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试验以9年生‘黄冠’梨为试验材料,对6种不同灌溉处理的叶片组织结构、激素含量及抗旱基因Pb DREB表达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灌水量相同,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与灌水次数或灌水深度呈正相关。灌水量与抗旱基因Pb DREB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覆膜滴灌-灌水9次-下渗60 cm、年灌水总量为6750 m~3·hm~(-2)(T5)时,叶片结构紧密度较大,达32.90%;叶片结构疏松度最小,为43.62%;ABA含量最高,达118.87 ng·g~(-1)(鲜重),GA、IAA、ZR含量均最低;且抗旱基因Pb DREB表达量最高,达2.75。从而表明覆膜滴灌、灌水9次、下渗60 cm、年灌水总量为6750 m~3·hm~(-2)的灌水方式能够提高叶片结构紧密度、促进ABA合成、提高抗旱基因Pb DREB表达量,从而提高叶片的抗旱能力,是甘肃景泰地区梨园的适宜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2.
早熟梨新品种‘早伏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伏酥’是以‘砀山酥梨’与‘伏茄梨’为父母本杂交选育的早熟新品种,平均单果质量147.8 g,可溶性固形物12.3%,可溶性糖8.9%,总酸0.31%,维生素C 含量143.0 mg · kg-1。该品种果核小,果肉细嫩多汁,风味甜酸,石细胞极少,品质佳。在砀山地区7 月上旬成熟,果实生育期<90 d。抗梨木虱、耐盐碱,适合我国黄河故道及南方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23.
花期低温胁迫对梨花器官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花期低温处理对梨花器官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抗寒性强、中、弱的‘花长把’、‘鸭梨’和‘砀山酥梨’为材料,取初花期枝条分别在-2℃条件下处理0、2、4和8 h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花朵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以及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低温处理0 h后抗寒能力强的品种‘花长把’花朵中SOD、CAT、POD和ASP活性相对较低,而抗寒能力相对较弱的品种‘砀山酥梨’上述活性相对较高;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过氧化酶类活性除呈现已经报道的"先升后降"、"先降后升"与"持续下降"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外,‘砀山酥梨’SOD、CAT和ASP活性还呈现出"先降后升又降"的S形曲线变化。低温处理0 h条件下,抗寒力弱的‘砀山酥梨’花朵中脯氨酸含量最高,抗寒力强的‘花长把’最低,‘鸭梨’脯氨酸含量比‘花长把’略高。但在低温胁迫下,‘花长把’脯氨酸含量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砀山酥梨’脯氨酸水平变化不明显。低温处理0 h‘花长把’对MDA具有较大的耐受力,低温胁迫时表现出很强的MDA清除能力;而‘鸭梨’和‘砀山酥梨’对MDA耐受力较低,低温胁迫时清除MDA能力也相对较差。该研究结果为梨树抗寒品种资源筛选及预防花期冻害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4.
依据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结合"果树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课程"特点,分析该课程存在的问题,设置了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保障措施和适宜的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教育,以此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为培养"双创"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砀山酥梨’褐皮芽变形成机理。【方法】以‘砀山酥梨’及其褐皮芽变‘锈酥’花后110 d幼果果皮为试材,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基于Gene Ontology方法、采用Blast2 Go软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结合real-time RT-PCR技术验证差异表达基因在花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筛选出的63条目的片段中,60条质量较高、3条质量较低;差异表达基因包含α-微管蛋白、甲基转移酶、甘露糖- 6-磷酸异构酶、液泡膜焦磷酸酶和泛素等数十个基因。花后90—150 d,α-微管蛋白基因在‘锈酥’中表达量均高于‘砀山酥梨’,特别是在花后90和110 d,其表达量分别为‘砀山酥梨’的5倍和3倍。而在花后90和110 d时,Ca2+/CaM基因在‘锈酥’果皮中的表达略高于‘砀山酥梨’;在120—150 d时,Ca2+/CaM依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在‘锈酥’果皮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砀山酥梨’。除花后130 d,甘露糖- 6-磷酸异构酶基因在‘砀山酥梨’和‘锈酥’果皮中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由试验结果推测,α-微管蛋白基因在果实发育全程的增量表达,以及蛋白激酶基因在果实发育后期表达水平下调,使‘锈酥’果皮细胞壁加厚、木栓化程度加大,导致了‘锈酥’褐色果皮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
<正>以早熟为育种目标,于1981—1982年以"砀山酥梨"作母本,"伏茄梨"为父本进行杂交,在666株杂交后代中选出一个早熟品系,代号为"81-8-13"。该品系抗逆性强,早结性强,丰产性好,果实生育期短,果肉石细胞少,果核小,风味酸甜,品质优良,2009年7月12日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定名为"早伏酥"。树冠圆锥形,树姿直立。1年  相似文献   
27.
砀山梨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方法】对6个取自不同梨品种上的病果、病叶样本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单孢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采用常用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处理,观测其化学抑制效果。【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6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形态特征相似;用上述纯培养菌株接种于健康果实和叶片上,又引起与田间原标本相同的病害症状;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比对分析,6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且该致病菌与台湾枣(Taiwan jujube)炭疽菌株(Colletotrichum sp.EXMQ-1;登录号FJ233185)、日本超市水果(Japanese fruit)炭疽菌株(Glomerella cingulata;登录号AB219012)和凤梨草莓(Fragaria ananassa)炭疽菌株(C.gloeosporioides;登录号EU200455)的rDNA-ITS序列一致;430g·L-1戊唑醇水悬浮剂等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8种药剂处理,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率为0。【结论】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常用药剂对该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8.
梨20个品种S基因型的鉴定及新S-RNases基因克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鉴定我国梨品种和一些野生类型个体的S基因型,应用S-RNase特异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对其S-RNases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鉴定了20个梨品种和野生类型个体的S基因型。起源于我国的'奥连'(SpS32)、'吊蛋'(SdSe)、'沙疙瘩'(S36Sd)品种和杏叶梨的一个类型(S22Sc)个体中存在西洋梨的S-RNase基因,证明S-RNase基因分化是在东方梨种群和西方梨种群的各个种形成之前。在秋子梨的'麦梨'、'内蒙古山梨'中发现了2个新S-RNases基因,命名为S40-、S41-RNase(DQ903313、DQ988687)。S40-和S41-RNase基因推导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分别与苹果属S11-和S6-RNase的同源性为100%和94.4%,这表明S-RNase的存在可能在梨属和苹果属形成之前。  相似文献   
29.
 ‘徽香’梨是从砂梨品种‘清香’的早熟芽变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实成熟期比‘清香’早7 d,果实阔卵圆形,果形指数0.97,平均单果质量228.0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总酸含量0.88%,维生素C含量2.2 mg · kg-1,硬度11.8 kg · cm-2;果肉细腻,甜酸,微香,石细胞少;综合性状优于‘清香’。  相似文献   
30.
梨品种大果黄花由黄花芽变而来.田间授粉试验表明,黄花梨自花授粉结实率仅为1.5%,属于梨自交不亲和性品种;而大果黄花自花授粉的结实率高达60.0%,属于自交亲和性品种;相互授粉时,黄花&#215;大果黄花组合的坐果率达70.0%,为杂交亲和,但反交时坐果率为1.0%,表现为杂交不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这些组合授粉后花柱内花粉管生长情况,也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两品种雌蕊的自交不亲和性性状正常.进一步鉴定出了黄花和大果黄花是基于S-RNase基因的S-基因型,发现两者均含有S1-RNase和S2-RNase基因;而且两品种的这1对雌蕊S-RNase基因均特异性地在花柱中表达,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大果黄花和黄花的雌蕊S-RNase基因并无差异.由此推断:大果黄花的自交亲和性突变,是由于花粉自交不亲和性功能丧失,从而表现出自花授粉能够结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