品种最高,两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20.67%和22.76%,光温生产潜力已开发度分别为40.72%和43.31%。  相似文献   
24.
通过开展初选和复选引种试验,选出了适 宜河北廊坊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台75-3 和辽鲜1 号,并总结出配套的栽培技术,使 鲜荚产量比本地栽培品种提高20%~30%, 采收期提前30~40 d(天),采用分期播种技 术,采收时间可延长到90 d(天)左右。  相似文献   
25.
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光合生理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和密度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以矮抗58和周麦22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麦植株光合生理、物质积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和增加密度能显著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使植株在灌浆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促进花后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对氮肥和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周麦22号的平均籽粒产量高于矮抗58.在本研究条件下,矮抗58籽粒产量在375万基本苗·hm-2和360 kg·hm-2施氮量处理组合下最高;周麦22号籽粒产量在225万基本苗·hm-2扣240 kg·hm 2施氮量处理组合下最高.  相似文献   
26.
从选地整地,施肥,选用良种,起垄覆膜,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旱地大蒜黑色地膜全覆盖微垄穴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7.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持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综合来看,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兼顾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豫北麦玉两熟区周麦18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20~260 kg/hm2,种植济麦22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120~180 kg/hm2。  相似文献   
28.
WRKY转录因子家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低等到高等植物中发展和扩增。在植物应对干旱,低温和盐害等渗透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中占据重要角色。本研究立足六倍体小麦基因组数据库,筛选获得一条新的WRKY转录因子Traes_3B_41047D5E6(TaWRKY90),进一步克隆该转录因子全长序列,并通过荧光定量分析,构建进化树等相关方法验证了所筛选转录因子在植物对渗透胁迫相应中发挥作用。研究分析表明,所克隆TaWRKY90具有1个WRKY结构域,属于WRKY家族第ⅡC亚族;其在不同时间的PEG-6000、低温、H_2O_2、ABA处理下,在小麦幼苗的根、叶片组织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且与MDA、CAT、SOD、POD四种酶的活性表达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TaWRKY90在小麦抗渗透胁迫的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为了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麦田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配施氮肥(0、260 kg/hm~2)和全量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60、220、190 kg/hm~2)条件下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小麦植株固碳量,分析麦田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干质量、固碳量和根系呼吸、微生物呼吸、总呼吸碳排放量;相同施氮量(260 kg/hm~2)条件下,秸秆过牛腹还田处理较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固碳量,从而增强了麦田碳汇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为0.14 kg/m~2。秸秆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20 kg/hm~2处理碳汇能力较弱,NEP为0.05 kg/m~2;秸秆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60、190 kg/hm~2处理碳汇能力均较强,NEP分别为0.14、0.13 kg/m~2,且260 kg/hm~2氮肥处理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和作物产量,豫北地区麦田推荐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为全量过牛腹还田,且施氮量为260 kg/hm~2。  相似文献   
30.
绿豆新品种冀绿9239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绿9239新品种以冀引3号为母本、Vc2802A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高产、早熟、抗病毒病、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春播区的黑龙江、辽宁、山西、新疆、宁夏以及夏播区的河北、河南、江苏、四川、北京、山东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